课改之下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015-11-27胡美青
胡美青
摘 要: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着眼于学生能力素养的构建。然而,课改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理念、手段问题导致教学课堂的低效以及语文素养培养的不足。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分析了语文素质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且试图探究出适合、有效的相关措施来推进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进程。
关键词:新课标;课程改革;语文素养
新课改强调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新的教学理念在凸显现代社会对语文素养培养新要求的同时,也是对语文教学效果与学生素质培养相结合的具体诠释。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为了适应应试教育的需要,往往忽略了学生自身的个性特征以及真正需求,传统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诸如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手段单一以及教学评估方式偏差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语文素养的推动发展。
一、新课改下语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陈旧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不少学校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往往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等情况,应试教育方针指导下的教师只是教学的机器,而学生也就变相成为学习的奴隶。以往的应试教育存在很多弊端,硬性化的教育手段往往会扼杀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而这些弊端的最终结果就会投射到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上。教学课程的改革首先需要的是从理念上进行革新,“穿新衣、走老路”的教学手段最终会被淘汰。
2.语文教学手段的单一
所谓的新课程改革其实就是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整合。但是,在现实语文教学中往往存在着以下情况,例如,教师教材研究不透导致的教学准备不足,教学细节不全面或者无法贴合社会实情,教学设计指导不到位,学生课堂参与度不够,课堂效果不佳等等。教学模式的单一或者老化不仅违背了语文素养教学的目的与初衷,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无法得到发挥,同时在此基础上的素质教育改革也举步维艰。
3.学生个性以及自主性的压抑
传统教学目标是以升学率为评价标准的。这与素质教育“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本质恰恰是相冲突的。旧式教学往往是以学生的客观成绩来评价其整体学习效果,仅凭借成绩来对学生进行划分显然是不公平的。并且由于学生间存在个性差异,不能一味用同样的方法与学生沟通,唯有通过增强教育责任感,坚决放弃片面追求高分的旧式教学手段,才能真正推动教育素质化。
二、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相关措施
1.转变教学理念,实施教学改革
一方面,要提高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的认可度,使得教师自觉认识到语文素养教学的必要性,并且运用科学手段总结学生共性、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在教会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发挥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改变语文教学中的应试评估理念,树立大语文学科观念,利用多元化的媒介手段优化语文教学环境,从而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建设,破除死记硬背的应试教学模式。
2.推进教学手段多元化,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的主战场是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在于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大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主题,在学生的可接受范围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其次,借鉴吸收传统语文教学的有效之处,积极推动学生对于传统经典的吸收继承;再次,加强课堂训练手段,调动学生读、写、听、说等多感官能力;最后,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不应该局限在课堂内,还应该延伸到课外实践活动中。
3.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参与以及创新意识
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所提倡的高效课堂的构建正是对“轻负担、高质量”素质教学目的的反映。语文学习其实就是对浓缩的社会实际生活的感知。要改变原来“授之以鱼”的传统教学模式,及时转变教师角色,积极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参与到语文课内学习以及课外实践中。只有采取“授之以渔”的教学新模式,发掘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推进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从而更好地发掘学生潜能,实现素质化教育目标。
在当前的社会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语文素养教学的理念、手段、评估方法都有待提高,新课改下的教育模式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单纯的权威者与接受者的关系,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才是素质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只有通过建设社会素质教育大环境、转变语文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现学生参与度等手段来推进语文素养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邹友蛾.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试题与研究,2015(06):4.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