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剧新谱红楼梦
2015-11-27张梦怡
张梦怡
北京曲剧较少来到上海,作为一个年纪较轻的地方戏剧种,怎样创作,怎样成长,也是同行业关注的话题。借由曲剧《黄叶红楼》上海之行,沪上各地方戏院团领导与沪上戏曲评论专家一起,畅谈体会,交流经验,期间主要围绕两个话题展开:小说《红楼梦》搬上舞台的再创作如何进行?城市地方戏曲的新创作方向如何规划?
《黄叶红楼》以浓郁的京腔京韵,抒写清代文豪曹雪芹书写《红楼梦》人生最后的十年岁月。上海越剧院院长李莉说,她一听有关于《红楼梦》的戏,就赶快组织越剧院有关创作人员和演员去观摩。
她说:“我们绝大多数的红楼戏有一个完善、完整的、观众容易进去的故事,我觉得这个戏打散场次的结构方式,在地方戏舞台上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探索。”但她也表示,现在舞台呈现跟观众观剧需求有一点距离,她说:“可能在这样的结构方式上要梳理一下,有些东西可以更向观众靠近,引起共鸣。其实这个戏已经不是一般性的戏剧舞台呈现,是很别致的,要把握这些别致的点,把它做到位。”
上海淮剧团副团长管燕草表示,这个曲剧原创剧目让她眼前一亮。她说:“没想到曲剧竟能做得如此漂亮。曹雪芹上场的戏,表现文人生活和精神上的困苦,但是,观众还没有入戏,抓不住曹雪芹精神痛苦上具象化的东西,一时间感到茫然。包括后面的片段,一是数量稍微多了一点,有的地方可以挖掘的,却没有深挖,有些可惜,如果深入扎实写几段戏,和曹雪芹人生的机遇对照起来、结合起来,会更好。”
《戏剧艺术》副主编李伟说:“我感觉这个戏做得非常认真,是一个非常有诚意的戏,文本做到以情动人,二度创作实现了导演追求的雅致,精致,别致和极致。对于刚才提到现代性的问题,我认为这个戏是有充分的现代性的。让我感动的地方是,贾宝玉那么一个理想的人格与现实人生真诚的个性,与世俗要求当中现实选择的困境,是有现代性的,我们每个人依然每天面临这样的选择,就是对现代性的理解。”
《黄叶红楼》演员队伍也让与会的嘉宾印象深刻,他们都表示,主要演员的基本功和表现力较为全面。中青年演员梯队建设扎实,显示了剧团继续成长的潜力。
和许多地方戏一样,曲剧的音乐多取材于诞生地的民间音乐素材,剧种面貌和观剧对象的成分基本相似,均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说:“曲剧音乐,我们感到乐队场面非常壮观,曲剧在追求音乐创作的超越,给现代人一个非常优美而悦耳的感受。其中有些音乐像歌剧了,我就想是不是曲调应该是这样的,后来才了解原来我们剧团在追求音乐上有更多的突破。这个突破,肯定值得大家赞赏。我觉得应该要有追求,想要给观众更加新鲜的东西。有时观众会不理解,觉得为什么要摒弃原来好听的音乐呢?这就提醒我们,在尝试的时候要让观众感受到创作者的意图。我通过看这个戏一下子醒悟了、感受到了!让我警觉了,我们的创新,一定要考虑到观众。”
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张鸣说:“《黄叶红楼》的音乐特别好听,说明在创作中最大可能发挥了剧种的特色,配乐和唱腔都非常好,特别是几件乐器的配器处理,即使你感到陌生,还是觉得蛮好听的,说明音乐给人的感受特别好。”张鸣还说,今天,应该关注越剧、沪剧、淮剧和曲剧在创作演出方面呈现的共同问题,这对活跃地方戏曲创作具有普遍意义:“曲剧的创新让人印象深刻,这台戏可能跟它以往的戏不太一样,我猜想主创人员是不是在寻找新形势下地方戏如何适应当代生活的方法。舞台设计和制作理念的呈现,都有一些比较新的做法。舞美、灯光包括服装都非常简约,特别是处理时空交错,两个舞台的变化非常简洁,这也是值得肯定的。地方戏如果不进行创新就没有生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