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定位及功能实现
2015-11-27袁艳袁逸
袁艳+袁逸
摘 要:文章追溯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历程,分析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新定位,并从转变服务理念,加大宣传力度,探索运行管理体制,选择适合模式,深化服务内容,打造品牌服务,建立政策法规等方面提出保障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功能实现的举措。
中图分类号:G25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11-0033-0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我国当前文化建设的重任,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努力下已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都逐渐推向深入和繁荣。然而,目前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及影响还比较弱化,众多高校图书馆对是否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仍持观望和谨慎态度,其优秀的服务项目、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没能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得以广泛应用和推广,更未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进而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1 高校图书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回顾与发展
1.1 萌芽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
1985年,吉林大学图书馆的杨春元先生提出了“大学图书馆应该向社会开放”的观点。同年,于鸣镝先生也撰文提出高校图书馆应逐步向社会开放。此后,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的话题不时出现在学术刊物上。1988年,广东五邑大学图书馆向校外200名读者发放了借阅证,标志着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开始。此阶段多以纸质文献向社会开放借阅服务为主。
1.2 探索阶段(1991年—2004年)
在此阶段,高校图书馆对是否应向社会开放、如何开放等引发热论,少数高校图书馆也尝试做了定题服务、科技查新、信息咨询等有益的探索。直到2002年,国家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其中提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提供了指导。深圳大学、厦门大学、浙江林学院等一些高校在文件的指导下纷纷向社会提供开放。随着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逐渐应用,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能更好地得以付诸实践,此阶段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3 推广阶段(2005年至今)
2005年7月的《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中指出:大学图书馆之间、大学图书馆与其他各类型图书馆之间要合作共享,确保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读者对知识信息的需求,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和目标。2008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发布的《图书馆宣言》再次指出图书馆公益性服务的基本原则,指出各地区、各类型图书馆加强协调与合作,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和有效利用。党的十六大以来,多次提出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服务体系中,高校图书馆必不可少。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始重新审视自身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论和实践研究走向深入。如由宁波大学牵头建成的宁波市科技文献保障服务平台、以北京大学等26所高校图书馆为主的图书馆联盟等免费向市民开放。
2 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定位
2.1 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性定位有助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
高校图书馆所依托的大学,其文化功能体现在大学精神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中,在与社会文化的交互中,通过文化功能展现一所大学的底蕴及内涵,进而影响整个社会文化。而高校图书馆因其所涉文化领域的综合性和文化资源储备的专业性,在大学文化功能发挥中的作用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高校图书馆无论是作为文化传承的亲历者,还是社会知识创造和文化反馈的参与者,都不应被割裂于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外。
党的十七大从全局角度提出了全面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要求,高校图书馆虽不能像公共图书馆那样处于向社会完全开放的位置,但依然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费来源于政府财政,理应为社会服务,没有高校图书馆参与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也必然是有缺陷的,所以将高校图书馆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也是促使高校图书馆获得公共文化发展的内动力。
2.2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性定位有助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速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完善和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要完成此目标必须依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体的整体能力,在众多的如各类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文化组织主体中,高校图书馆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奠定了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角色和影响力,对其服务性的定位及其功能的实现有助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速度。
高校图书馆的资源获取服务、阅读推广服务、参考咨询服务、定期查新服务、学科知识服务等同样是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重要内容。确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性地位,使其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根本目标,将保障和满足全民文化需求作为自己的职责,向公民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自身的文化储备功能、文化反馈功能和知识转化功能,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早日建成。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校园内读者,若强制让其向社会实施全开放服务,确实存在人员编制和资金缺口等困难,势必影响服务主动性和服务质量。对一些单位或团体需求的高层次知识服务可视为准公共服务和消费性文化服务,可借鉴政府公共服务购买的方式实现,这既是对高层次文化服务的尊重,也可给高校图书馆一定的回报补偿。
2.3 高校图书馆的专业性定位有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共有高校图书馆1,700多所,藏书6亿多册,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占据了绝大多数,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知识的系统性、专业性凸显。高校图书馆的这些专业性特点决定了它能够提供公共图书馆所不能提供的精、深、专文化服务,能够满足更为专业领域知识文化的诉求。因此,确立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专业性定位,必将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高水平、高质量的社会需求。
袁艳,袁逸: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定位及功能实现
袁艳,袁逸: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定位及功能实现
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主要表现在实现公共文化的专业化服务,由其专业学术性奠定了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及基础。从专业服务出发,应用专业人才和专业知识资源,结合现代网络技术,创新服务内容,变革服务方式,开展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专业服务,彰显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专业应用价值。
3 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实现措施
3.1 转变服务理念,加大宣传力度
转变服务理念是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提。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不是所属学校的私有财产,而是社会信息资源的一部分,是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从财政来看,高校图书馆的经费属政府直接拨款,所提供的服务理应具有社会性;从社会分工看,高校图书馆与其他社会组织一样,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从社会的整体性来看,虽受制于高等教育组织结构的限制,但其也是社会的重要组织单元,其校园文化也是公共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全体馆员要从上至下树立“大社会”“大馆”的大服务意识,同时,还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积极投身公共文化服务事业。
3.2 构建运行管理体制,保证服务落到实处
高校图书馆自成一体的封闭式管理体制是阻碍其融入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原因,所以,高校图书馆从体系上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中比较容易,但要让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还需探索宽松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保证实施畅通。作者朱林提出的“内放权”方式不失为一种值得探索的运行体制。即高校图书馆的上级部门尽量不干预,通过相对比较宽松的“去行政化”环境,保障高校图书馆能轻松自如地投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
内放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度放权,鼓励高校图书馆员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除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外,还要在经费上给予补助,时间上给予安排,人员上给予编制;二是业务放权,高校图书馆可根据各自情况选择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不局限于某一特定服务内容,如除向社会开放借阅外,可根据实际情况帮扶社区基层的图书馆、中小型文化单位等,或对其他成员馆或单位利用自身专业知识进行技术改造和人才培训,或直接为社会开展高层次知识服务,或与行业企业进行产、学、研的结合等,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专业优势。
3.3 选择合适模式,促进有效参与
在现有学者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中,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体制模式一般有三种:一馆一制模式、一馆两制模式、总分馆制模式。一馆一制模式适合校区在城市中的高校图书馆,这样高校图书馆兼具有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市民利用比较便利。一馆两制模式适合中小型的高校图书馆,借助地方政府力量,与地方政府联办,实行双重管理。总分馆制模式适合远离城市的大学城中的各类高校图书馆,以一馆为总馆,其他社区、系统单位等为分馆的模式。总分馆制模式目前在我国比较切合实际,这是因为一是各高校新校区的建设基本都远离市区,即使对市民直接开放,因地理位置的不便也不方便公众利用;二是各高校图书馆剔除的大量图书资源可支援社区、乡村图书馆等基层的建设,促进共享、避免浪费;三是可借助已建成的图书馆联盟,利用运行良好的管理体制和办法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优势,合力支持基层图书馆的建设。
总之,各高校图书馆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量力而行,同时注意借助政府、行业协会、图书馆联盟乃至社会其他团体的力量,形成合力,有效地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
3.4 利用网络平台,深化服务内容
如上所述,总分馆制模式虽能促进和保障纸质资源的再分配和充分利用,但在学习型社会,公众对数字资源及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更希望能力较强的高校图书馆通过现代化的网络平台来提供文化服务。各高校图书馆可利用自己的数字图书馆或图书馆联盟共享平台,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文化服务,展现高校图书馆的专业化实力。
在服务内容上,各高校图书馆除保持网络参考咨询、文献传递、定题服务等持久魅力外,还可利用慕课、微课等新鲜元素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到在线文化素质的提高中,如计算机使用、网络技能的培训、尔雅等传统文化的熏陶、社会礼仪的普及等,还可利用新阅读载体形式如IP-News电子报栏、多点全息触控屏等电子报纸及电子图书的阅读、新闻频道的RSS订阅等,加强社会公众的阅读体检和感受,还可利用官方微信、微博等平台传播导读书目、阅读推广活动的举办等,推进社会化的全民阅读。
3.5 结合馆藏特色,打造品牌服务
高校图书馆的专业性定位确定了其服务的重点及重点服务对象范围。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专业及馆藏,所以可利用自身特色资源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服务品牌,将文化服务视为一种产品。品牌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展现,更有助于提高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
高校图书馆拥有的资源专业特色明显,加之优秀的管理人才及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再联合校内专业教师,开发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制定品牌服务策略,为特定用户进行高端品牌服务。高校图书馆也可以公共服务项目的形式与社会展开合作,形成品牌优势及口碑,彰显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实力和能力。
3.6 健全政策规范,确保持续发展
高校图书馆服务于社会,除自身转变观念要付出努力外,还有赖于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指导,最有效的指导即为有效的、操作性强的政策法规。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在政策法规方面给予保障,保证高校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发挥和服务作用的持续发展。
政策方面,将高校图书馆纳入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统筹扶持。同时,尝试将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列入高校评估的一项考核指标,明确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重要意义,形成高校图书馆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保障和长效机制。
法规方面,目前我国的《图书馆法》尚未出台,也尚未对公共文化服务立法,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亦不完善,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乃至行业协会共同协商,在法制、政策方面形成制度化、系统化的体系。同时,增补修订高校图书馆的规程,对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的服务项目、服务方式、收费标准等做出明确指示。
4 结语
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顺应时代要求,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举措,也是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内动力。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高校图书馆从功能定位到服务实现,都需要以前瞻性的眼光来审视和规划,将自身服务延伸到社会范围中,自觉融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最大化和最优化地发挥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同时,高校图书馆也可与文化单位之外的其他社会组织合作,形成社会文化服务大网,在加强其自身文化辐射范围的同时,提高其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黎梅,奉晓红.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图书馆,2014(10):107-109,115.
[2]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的通知[EB/OL]. [2015-05-02].http://www.edu.cn/20020610/3058180.shtml.
[3] 赵晶莹.论大学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定位[J].图书与情报,2011(3):61-65.
[4]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的理论与实践[EB/OL].[2015-05-02]. http://wenku.baidu.com/link.
[5] 曹嵩.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述评[J].图书馆界,2012(6):31-33.
[6] 张春燕,陈宏东.刍议高校图书馆有效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甘肃科技,2013(6):80-82.
[7] 常琛.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5):97-99.
[8] 朱林.高校图书馆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可行性研究[J].图书馆,2013(2):61-63.
[9] 叶素萍,王一伊.我国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研究进展[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3(6):65-68.
(编校:崔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