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渔业智能信息平台建设实践与启示
2015-11-27王习达刘肖汉
王习达++刘肖汉
摘要 渔业信息化主导渔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对江苏省近年来在渔业智能信息平台建设中的实践和探索进行了总结分析,同时提出了新形势下做好江苏省渔业信息化工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 渔业;智能信息平台;实践探索;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 P2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7-0349-01
Exploration and Enlightenment on Construction of Fishery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Platform in Jiangsu Province
WANG Xi-da LIU Xiao-han *
(Jiangsu Fishery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Nanjing Jiangsu 210036)
Abstract Fisheries information is maj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fishery. The fishery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in recent years were analyzed.At the same time,new ideas were put forward for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in practical fisheries work.
Key words fishery;intelligent information platform;practice exploration;Jiangsu Province
江苏省水域资源丰富,渔业生产历史悠久,被誉为“鱼米之乡”。多年来,借助自然、科技、经济优势,江苏渔业取得了显著成就。2014年江苏全省水产品总产量518万t,渔业产值1 470亿元,渔业经济总产值2 600亿元左右,渔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 542元,整体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当前,江苏渔业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为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江苏省政府专门制定出台《关于推进现代渔业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渔业现代化建设,要求按照“良种化、设施化、信息化、生态化”要求,调整优化渔业产业体系[1]。“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大力推进渔业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在渔业智能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开展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
1 渔业智能信息平台建设对于渔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渔业智能信息平台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的,以为渔业提供产、供、销相关信息、管理、服务为目的的信息系统[2]。通过信息技术与渔业资源、环境、生态等有机结合,对渔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等环节实现数字化和可视化,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资源优化、促进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 江苏省“十二五”期间渔业智能信息平台的建设实践
为适应渔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江苏“十二五”期间通过开展鱼病远程会诊平台、水产品追溯系统建设以及物联网技术的运用,渔业信息化建设和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基本形成江苏省渔业智能信息平台框架体系,为实施江苏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保障和技术支撑。
2.1 构建鱼病远程会诊系统
2012年江苏在全省13个市和46个已建成水生动物防疫站的渔业重点县(市、区)统一配置了会议室及实验室视频会议终端系统,实现了省、市、县三级防疫体系在线会商和交流,全省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诊断体系逐步完善。鱼病远程会诊系统通过视频会议终端和在线专家会诊系统,实现跨地区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诊断。基层病防工作者可选择性地请求全国专家会诊,有效提高基层诊疗工作者的技术服务能力,为养殖户减少因病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通过区域电子病例的病情统计功能,渔业主管部门可对辖区内养殖病害的发生、流行进行实时监控和自动统计,对疾病的流行趋势、养殖风险进行有效评估,为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出台应对措施提供了依据。
2.2 积极探索建设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江苏省于2011年启动了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工作,经过4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省级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中心—县级分中心—追溯点3级管理体系和4种追溯流通模式,“产地—专卖店”“产地—超市”“产地—加工企业”“产地—酒家”。建立省级监管平台1个,市县级四位一体监管平台18个,追溯点221个,追溯面积8.918万hm2。已经形成了集“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渔业环境监管、水质在线监控和水生动物病害远程诊疗”四位一体”的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2]。初步实现政府监管有手段、企业质量安全生产控制有标准、消费者查询有途径,有效提升了水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增强了水产生产企业水产品质量安全自律意识,提高了养殖企业对水产品质量的自控水平。
2.3 加大物联网技术的实施推广力度
物联网在渔业产业中的应用,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智能化,不但要使管理者、渔民、水产科技人员之间形成“人与人”的连接,还要在养殖品种、水、电、饵料、养殖环境、仓储和物流等之间实现“人与物”的连接,以及水产数字化机械、环境监测预警等“物与物”之间相联,并实现即时感知、互联互通和高度智能化[3]。首先,可以实时了解养殖水体状态变化,对池塘养殖环境实现量化管理。其次,能够减少从业人员、降低劳动强度。如养殖户可通过智能手机、电脑及时开启或关闭智能增氧机、自动投饵机、进排水泵等相关设备。第三,实现物联网后,提高了增氧、投喂的精度,减少了换水次数和用电量,达到了降低能源消耗量,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目的。
为积极推广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江苏渔业主管部门在endprint
宜兴高塍物联网河蟹养殖、金坛长荡湖现代高效河蟹产业园区、无锡锡山区鹅湖镇物联网智能养鱼、苏州昆山阳澄湖物联网渔业、吴江市水产养殖场、金湖现代渔业产业园区等一批省级现代渔业产业园区、现代渔业精品园、现代渔业示范场(基地)和出口示范基地先行开展了渔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实现增产10%~15%,增效1.5万元/hm2以上,标志着物联网技术与水产养殖的成功结合,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4]。2014年底江苏全省渔业物联网技术应用面积已超过1万hm2。在今后的工作中,依然要将工作的重点放在物联网建立健全方面,科学合理制定技术标准,逐步提高物联网装备水平,培育典型示范区,加大宣传力度,争取2020年全省水产养殖面积的1/10应用物联网技术。
3 思路与建议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通过各种形式在全省推进渔业智能信息平台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通过远程会诊的应用,减少因水生动物病害造成的损失,减少用药;通过追溯系统的建立,保障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升品牌价值;渔业智能化信息服务平台在促进养殖效益增加的同时,也方便了渔业主管部门实时监管辖区内各养殖区域环境、水质、病害及渔业生产信息等,为政府出台相应应急措施和政策法规提供依据;同时也满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增加了消费者对企业水产品的认知度。另一方面,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养殖户认知度有限,养殖户信息技术掌握能力不够,或由于前期投入相对较高而导致参与积极性不高,部分地区实施规模较小导致效益不明显等。江苏省是渔业大省,在渔业智能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开展实践探索取得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值得我国其他渔业重点区域借鉴。要进一步深化渔业智能信息平台建设,还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进一步强化政府引导
渔业智能平台涉及渔业产业的多个环节,对技术要求高,跨地区和行业,因而发展渔业智能平台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要统一规划,分工合作,才能顺利实施。因此,要出台相关的扶持和优惠政策,为渔业智能信息平台的建立保驾护航。同时,要引导和鼓励社会其他资源积极进入渔业智能信息平台建立,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新格局。
3.2 加快渔业信息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渔业从业人员中信息技术人才短缺是实施渔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瓶颈,渔业信息化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人才队伍的发展。为了培养渔业信息人才队伍的建设,科研院所和技术推广机构要深入基层,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支持和培训工作,逐步培养新型的渔业信息人才。
3.3 加快渔业信息技术创新
渔业信息技术是建立渔业智能信息系统的前提和基础。渔业信息技术越发达,渔业智能信息系统就越完善,应用范围就越广泛。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科技的发展,增强渔业信息技术的创新,为渔业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4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政府关于推进现代渔业建设的意见:苏政发〔2014〕13号[A/OL].(2014-01-17)[2015-07-16].http://www.jiangsu.gov.cn/jszfxxgk/sylm/szfgb/2014/201405/szfwj_140501/201403/t20140306_4 21820.html.
[2] 巩沐歌.国内外渔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对比分析[J].现代渔业信息,2011(12):20-24.
[3] 朱洪波,杨龙祥,朱琦.物联网技术进展与应用[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1(1):1-9.
[4] 杨勇.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巡礼之一:省心节本增效:探秘宜兴物联网智能水产养殖基地[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3(25):14-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