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县小麦生产现状及对策
2015-11-27黄敏李学春李寒梅刘嫦娥
黄敏++李学春++李寒梅++刘嫦娥
摘要 阐述了沭阳县小麦生产的现状,分析了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生产现状;问题;对策;江苏沭阳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7-0070-02
沭阳县位于江苏省北部,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域充足,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富,适宜小麦生长。全县辖25个镇、8个乡、1个农场、6个街道、474个行政村(居委会),共186万人,农业人口129万人。耕地面积13.6万hm2,人均耕地面积1 200 m2左右。2013年农民纯收入5 680.6元,小麦平均产量5 910 kg/hm2,全县总产量在60万t左右,在江苏省是小麦生产大县。小麦是沭阳县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几年,通过试验示范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沭阳县小麦生产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本文分析当前生产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套适合该县生产特点的发展对策,对大田小麦生产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1 沭阳县小麦生产现状
2013—2014年沭阳县小麦种植面积达10万hm2,小麦在沭阳县生长有着悠久的历史,种植规模最大,生产效益较高、较稳。近几年,沭阳县每年生产小麦产量达60万t左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根据每年的种植品种分析,总结出了适合该县生产的一些小麦品种,如淮麦20、淮麦22、淮麦33、江麦816、济麦22、连麦1号、连麦6号等。随着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农业结构与政策的调整,沭阳县的小麦产量还有可挖掘的潜力,农民还可获得更多的收益。
1.1 品种较多
近几年,沭阳县小麦种植的品种较多,包括淮麦系列(如淮麦18、淮麦19、淮麦20,淮麦22、淮麦25、淮麦33)、连麦系列(如连麦1号、连麦2号、连麦6号)、徐麦系列(如徐麦24、徐麦25、徐麦27、徐麦30),以及山东的烟农19、烟农21、济麦22、鲁麦18、鲁麦25及矮抗58等30余个品种,这些品种在沭阳县种植多年,实践证明,只有部分品种适合该县种植,如淮麦20、淮麦33、江麦816、济麦22等。
1.2 种植方式
一是稻套麦。主要分布在华冲片、西南岗、马厂片等直播稻田和部分成熟较迟的机插秧田,面积约为2.67万hm2。二是旋耕后撒播麦。分布在全县各小麦种植区域,这部分种植方式面积较大,包括玉米茬、花生茬、大豆茬和水稻茬,一般年份在6.00万hm2左右。三是机条播麦。主要分布在东南沙、土质沙土至壤土区、土壤墒情适宜、适耕性好的稻茬麦[1]。
1.3 种管技术
沭阳县小麦种植技术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播种技术。小麦播种量一般在187.5~450.0 kg/hm2,个别田块晚播525.0 kg/hm2,机条播播种量一般在187.5 kg/hm2左右,水稻收后旋耕的播种量在375 kg/hm2左右,因此沭阳县麦田基本苗偏多、群体密度较大[2]。二是施肥技术。基肥一般施45%复合肥375~525 kg/hm2、尿素225~375 kg/hm2;不施或少施返青肥;重施拔节孕穗肥,施45%复合肥150~225 kg/hm2、尿素225~300 kg/hm2;巧施叶面肥,施氨基酸或腐殖酸750~1 500 g/hm2。三是沟系配套。沟系配套的麦田面积约为2.67万hm2,主要分布在机条播麦田,麦田的三沟配套有利于防旱与排涝,能达到旱涝保收的效果[3-4]。四是农药使用。麦田杂草改春季化学除草为冬前化学除草;小麦纹枯病,前年重发田块,提倡冬前用1次药,春季结合除草再用1次药;白粉病、蚜虫、麦蜘蛛、灰飞虱等病虫的发生,与气候有密切关系,因为每年的气候不同,有时病虫害发生程度不同,所以用药的品种与时间也就不同,但最后的综防用药品种每年都是大同小异,即杀菌剂、杀虫剂与叶面肥混合使用。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靠预防为主,抢在未发病前用药保护,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防治效果最好,同时结合后期的“一喷三防”技术,即防病防虫防早衰,进行综合防治,防治面积要求占100%,然后根据天气情况,扬花灌浆期如遇连续阴雨多雾霾天气还要进行第2次用药防治赤霉病,因此最终的综合防治是必然的。
1.4 产量分析
据调查统计,小麦近5年部分麦田穗粒数结构与理论产量见表1。由表1可知,小麦产量在逐年增加,主要是因为近几年国家优惠政策的鼓励与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农户有了种粮积极性,同时也掌握了一些新技术,新品种种植产量有所提高。产量虽然比以前有所提高,但与河南、山东、徐州等其他地方产量9 t/hm2相比,沭阳县小麦产量仍处于中低产水平。
2 沭阳县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
2.1 品种多、乱、杂,主体品种不突出
沭阳县市场上销售的小麦品种近30种,品种多、品种间差异小,且表现突出的小麦品种种植少,如淮麦33、济麦22、江麦816等高产品种。因此,大多农民对所采用的小麦品种特征特性、适应性、抗病性、抗逆性和高产栽培技术了解较少,使农民在购种时无所适从,选用小麦品种还有盲目性或“跟风跑”现象,他们更依赖稳产性较好但产量潜力不大的品种,如淮麦18、淮麦19、烟农19等,致使高产栽培技术难以实施与配套。
2.2 麦田种管技术不配套,产量难以提高
如偏施氮肥,不注重磷、钾肥的使用,导致土肥养分失衡,或仍采取传统的施肥方法,重视返青肥施用,不能重视拔节孕穗肥,限制小麦的增产。人为加大播种量,造成群体密度大,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差,加重麦田病虫害发生;高密度、大群体,不及时化控、镇压、疏苗等,稍遇大风,即发生倒伏。沟系不配套面积较大,“实心田”较多,导致麦田旱不能灌、涝不能排、渍不能降,恶化小麦生长环境,使小麦抗旱、抗寒、抗病、抗早衰等能力下降。病虫草害防治不及时,易错过防治最佳时间,如小麦赤霉病防治应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防治效果最好,但大多农户防治时间会提前或推迟,若遇连阴雨天气将大发生,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与质量。endprint
2.3 生产成本高,农民种麦积极性较低
尽管在小麦生产上兑现了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小麦价格不断上涨,但根据调查,小麦生产从播种到收获,成本约7 500元/hm2(其中种子900元/hm2,收割等其他支出1 200元/hm2),产量按6 t/hm2计算,收入9 000元/hm2,小麦纯收入也就是6 000元/hm2左右;小麦生产效益很低,导致农民种麦积极性下降,他们不想也不愿在小麦生产上投入较高较多的精力和时间,也是他们大多采取粗放种植的主要原因。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土地主要由留守妇女和老人耕种,他们中大多数人文化水平较低,种植上仍以传统种植方式为主,对科学栽培管理技术知识了解较少。
3 对策
3.1 积极引进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并推广
优质高产品种是高产的重要基础。品种的质量好坏直接决定着粮食的产量和农民的增收效果,俗话说“农业丰收、良种先行”。随着育种技术的不断改进,小麦新品种越来越多,要分区域建立小麦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对高产、超高产、丰产性好、抗性强的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研究,加强引进对新品种在当地综合抗性、产量、质量、效益等比较试验,搞好种植表现记载,经过2~3年种植比较,对表现突出的小麦品种在当地进行推广、宣传。
3.2 将小麦栽培管理新技术传授于农民
把高产创建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传授给农民,如抢时、抢收、争早播技术;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小麦机条播技术;冬小麦氮肥后移高产栽培技术、配方施肥、“V”型施肥技术、重施拔节孕穗肥、根外追肥技术、春草秋除技术、壮丰安、劲丰等叶面肥化控防倒增产技术;抗旱排涝灌溉技术、做到两头出水,三沟配套;主要病虫草害防治技术;中后期2次“一喷三防”技术等,把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培训、技术明白纸、电视、广播等媒体传授给农户,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并应用于生产实践中,这样小麦的产量及质量将会进一步提高。
3.3 积极推广,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发展,农村年青力壮的人群大多外出务工,剩余的年老体弱人员较多,针对此状况,发展适度规模种植,走集约化道路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适度规模种植,是化解“谁来种地”之忧的根本措施,通过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等农业经营为主体,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从事专业化、集约化农业生产的家庭农场,使家庭农场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力量,带动农村更多的纯农户、弱小农户、老年农户增加收入。让种田的人员得到实惠。根据近几年政府部门出台的相关农业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土地流转,鼓励种植大户发展规模种植,农技人员开展农村土地承包,订立合同,明确双方责、权、利等相关协议,开展技术培训承包。对技术承包的麦田,强化“统”的功能,实施统一供种、统一机条播、统一肥料供应和肥水管理、统一防病治虫与化控等,全程实现机械化。
4 参考文献
[1] 魏益民.中国优质小麦生产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4(1):95-96.
[2] 王辉,马志强,曹莉,等.我国冬小麦品种品质现状与问题[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34-40.
[3] 王辉,孙道杰,时晓伟,等.关中地区小麦超高产育种问题探讨[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2001(1):37-40.
[4] 傅兆麟,李洪琴.黄淮冬麦区小麦超高产的几个问题探讨[J].麦类作物,1998(6):48-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