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淮地区粳稻育插秧机械化生产技术
2015-11-27刘向阳
刘向阳
摘要 从播种前准备、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育秧播种、秧苗管理、机械插秧、田间管理以及适时收获等方面阐述了沿淮地区粳稻育插秧机械化生产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 粳稻;插秧机械化;沿淮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7-0037-02
怀远县是全国最大的粳糯稻生产基地和粳糯米集散地,全县粳糯稻种植面积超过5.33万hm2。根据水稻的生产特点,采用相应的措施,加强农机与水稻生产的结合,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可以降低水稻的生产成本,提高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笔者结合该县粳稻生产实践,总结了粳稻机械化生产主要以机械化育插秧为主,在采用该方式机械化生产的同时,应该进行相应的整地、除草等技术措施,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主播水稻出现的各种风险,而且取得增产增收的效果。
1 播种前准备
1.1 床土准备
在粳稻种植前应该选择无杂草、砾石,且土壤肥沃的壤土,不宜选择沙土和重黏土,可以选择菜园土、经过秋耕冬翻春耖的稻田土以及耕作熟化的旱田土等。在种植前应该对1 hm2的种植地准备1 500 kg的营养细土作为床土,床土可以选用过筛的菜园土。在取菜园土前,应该对其施加复合肥450~600 kg/hm2,并旋耕2~3遍,每次旋耕的深度应该控制在5~8 cm,然后取适量的表土进行过筛,保证土壤的粒径不大于5 mm,且土壤的水分控制在10%~15%,然后对过筛后的土壤进行堆置,并覆盖农膜,促进土壤进行熟化。为了防止粳稻在苗期患有立枯病等疾病,也可以使用适量的敌克松等对床土进行消毒。
1.2 苗床制作
为了方便管理,秧田一般选择交通、排灌方便的田块,秧田面积的选择可以按照秧田与大田1∶(80~100)进行选择。秧田选择好后,应该在播种前15 d制作秧板,为了方便后期的管理,可以将秧板的宽度控制在1.4 m左右,并将秧沟宽控制在25 cm,深度控制在15 cm,秧田外围的沟深应该适当的加深,控制在50 cm,田埂的高度应该高出秧床15~20 cm。要求秧田的秧板面平整,为了保证秧板面的平整,可先进行干整地,然后做畦湿整平。秧板做好以后要及时的排水晾板,使板面沉实,并在播种前2 d将秧板平实,努力做到“实、直、光、平”。
2 播种育秧
2.1 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
为了保证后期粳稻的产量和品质,一般选择高产、优质和分蘖期强的品种,根据怀远县的气候以及地理条件,可以选择皖稻68、武育粳3号等生育期在150 d左右的水稻品种。为了防止病虫害对水稻造成伤害,可以在播种前使用药物对其进行拌种,如使用施保克或百克2 mL和10%吡虫啉10 g,对水6~7 kg,然后浸种5 kg,浸种的时间应该根据当时的气候条件确定,一般情况下粳稻浸种时间在36~48 h,当粳稻谷壳变透明,可见米粒腹白即可。种子处理好后即可进行播种,播种期应该根据秧龄进行推断,播种期的选择应该准确,切忌秧等田。同时应该充分考虑插秧机的效率、机手的水平等因素,合理安排浸种和播种时间次数,保证秧苗能够适龄移栽。
2.2 育秧播种
机械播种可以一次性完成铺土、洒水、播种、覆土,因此在播种前对播种机做好调试,并确定种子的播种量、覆土量以及底土量等。由粳稻的生物特性可知,粳稻的播种量应该为125~150 g/盘、420~480盘/hm2(30 cm行距),如果行距减小,应该对秧盘的面积进行适当的调整,但是要求播种要准确和均匀;粳稻秧盘底土厚度应该控制在1.8~2.0 cm,覆土厚度在0.3~0.5 cm,覆土以“均匀、不露籽”为原则。洒水量以“底土水分达饱和状态”为标准。然后将种盘每20张为一叠,码放整齐,并用农膜进行覆盖,待芽长至1 cm时将苗盘摆放在苗床上,保证苗盘与苗床紧密结合。
2.3 秧苗管理
带秧盘摆好后,及时灌1次平沟水,秧畦湿润后将多余的水分排出。粳稻苗期时保持床土湿润即可,根据当地的天气情况适当地补水和排水,在晴天适当补水,在阴雨天气及时排干秧沟内多余的水分。同时采用一些药剂或其他方法对苗期的立枯病、稻飞虱和苗瘟等病虫害的防治。机插秧的秧苗应该选择苗高12~30 cm,叶龄3~4叶,秧龄20~15 d,且根系发达的秧苗。为了方面机插和卷秧,应该在移栽前2~3 d进行控湿炼苗,促进秧苗盘根,增加秧块拉力。
3 机械插秧
合理安排起秧时间,在起秧时先将穿过渗水孔的根系拉断,并将秧和盘一起提起,平放,在运苗时最好连着秧盘一起搬动。在将秧苗运送到田间时,将秧苗先自然舒展一会,尽可能地减少秧苗的搬动次数,防止其在运送过程中出现压苗、挤苗等情况,对秧苗造成损害。在秧苗运送到田间时,如果天气较为炎热,应该采用遮阳措施,防止秧苗失水枯萎。在机插前应该将田地整理成“沉实、细碎、洁净、平整”,并保证田面无杂草、浮渣等杂物;土层以上烂下实,下碎上糊为准。插秧前应该对插秧机进行调试,将栽插的株距、插秧深度、取秧量等设定好,并空运5~10 min,保证插秧机的各部分转动灵活,保证其正常运转。机插要求漂秧率小于3%,伤秧率小于4%,漏插率小于5%,且插秧的深度控制在1~2 cm,可以适当提高低节位分蘖。由粳稻的生物学特性可知,粳稻30 cm行距的株距应该控制在11~14 cm,密度控制在24万~28万株/hm2为宜,每穴插秧秧苗3~6株。
4 田间管理
粳稻田间管理主要包括肥力管理、水分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3个方面。
4.1 肥力管理
根据粳稻的目标产量、稻田土壤的肥力以及粳稻的生长情况等,合理科学的制定施肥计划,提高粳稻的产量。一般使用有机肥和磷肥作为基肥,然后根据水稻的生长情况,适当地追加氮肥和钾肥等肥料。
4.2 水分管理
对粳稻主要采用浅、湿、干灌溉模式,保证粳稻的正常生长。
4.3 病虫害防治
重点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和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防治水稻纹枯病可选用噻呋酰胺,稻瘟病可选用稻瘟灵,稻曲病可选用苯甲·丙环唑乳油;防治稻飞虱可选用吡蚜酮,稻纵卷叶螟可选用阿维菌素或氯虫苯甲酰胺。
5 适时收获
粳稻的收获时间以95%以上的稻穗变黄时为准,并根据当地的天气和地形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机械进行收割。为了方面将秸秆还田,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可以选择自带茎秆切碎和抛洒装置的收割机。在稻谷收获后,应该及时使用烘干机或者采用晾晒的方法对谷物进行除水除湿,将稻谷的水分控制在14.5%以下。
6 参考文献
[1] 戴冲云.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本土化探索[J].农机科技推广,2014(3):35-36.
[2] 金永林,韩学荣,孙海健,等.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J].新农村(黑龙江),2012(8):76-77.
[3] 卢敏.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 吴亦鹏.晚稻机插秧育秧技术推广难点[J].湖南农机,2014(8):1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