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府真的救市了吗?

2015-11-27《中国经济信息》综合报道

中国经济信息 2015年15期
关键词:救市配资股灾

《中国经济信息》综合报道

7月8日9点30分的A股,肯定可以载入史册。

一半的股票停牌,一半的股票跌停或走在去往跌停的路上,只有两只股票是红的。即便沪指最终守住了3500点关口,但当日跌幅仍达到5.9%。

这样的情况,不但A股历史上绝无仅有,就是在全球主要股市当中,也非常罕见。例如,2000年3-4月,纳斯达克泡沫破灭时曾经有过26个交易日下跌37%(5132点至3227点)的记录。而我国A股创业板综指仅用15个交易日就达到了这个跌幅。

由此看来,本次下跌是名副其实的股灾。既然是股灾,总要救灾,但效果如何呢?

救市手段受争议

6月27日,央行宣布即日起同时降息0.25个百分点,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央行双降政策超出市场预期,有利于在情绪面上稳定市场信心。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接下来的交易日(6月29日)将会是被这些重大利好政策稳住的一个交易日,“股灾”或可到此为止。

但被认为极为关键扭转“股灾”的6月29日,反而成为关键的、惊心动魄的“股灾”扩大化的一周起点。6月29日早市开盘,沪深A股指数再次深度下探,盘中击穿3900点,下跌接近8%。当晚,证监会连夜答记者问安抚市场情绪,认为回调过快对市场不利,宣布融资融券稳健,经得起回调检验,而证监会能看得到的场外配资规模也在可控范围。同时,多年犹豫不前的养老金入市消息释放。养老基金进入股市的通道原则上打开,测算表明,未来可流入股市的资金理论值在1.05万亿元左右。

可惜,这种明显看起来有组织的唱多,反而在其后几天形成了一种如临大敌的态势,更增加了市场恐慌心理,导致更多卖盘出现。

7月1日,沪深股市在横盘震荡之后,尾盘再次出现快速下跌,当天上证指数下跌5.23%,创业板指数下跌3.47%,震幅超过9%,市场恐慌情绪再度蔓延。

“大招”失效后,显然外围资金就是再充裕,也不会进股市了,而场内积累的丰厚获利盘和风声鹤唳的融资盘、配资盘,都急于卖出,短期市场资金供需严重失衡,踩踏于是发生了。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表示:“股票市场上杠杆的使用本身形成了流动性的创造机制,使得这一特定市场在上涨过程中自动产生了大量的流动性供应。但在股价下跌过程中,这又形成了流动性的自动收缩,对市场产生巨大冲击。并且由于缺乏最后贷款人安排和紧急融资便利,这一类似银行挤提的过程很难阻断。”

也就是说,在投资者情绪逆转和一致去杠杆的情况下,股票需求完全跟不上卖盘大增的节奏,这造成了股票的进一步下跌和买盘继续缩手,简言之:上涨的正反馈变成了下跌的正反馈。

此时,一切修修补补、口惠而实不至的救市措施,在夺路而逃的融资盘、配资盘面前,都是杯水车薪。

救市的最高境界

舆论对证监会救市不力予以批评,或许是片面的,因为至少二万亿的平盘股票,需要大量资金来接盘,而且这些资产是有毒的,国家队真心不想在这个价位入手。坊间多有批评,甚至国际顶尖高手也出谋划策,但这些评论建议都停留在技术层面,普遍缺乏大局观。

大局是什么,就是避免系统性风险。什么是系统性风险,股市的系统性风险已经出现,更大的系统就是整个金融系统,乃至实体经济。因此,宏观决策者眼里的系统性风险不是股市,而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所以,高层考虑问题应该主要着眼于处理危机的第二个问题,即切断传染链条。

说到这儿,我们就会发现,救市的关键是确保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不发生流动性问题。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不是证监会,是央行。只要央行公开宣布向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提供无限制流动性供应,危机链条就被切断。以央行管理者的经验,他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并不急于表态。

因此,证监会主导的救市既然无法解决“有毒资产”问题,那么证监会的救市只能是起到安慰作用,这非证监会错误,而是在大局里,注定要放弃股票市场。历史经验也证明,救市效果往往有限,而且导致“道德风险”。此轮危机的爆发点就是去杠杆和消除泡沫,那么此时接盘“有毒资产”,就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因此,从宏观大局看,救市的最佳办法就是“不救”,即不在股票市场过度纠缠,而应该做好切断危机链条的准备。

“救市”的路径

让市场自然形成市场底,实际是政府理性选择。这样的好处至少有三个,一是消灭投机者,二是消灭配资公司,三是为社保基金入市创造条件。前两个目的就是挤泡沫和去杠杆,这也是证监会最初查处场外配资的理由。

既然危机已经发生,那么干脆就将错就错,借市场力量,实现行政手段之目的,这也算证监会的工作成果。从盘面看,蓝筹股开始补跌,而中小盘股票开始企稳,那么市场底也在形成过程中。当股市泡沫进一步消化后,国家队可以快速入场扫货,最终达到一石三鸟效果。

当然,金融市场存在传染性,A股大幅调整,已经影响到港股、商品市场,乃至人民币汇率,但影响商品期货和汇率的真正原因是对实体经济的预期,这就要求宏观当局要拿出稳定实体经济的政策来。从中国经济目前运行情况看,未来仍有增长空间,对商品期货和汇率构成一定支撑作用。

如果静下心来,回到政府救市的初衷,市场就应该明白,政府救的是金融机构,而不是股民,更不是投机者和高利贷者。

中国经济发展,需要一个“慢牛”行情。虽然之前的步伐有些“疯牛”态势,但回调却不应是这种“屠牛”手段。

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结构调整需要回旋时间、改革和反腐需要由经济的普惠性增长巩固正当性等大背景下,无论是顶层设计者还是普通百姓,都不愿看到股市暴跌。

要稳定住股民的信心,要保住改革的成果,要击退别有用心者的阴谋,救市,就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而国家的态度,比万亿资金更显现出蓬勃力量。

眼下,在这么多利好的堆积下,股市在一个阶段性节点止住了下滑步伐,更可喜的是成交量的放大,股民也终于可以谈论“信心”二字了。

保卫战,持久战,金钱金融的世界里或许不应该有这种硝烟味的术语,它有着市场化的一套逻辑。

但这一战足以成为日后回顾中国股市的重要标杆,也将是2015年的年度回忆之一。endprint

猜你喜欢

救市配资股灾
配资的确疯狂
股灾爆发近一周年 人均亏损46.65万元
清理场外配资
政府救市的观点是错误的
股灾带给我们的六点启示
楼市新型“救市”,该不该出手买房
本轮地产救市对水泥需要正面影响或将在2015年一季度末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