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孙病已立”谶言与霍光强化辅政地位的关系
2015-11-27赵秋燕
赵秋燕
[摘 要] 霍光是汉武帝临终前托孤的顾命大臣,位高权重,其辅政以后出现了“昭宣中兴”盛世,“公孙病已立”的谶言使刘病已名正言顺的登上了帝王之位,此谶言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宣帝,它也深刻的影响了霍光的政治策略。霍光利用“公孙病已立”谶言来强化自己的辅政地位,成功的辅佐了昭宣两代帝王,他在不同的时期对谶言给予了不同的态度,昭帝时的恶之,宣帝时用之,足以见到霍光政治谋略的才能,使其一直保持权倾朝野的权利。通过对“公孙病已立”谶言与霍光的政治行为关系的探究,以求为日后研究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霍光;“公孙病已立”谶言;态度;作用
[中图分类号] G341 [文献标识码] B
一、问题的提出
两汉时期,谶纬之学十分流行,《说文解字》中说:“谶,验也,从言,谶声。”
(对“公孙病已立”谶言问题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是宋超,其著作是“霍氏之祸,萌于骖乘”发微—宣帝与霍氏家族关系探讨[J].史学月刊2000年第五期.除此之外还有张小峰,其著作是“公孙病已立”谶言的出现与昭帝的统治局势[J].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一期.都谈到了对此谶言的理解)。从中可见谶言主要有两种功能,一种是预言或征兆,另一种便是征兆或预言的应验,而每一种谶言的出现都与当时的统治局势和社会状况有一定的关系。如昭帝元凤三年,即公元前78年,“泰山莱芜山南匈匈有数千人聲,民视之,有大石自立,……是时昌邑有枯社木卧复生,又上林苑中大柳树断枯卧地,亦自立生,有虫食树叶成文字曰“公孙病已立”。[2](P3153)而朝中大臣眭弘根据《春秋》来进行解释,认为“石柳皆阴类,下民之象,泰山者岱宗之岳,王者异姓告代之处,今大石自立江柳复起,非人类所为,此当有从匹夫为天子者”[2](P3153),眭弘托友人内官长赐来上此书,要求昭帝问择天下贤人,禅让君王的皇位,“时,昭帝幼,大将军霍光秉政,恶之,下其书廷尉。奏赐、孟妄设妖言惑众,大逆不道,皆伏诛。”[2](P3154)霍光看到眭弘上书的谶言感到非常厌恶,将赐和眭弘全部斩杀。从这件事表面上看,此举是巩固昭帝统治,而实际上完全可能是霍光为了维护其辅政地位,加强自身权利的一种措施,此处必须要提到的是当时汉武帝临终时语:“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日磾为车骑将军,及太僕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皆拜臣人内牀下,受遗诏辅少主”[5](P2933)。当初霍光的权利是受到各位将军制约的,可是后来上官桀父子、燕王旦、桑弘羊等人共同谋反而被霍光诛杀,大将军霍光的权利也达到了顶峰,全部的军政大全落入到了霍光的手里,位高权重的霍光每一次的政治行为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地位,所以霍光对元凤三年谶言在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的态度和相应的采取了不同的政治行为。虽然“有些学者”①对汉昭帝时期出现的“公孙病已立”谶言已有研究,不过与之相关的某些问题还留有继续探讨的余地。例如霍光因谶言斩杀眭弘的深层原因,“公孙病已立”谶言与霍光立刘病已为帝有无关系?是否对霍光立刘病已为帝起到一定的作用,鉴于这两方面尚无专门论述,故本文做简单的分析与论证。
二、霍光因谶言斩杀眭弘的深层原因探讨
表面上看是因为当今昭帝仍在,要求昭帝退位另立新君此言确是大逆不道,触动了昭帝的皇位,所以眭弘必死无疑,而作为权倾朝野的顾命大臣霍光为何又欲致他于死地呢?原因之一是他为保护昭帝的皇位而完成汉武帝临终托孤的使命。当时谶言的舆论朝野上下尽知,朝中大臣人心不稳,不乏其人认为这是上天的旨意,要求改朝换代,才有如此离奇的现象,霍光作为首辅大臣必须要止住谶言的流传,以防止昭帝的皇位受到威胁。原因之二则完全是霍光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而斩杀的眭弘。《汉书》中关于眭弘的记载很少,很难找到他为何冒死上书的真正原因,张小锋学者认为是追随戾太子的残存势力鼓动的结果。宋超学者也指出:“眭弘首次提出‘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的‘妖言,实际上与武帝晚年激烈动荡的局势息息相关。”[3]《汉书》中记载:“始元元年五年春,夏陽男子张延年诣北阙,自诩卫太子,诬罔,要斩。”[4](P222)笔者也认为当时是有戾太子的残存势力,不然怎会当张延年冒充太子时出现如此的哗然?而且元凤三年出现的枯柳复生、大石自立、虫食文字这样的现象也不会引得如此多人观看,更不会传到眭弘的耳朵里。同理我们也可以解释出为什么眭弘托友人冒死上书了,当时君弱臣强,所以百姓及大臣官员借此谶言表达了对霍光专权的不满,也是谶言兴起的前提条件,故有了“求贤贤人,禅以帝位”的上书,解释一下此语便是当今的昭帝不够贤能,无法独立的治理国家,要求另立有贤能的人为国君,此语矛头直指霍光专权,所以霍光欲将眭弘除之而后快。
三、谶言为霍光拥护宣帝上台奠定了舆论基础
霍光在从受托孤之遗命开始,总是借助于舆论巩固其地位,如在废昌邑王这件事上,仅仅登基了27天的刘贺却有贿行淫乱,亲近小人,赏赐无度等众多罪名,不得不让人心生怀疑。霍光打着以江山社稷为重的旗帜,以“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6](P173)的名义将刘贺废黜,当论到昌邑王是否有这种种罪行,史学上的学者大多认为刘贺的废黜与霍光有着紧密的联系,昌邑王刘贺封赏昌邑属官,支持昌邑外戚势力干政,这一系列的举动严重的威胁了霍光的权力,霍光为了维持自己权倾朝野的势力所以必须清除刘贺这一障碍,将昌邑王的种种罪行一一列出,之后斩杀昌邑群众二百余人,那么接下来该有谁来继承皇位呢?这时多年前的谶言成为一个很好的舆论而存在,昭帝去世,昌邑王刘贺被废,在汉武帝有限的子孙中挑选一位贤君是霍光的首要任务,霍光以“王本失道,先帝所不用的名义”拒绝了群臣力荐的刘胥,原因很简单,刘胥此时已经步入了壮年,这对霍光独揽朝政的权力是一次极大地威胁,这时刘病已则是很好的人选,“昭帝起匹夫,则无辅助之者矣,此其所以始忌之而后卒立之与?”[6](P155)可见当时因刘病已来自于民间,朝中没有其势力支持,所以霍光仍然可以享有昭帝时的权利,而且昭帝元凤三年出现的谶言为霍光决心立刘病已为帝起到了很重要的舆论作用。汉书载:“后五年,孝宣帝兴于民间,即位,徵孟子为郎”。[2](P3154)此举可谓是做得恰到好处,首先封眭弘的儿子为郎,则是宣帝对眭弘昭帝元凤三年托友人冒死上书表示的感谢,其次,此事则是向世人宣布昭帝的登基完全是顺应了天命,更加体现了君权神授的天命观。第三,可以堵住极力推荐刘胥为帝的大臣们的口。当时霍光对徵孟子为郎也是十分认可的,否则不会同意宣帝的做法,因为宣帝的册立在朝中是有反对者的,霍光又不能直接搬出谶言,因为当年是他斩杀的眭弘,而册封眭弘的儿子,从侧面的告诉人们谶言所说的“公孙病已立”正好暗指的是戾太子的孙子刘病已,为宣帝登基称帝起到了很好舆论的作用,可以借此舆论让刘病已登基,这样既有利于顺应天下民心,使天下黎民臣服,也有利于宣扬君权神授的君王的绝对权威,更有利于满足自己权倾朝野的野心。可见此时的霍光对谶言不仅改变了态度,而且也借宣帝的手对谶言加以利用,足以看到他的政治才能。
霍光利用“公孙病已立”谶言来强化自己的辅政地位,成功的辅佐了昭宣两代帝王,他在不同的时期对谶言给予了不同的态度,昭帝时的恶之,宣帝时用之,足以见到霍光政治谋略的才能,使其一直保持权倾朝野的权利。可见谶言的最大受益者应该是霍光,此谶言在昭帝时霍光利用它表达了自己对昭帝的忠心,也稳定了民间戾太子的残存势力,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而到了宣帝时霍光同意立眭弘的儿子为郎,侧面上表达了自己对谶言的认可,而且为宣帝的登基渲染了君权神授的色彩,从而打击自己的敌对势力,也使自己成为了拥护宣帝登基的功臣,宣帝登基后霍光便加官进爵,这也是对霍光的回报了。
[参 考 文 献]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P51
[2][东汉]班固.汉书﹒眭孟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P3153-P3154
[3]宋超.“霍氏之祸,萌于骖乘”发微—宣帝与霍氏家族关系探讨[J].史学月刊,2000(5)
[4][东汉]班固.汉书﹒昭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5:P222
[5][东汉]班固.汉书﹒霍光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P2933
[6]吕思勉.秦汉史[M].上海:上海出版社1983:P173-P155
[责任编辑:潘洪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