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采访的基本方法(九)

2015-11-27刘奎东

关键词:肥城签合同秀英

刘奎东

1. 采访声的内容必须紧贴主题

采访声是为党员教育电视片的主题思想服务的。处理和运用采访声要从整部片子的内容需要出发,符合主题需要,把真实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考虑,仔细选择,切忌杂乱。对采录的人物采访声要去粗取精,合理安排。一是保留有效采访声,删掉无效采访声。如,在摄制连续两届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人物片——《爱心妈妈》中,去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部采访班主任艾巧珍询问田秀英儿子——蔡振国的情况时,有一段采访:“第一次的班会活动,扛着瓜子水果,大概也有二三十斤吧,一路扛进教室,还是在八层,所以都挺意外的。”这段采访是介绍田秀英的儿子蔡振国重度残疾、身残志坚的情况。因这部片子主要是反映爱心妈妈——田秀英的事迹,所以这段采访与主题关系不大,是“赘肉”,就删掉了。二是对较好的采访声素材要去粗取精,把那些最富个性、最能表现人物特征的话语留下来。如,《爱心妈妈》中,田秀英在电话里得知湖南残疾女孩谭一芳有轻生念头时,她力邀女孩前来山东和自己一起生活。采访田秀英时,她叙述了当时的想法,谈了很多情况,为了突出主题,制片时不可能把她的采访声全用在片子中,而是精选了这样一段简短而又“抓耳朵”的采访声:“我就是再苦,我先把这个命能救下来,先叫她活着再说。不能叫这个孩子因为烧伤、因为苦死了,对吧。”三是对太啰唆的问题可以用解说去概括,以节省时间,把那些词不达意的人物采访声素材去掉。实际工作中,有时会遇到事件的当事人思路不是很清晰,表述不准确或言语杂乱现象,如果整段的采访声不好用,部分内容就用精练的解说词代替。四是对有些采访声要仔细推敲,那些虽然很有个性,但播出后有负面影响的不能用。如,涉及政治问题的过激言论、国家机密、个人隐私等采访声,再好也要忍痛割爱。

2. 采访声要真实自然,避免人为摆布采访对象

党员教育电视片是用鲜明的形象来表达主题的,而不是靠空洞的说教。真实自然是党员教育电视片的生命,也是打动观众的锐利武器。如何处理和运用采访声打动观众呢?一是采访声要符合采访对象的身份。干部、专家、主持人、农民身份不同,语言风格不一样。如,《肥城桃果期管理关键技术》中,采访肥城桃采收应注意的问题时,专家的采访声是:“适期采收,肥城桃个大,含糖量高,香气浓郁,口感纯正,具有肥城桃固有的品质。如果提前采摘,个头小,口感差,风味淡,严重影响肥城桃的产量和质量。”《桃木加工技术》中采访桃树的用途时,桃木加工专业户(农民)的回答是:“桃树浑身是宝,用处可大了!你看这根粗的能做如意、大桃木剑等大型工艺品。这根细的可以做小挂件、小动物等小工艺品。就连桃核还能做微雕呢!”从这两个事例看来,不同的身份其语言风格是不一样的。二是采访声要口语化。如果采访者事前字斟句酌地把采访对象的回答进行整理,人为地摆布采访对象,让采访对象对着镜头去念或者背诵,会使观众感到很假,不真实。如,《爱心妈妈》中,田秀英教育孩子的一段采访声:“我经常说,儿,咱不是残疾人,咱就是正常人,氢弹原子弹也不是用手刨出来的。残疾人成才的也很多,成为科学家的也很多。成为科学家的这些残疾人,比如说霍金,他就是你的榜样。我总是用这些人物来教育我的儿子。”朴实的语言中,渗透着很深的哲理,既让观众信服,又成为观众收看的兴奋点。三是采访声要与现场环境相匹配,力求声画和谐统一。如《探秘肥城有机菜》中,采访肥城市安庄镇镇长谈如何进行土地流转时的采访声:“和农户签合同是大户和农户签合同、村和农户签合同、合作社和农户签合同,正式签合同是龙头企业和基地签合同,这个样呢,农户没有任何风险,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吧,一亩地给农户700到1000块钱的纯收益,农户再上这里来打工,一天能挣30多块钱,这些都是纯的收益。”采访人的背后是有机菜地里农民朋友高高兴兴的劳动场景,现场气氛真实、自然、和谐,实现了采访内容与环境气氛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声画合一的理想效果。

彩云之南绽花香

美丽的南盘江畔,镶嵌着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她就是素有“花香水城”之称的云南省宜良县。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远程教育宛若和熙的春风,吹拂着各族同胞,展映出一幅幅远教富边的时代画卷。

小小苗木富尖山

“远程教育就是好,要学技术不用跑,尖山过起新生活,党的恩情忘不了……”这是山歌节上,尖山村各族同胞唱出的心声,他们用优美的歌声赞颂着党中央送来的远程教育,也赞美着用远教让尖山村翻身的领路人、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黄云钢。

想当初,尖山村山高坡陡,村民生活十分困难,脱贫的梦想一直缭绕在所有人的心头。正在这时,黄云钢上任了,面对着一穷二白的家乡,他暗下决心:一点要让尖山的父老乡亲们彻底甩掉戴了多少年的穷帽子。他把眼睛盯在了村里刚开通的远程教育终端站点上:“看看有没有适合尖山村的翻身路!”别说,找来找去,还真找到了门路——苗木种植。

尖山村从来没种过苗木,可老黄有底,他先是给全体村民定了一条铁律:每周必须在站点学习苗木种植技术三次以上,还通过县远程办约请来了林业专家,每周都到村里实地指导一番。这远教也是真给力。一次,苗木忽然都发蔫了,根儿也站不稳了,大家都慌了神。老黄却很镇定,通过站点的视频连线,请专家来个远程会诊,一看是腐烂病,立马开方子,不到一周,苗木就重获健康了,而经历了这个事的村民们,对远教那叫一个信服。

远教出了力,苗木自然就得利。现在的尖山村,早就靠小小的苗木富起来了,家家每年最少也能挣四五万块。但老黄没满足,他还张罗着要组建苗木协会,誓把尖山村建成远教实践示范基地呢。

蜜蜂飞出新天地

“两只小蜜蜂啊,飞到花丛中啊!”这是密枝课村站点管理员老毕正和村里的养蜂人施老三推杯换盏呢。酒到酣处,施老三举起了酒杯:“老毕,我敬你,是你让我一年多收了好几万!”老毕却很客气,笑道:“你要敬,还是敬远程教育一杯吧。”

原来,施老三祖辈都是村里的养蜂人,可是近些年他发现自己挣得越来越少,愁得不知如何是好。站点管理员老毕得知了这一情况,生拉硬拽地把施老三弄到了站点,还正正经经地告诉他:“想知道钱为啥越挣越少,你得上这把原因好好找一找!”坐在站点里的施老三还没摸着头脑呢,老毕就给他放起了省里制作的课件《小蜜蜂》。老三是越看越入迷,看完后直敲脑门:“唉,我真是白养了几十年蜂,现在才知道该咋养。”

自此,施老三成了站点的常客,更是成了老毕的铁杆粉丝。拜师远教,学会了蜜蜂的强群饲养管理、繁殖期管理、越夏阶段管理、蜂群越冬阶段管理知识。老毕对他也是多开了不少小灶,是凡远教平台上和“蜜蜂”两个字沾边的课件,他都麻溜地下载下来,刻成光盘,给老三留好。有了老毕这么够意思的朋友,施老三的蜂群是越来越大,蜂蜜质量也是越来越高,这钱还有个不多挣?有道是:远教传授真技艺,小蜜蜂飞出了致富新天地。

生态园里采摘忙

周末到了,宜良县雪峰生态园里是熙熙攘攘,在大城市忙碌了五天的人们都来到这参加生态采摘,寻求身心的放松。只见这边正进行插秧,那边正进行捡鸡蛋比赛,看到买卖如此红火,生态园的老板李雪峰早乐得合不拢嘴了。

但前几年,生态园可不似这般兴旺,李雪峰在创业之初,可是吃尽了苦头:梨树该嫁接了,怎么弄也弄不明白;水稻该打药了,用多少量摸不着头脑……眼瞅着园里的各色植物一天比一天没精神,他也提不起兴头来,甚至想打退堂鼓了。

正在这关键时刻,社区站点管理员主动找上门来了:“别灰心,技术不熟不要紧,赶紧来社区站点吧,远程教育可是位好老师。”李雪峰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站点,正好看见平台上放映杨梅种植技术呢,而他的园里也种有杨梅。看完了课件,他激动地拉着管理员的手说:“我可算找到好老师了!”

重打锣鼓另开张。从那一天起,生态园是凡遇见啥难题,李雪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找远教”,而远教也没辜负他的信赖。有一次,园里的樱桃树上长了小虫子,他急忙跑到站点求援,管理员找来相关资料逐一对照,最终确诊是绣线菊蚜。按照课件里的方法对症下药,虫子马上就没了踪影,李雪峰高兴得把管理员的肩膀都拍麻了。

在远教的保驾护航下,现在雪峰生态园已扩大到上千亩,园里各式果蔬好几十样,效益更是一天比一天强。而每当看到满园的游人,李雪峰就喜滋滋地夸起远教:“站点是个加油站,常去肯定把钱赚!”

(作者单位:云南省宜良县委组织部)endprint

猜你喜欢

肥城签合同秀英
肥城桃产品包装现状与品牌化发展建议
2019年全国工程勘察设计统计公报
优良地方品种肥城桃作母本的杂交育种研究
同期听力(六)
群桃之冠
——肥城桃
肥城桃写进省政府工作报告带来品牌效应
误解
把饺子当钻石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