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外汉语教材《成功之路——起步篇》
2015-11-27翁慧芬
翁慧芬
【摘 要】2000年以后,对外汉语教材编写进入了一个繁荣期,这也反映出了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新趋向。本文以北京外国语大学2008年出版的《成功之路》系列教材为例,以其中的《起步篇》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突出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对外汉语 教材分析 《成功之路——起步篇》
一、引言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依据的材料,一部教材往往凝聚着一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及教学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总结。因此,教材可以反映一个学科的发展水平以及学习理论和教学法研究的深度。(邓氏香)
据统计,1998—2008这10年中出版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材有548种之多。目前较有影响力的系列配套教材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发行的《成功之路》系列教材。《成功之路》全套20册,按进阶式水平序列分别设计为《入门篇》《起步篇》《顺利篇》《进步篇》《提高篇》《跨越篇》《冲刺篇》《成功篇》。其中《入门篇》为一册;《进步篇》综合课本3册,《听和说》《读和写》各2册;其余各篇均为2册。篇名不但是教学层级的标志,而且蕴涵着目标和期望。各篇设计有对应层级和对应水平(已学词汇量),方便学习者选择适合自己的台阶起步。
这套教材无论是在编排体例上,还是在语言材料的选择方面,都花费了很多的心思,较以往的教材有了很大的改进。有了这种规范的、结构明确的系列教材,教学过程更为细化,课程也更加明确。
本文主要分析其中的《起步篇》,此书供汉语拼音零起点学习者使用。全书分两册,7个单元,28课。第一册3个单元,第二册4个单元,每单元4课。共学习词语600个左右,汉字470多个。
二、在教材体例方面
1.课文。每课包括2~3段课文,每段课文后有对应的生词,生词和课文都有拼音标注。几段课文围绕着一个话题展开,内容上前后有联系;语言点分散在几段课文中,而后一段课文又在话题、生词、语言点上对前一段课文有所复现,适合循序渐进的学习。
2.学说话。利用图解加例句的方式直观展示每课的重点语言点,并有相关的语言点练习。
3.语言点注释。提炼出语言点,使学生在每课的学习中更加有针对性,温故而知新时更能抓住语法重点。这部分与“学说话”部分相配合,用简洁的语句加图表的方式对每课的语言点进行文字说明。一来是对该课重要语法点的重现,二来是增加教材的生动性。
4.语音注释。教材在第1课介绍了“不”的变调,第2课介绍了“一”的变调,第16课介绍了“啊”的变调。
5.学汉字。在《入门篇》教授了汉字的笔顺、笔画知识后,本书继续介绍了汉字结构、部件的基础知识,以帮助学生树立汉字的结构、部件概念。
6.读写练习。练习每课学习的生字。练习按照先认读、后书写的思路编排。
7.综合练习。包括听的练习、读的练习以及话题表达这三种形式。围绕每课的情景话题,从听、说、读、写各个侧面对学习者进行综合训练,以帮助学习者巩固、复习每课所学的生词、语言点,并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
三、教材的主要特色
1.教材的內容有明确的分类。《起步篇》对课文中的知识进行分类,把两册书按内容分成7个单元,并围绕7个实用的主题展开:1)确认,介绍;2)时间,方位;3)日常需要;4)生活安排;5)寻求帮助;6)说明,描述;7)比较,时态。这样,使课文中的知识成为语言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无意中促进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忱,增强了教材的实用性。
2.用图文并茂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展现语言、传授知识。教材在力求运用规范又生动的语言表达有用、有益、有趣的内容外,采用了大量丰富精美的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可以使学生迅速准确地掌握语言和知识,这是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所在。这些非文字材料不是传统教材中起装饰作用的插图,而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以其直观的形象和色彩,发挥了文字所不易或不能具备的调动学生感知和想象的作用,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储存和记忆。
3.强化任务,注重交际。教材的编写往往反映了某种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随着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发展,其最新研究成果也反映在近几年编写的教材中,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通俗一点说,就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用语言做事。这和传统单纯用语言形式传授的教学方法很不相同。这部教材就充分反映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念。
首先,它强调语言输入材料的真实性,学习者利用真实的语料在交际中接触语言,切实了解并掌握汉语的使用规律和交际功能,并利用问答交流以及真实的交际任务,让学习者在交流过程中建立新的语言系统。
其次,在编排顺序上,这部教材以交际任务而不是以语言知识体系来安排内容和结构。
再则,在练习的设计上,本教材突出了用语言做事的教学思路。每篇课文的最后一部分都根据课文内容专门设计了具体的课外交际任务。如12课《我们骑自行车去颐和园》交际任务就设计了:周末你和朋友去长城或故宫玩,商量怎么走。这种思路,能给学习者留下更为深刻的语言记忆。
最后,它强调集体性和合作性活动。任务的履行通常以交际或互动的方式进行,这种互动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输入材料之间的双边或多边互动,也可以是学习者和目的语国家交际对象的互动。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教材一改传统教材由学习者独立完成作业的形式,安排了大量小组活动。大部分课文的综合练习中都有小组活动,如第6课,两人一组调查作息时间;第11课,建班级通讯录,要求学生询问老师、同学的名字、住址、电话、email和生日,并记录制作成表格。教材中设计了许多让学习者和搭档配合的练习。一方面便于教师组织课堂活动,另一方面也便于让学习者在课堂上通过与其他学习者互动来获得更多的语言练习机会,进而提高学习兴趣。
通过有趣的课堂交际活动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任务的趣味性除了来自任务本身,还可来自多个方面,如多人的参与、多向的交流和互动;任务履行中的人际交往、情感交流,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后的兴奋感、成就感等。通过具体真实的交际活动增强了语言学习的趣味性,让外国人把学习汉语变成乐的事情。
四、教材存在的问题
(一)英语翻译
对于母语非英语的学生来说,英语翻译所发挥的作用比较微弱,学生对該翻译视而不见。哪怕是一些看看英语翻译就能明白的词语,学生们也倾向于向词典去寻找更准确的释义。因此,我们的对外汉语教材的词语释义除择英语解释外,能否再探索出其他的释义方式?
(二)课文的趣味性
这是个不断探讨的话题。同学们感兴趣的文章是与他们的留学生活、与现代生活比较贴近的题材,或者具有一定世界性范围的话题。我们的课文应该传递给学生一种新的信息,而这种信息的承载方式是汉语。课文学习应该让他们不仅仅在语言方面有收获,也能获得某些知识或思想认识的提升。
趣味性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有趣。比如根据留学生的亲身经历改写的文章,有留学生的生活原型,反映了留学中国的亲身感受。这种文章学生学起来,一觉得亲切,二也能体会到中国的风俗和文化。
(三)课文中折射的中国文化
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对中国文化或中国当代社会了解得不多。我们的课文当然不是为了使学生们都成为“中国通”,但是在关于中国国情、社会、文化等方面还是应该有所体现。其实,中国古代的故事、历史典故等都可以改编进教材。相信同学在感受浓郁的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能领悟到汉语的精华。
以上的内容是对《成功之路——起步篇》这部教材的分析,同时结合自身的一点体会,提出了一己之见。希望教学一线的对外汉语教师提宝贵意见。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掌握情况,对所有同学能做到心中有数,这是对每个同学的一种关怀,也是促进每个同学进步的一个好方法。教材编写人员也应该更广泛地搜集教学一线的意见,把学生以及教师的一些建议吸纳到编写计划中,以使我们的教材更充实、更完善。
【参考文献】
[1](越南)邓氏香.对中国国内编写对外汉语教材的建议[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2004(2).
[2]贾志高.有关任务型教学法的几个核心问题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5(01).
[3]李泉.近20年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述评[J].语言文字应用,2002(03).
[4]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续五)[J].世界汉语教学,1993(03).
[5]刘洵.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