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定位与策略

2015-11-27

华东经济管理 2015年6期
关键词:城市群经济带江西

曾 光

(江西省发展改革研究院,江西 南昌330046)

一、引言

长江通道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在全国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14年9月25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号),标志着长江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付诸实施。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是继我国沿海开发、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后又一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将联动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东中西三大区域和“一带一路”国家开放战略,具有全局性和整体性。它标志着我国的国家区域战略选择进入一个新阶段,即开始重视不同地区间的联动和整体性特征[1],并使中国经济版图从沿海走向沿海和沿江并重的“T 字型”时代。长江经济带及中国经济布局的“T字型”宏观战略最早由陆大道(1984年)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著名学者及部门领导孙尚清、王梦奎、王惠炯、李善同、陈栋生、白合金、林兆木、刘江、魏后凯等给予了充分的认同[2]。自2013年国家重启长江经济带战略以来,长江经济带已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学术研究的一大热点,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对长江经济带经济演进、协同合作、发展差异等方面的大尺度的研究。代表性学者有:赵琳[3]、徐长乐[4]、黄庆华[5]、彭劲松[6]等。二是针对某个地区(包括省或城市)如何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小尺度的研究。比如魏后凯[7]、吴传清[8]、明文彪[9]、成建[10]等分别对重庆、湖北、浙江、上海等地融入长江经济带进行了应用性对策研究。江西地处长江中游,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一员,但目前理论界关于江西长江经济带建设特别是关于其战略定位的研究较少。为此,本文重点研究江西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及应对策略。

二、国家长江经济带新格局中江西的机遇与挑战

长江经济带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性和导向性的重点区域,国家将从综合交通、产业转型、新型城镇化、对外开放、生态廊道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升级、再造长江经济带。

(一)长江经济带建设对江西的重大机遇

(1)为完善江西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集聚新能量。国家统筹推进水运、铁路、公路、民航、管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长江全流域黄金水道,有利于江西推进赣江航道建设、疏浚、治理,提升九江港、南昌港等通江达海功能,全面打通出省“断头路”、高速通道和城际快铁,提高全省综合运输体系的质量、效率和现代化水平。

(2)为推动江西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国家将运用投资、产业、环境、土地等政策手段,促进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为全省特别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壮大沿江产业带、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转型发展提供良好机遇,并将带动腹地经济升级发展。

(3)为加速江西新型城镇化增添新引擎。国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优化沿江城镇化格局,特别是推动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城市群互动发展,对江西加快城市群交通网络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建设,优化“一群两带三区”区域总体格局,加速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泛长三角城市群,提供了难得机遇。

(4)为促进江西开放升级构筑新平台。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红利。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发挥上海自贸区的示范效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叠加效应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效应,加快江西推动昌九扩大开放实验区、融入“一带一路”,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5)为提升江西生态优势提供新支撑。国家把保护长江生态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流域环境综合治理,致力于建设绿色生态走廊。同时,各省市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治理机制,加强水环境和流域生态保护合作,为江西创新跨区域生态合作机制、全面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以及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带来巨大机遇。

(二)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面临的主要挑战

(1)总体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与长江沿线10省市相比,发展不足仍然是江西面临的最主要矛盾,特别是与上海、浙江、江苏等长江下游发达地区差距较大(详见表1)。从GDP发展来看,2013年江西GDP 总量约为江苏的24%、浙江的38%、上海的66%,人均GDP 约为上海的1/3,江苏、浙江的1/2。与湖南、湖北、四川等中西部省份也有一定差距,江西GDP 总量仅为四川的55%和湖南、湖北的58%;人均GDP也分别比湖北、湖南、四川少1 751美元、806美元和111美元。从发展阶段来看,根据钱纳里工业化发展阶段划分理论,由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可知,江西刚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而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步入“后工业化”阶段。

表1 2013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主要经济指标情况

(2)区域竞争较为激烈。江西是个内陆省份,沿长江岸线资源稀缺,仅九江市有152 公里单边岸线,腹地经济体量相对较小、城市群松散,在国内经济换挡提质新时期,区域竞争尤为激烈。一方面,受“虹吸效应”影响,一些优质资源和要素容易流向上海、江苏、浙江等长江下游发达地区。另一方面,与长江中游的湖南、湖北、安徽存在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阶段相似、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与长江上游的四川、重庆、云南等西部省市相比存在优惠政策不足等问题,在争夺资源尤其是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以及国家政策的竞争十分激烈,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不占竞争优势。

(3)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当前,江西经济发展方式整体仍处于粗放式增长阶段,资源依赖型和重化工阶段特征明显,2013年重工业和六大高能耗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仍分别高达58.4%和36.1%,资源环境“倒逼”压力大,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加快沿江开放开发,特别是大规模的重化工业化将对鄱阳湖流域水资源、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等产生外部不经济性,对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构成潜在威胁。

(4)基础设施和合作机制不健全。受历史、自然和经济条件等限制,江西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和网络还不完善,尤其是在浙皖粤、粤闽湘等方向仍存在省际“断头路”11条。同时,受行政区划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江西与长江流域各省市的长效合作机制以及国家层面长江经济带的高效协调机制尚未建立,区域利益难以协调。

三、江西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定位

找准定位,科学谋划,是推进江西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首要问题。研究江西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开发中的战略定位,既要充分对接国家的总体定位,又要充分体现江西的特色和优势。

(一)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国家战略及各地谋略

根据国发〔2014〕39 号文件精神,国家对长江经济带战略定位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这突出了长江经济带在全国区域发展大局和改革开放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为江西长江经济带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重点。近年来,湖南、湖北、安徽、四川、重庆、浙江等沿江省(市)政府,结合自身区位、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提出了各自融入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新思路和发展定位(表2)[10],为江西找准定位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发。

表2 部分省份在长江经济带中的战略定位

(二)江西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定位

立足江西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最大的生态优势,突出转型升级主题主线,努力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战略腹地、转型升级示范区、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屏障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1)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战略腹地。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处在长江经济带和京九大动脉交汇处,是长珠闽的共同腹地,在国家梯度开发战略中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江西战略腹地优势,坚定不移加快发展、做大总量,奋力迈出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新步伐,增强综合实力,主动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合作,为促进长江上、中、下游三大板块的产业和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要素流动起来、市场统一起来,为建设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做出江西应有的贡献。

(2)长江经济带转型升级示范区。江西资源丰富,产业发展齐备,农产品、有色金属、新能源、航空、医药、旅游等产业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国经济由中高速向中高端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七大战略任务之一。“发展升级”是江西省委十六字方针的核心,是小康提速的基础、绿色崛起的前提[11]。江西应顺应经济换挡提质升级新常态,紧紧扭住转型升级这条主线不放松,强化“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集聚拉动和环境促动”,加快培育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推动产业升级、区域升级、创新升级和开放升级,努力走出符合江西实际、具有江西特色发展升级新路,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乃至长江经济带经济转型示范区。

(3)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屏障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生态是江西最大的优势、最亮的品牌。鄱阳湖是长江干流重要的调蓄性湖泊,在中国长江流域中发挥着巨大的调蓄洪水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殊生态功能,对维系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以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确保一湖清水”,进一步改善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构建长江中下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示范和引领长江经济带绿色走廊建设。

四、江西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策略建议

(一)统筹谋划,下好三着“先手棋”

(1)规划先行,搞好顶层设计。主动对接国家《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有关规划和文件,借鉴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市长江经济带建设经验,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江西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明确江西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范围、定位、目标、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同时,注重与国家长江经济带总体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以及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在区域范围方面,建议以九江为门户城市、昌九一体化为引领、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主要载体,以沪昆经济带为拓展,形成“一化引领、一圈主体、一带拓展”的空间格局,打造江西新的经济支撑带和开放合作新平台。

(2)交通先行,构建互联互通开放大通道。以交通、水利、能源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对接为重点,合力构建区域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加速形成省内主要城市“1小时交通圈”和至周边城市的“2小时交通圈”。继续推进长江干线(江西段)和赣江(南昌-湖口)Ⅱ级航道整治,加快九江港、南昌港一体化发展,振兴“千年赣鄱黄金水道”,把九江港打造成长江中游航运枢纽。以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区际通道、货运通道建设和重要路线电气化改造为重点完善铁路路网,加快建成沪昆客专、武九客专、合福客专(江西段)、昌吉赣客专、赣韶铁路和蒙西至华中煤运通道,打通东西、南北两向高铁通道。加快形成以南昌为核心的“四纵六横八射”高速公路网,打通出省“断头路”,推进南昌昌北机场、九江机场等机场的改扩建,推进各种交通工具无缝对接,加快构建“服务沿江、通达全国”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3)昌九先行,打造江西长江经济带先行示范区。南昌是省府,九江市是门户城市,两地地缘相近,经济基础较好,教育科技人才汇集,是江西离长江最近的城市,具备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实力,在江西乃至长江中游地区都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要按照“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和产业对接互补”的要求,以南昌临空经济区和共青城为先导,加快推进昌九一体化,形成“做强南昌、做大九江、昌九一体、龙头昂起”的生动局面,打造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和先行示范区。

(二)突出重点,推进三大对接着力点

(1)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主动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群是城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区域之间的竞争不仅仅表现为单个城市之间的竞争,更重要的表现为城市区域、城市群之间的竞争[12]。充分发挥环鄱阳湖城市群的区位、生态优势,用好用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品牌,坚持“以人为本、四化同步、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一圈两化”(省会一小时经济圈、昌九一体化、昌抚一体化)为突破口,做大南昌都市区、九江都市区,构建大南昌城市群圈。以大南昌为核心,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8个县(市、区)为基本单位,加快建设昌九城镇群、信江河谷城镇群、新宜萍城镇群,将环鄱阳湖城市群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城市群,并以此为主要载体加强与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的合作,共同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发展。

(2)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推动产业对接互补。继续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并举、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自主创新并进,加快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培育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成为发展升级的新引擎。积极承接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转移,加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在钢铁、石化、汽车、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制造业的分工协作,着力引进一批总部型、品牌型、上市型、高新型、产业联盟主导型“五型”龙头企业,重点培育有色金属、绿色食品、石化、纺织服装、钢铁、建材、新能源、医药、电子信息、汽车、航空等千亿产业集群,打造南昌航空、九江石化、鹰潭铜、景德镇陶瓷、宜春锂电、新余光伏等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有重要影响的特色产业集群。加快推进现代物流、金融、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对接,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强与周边地区旅游一体化合作,构建无障碍旅游区,打响“江西风景独好”品牌,建设旅游强省。

(3)以水资源和环境治理为重点,推动区域环境联防联控联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水资源过度开发。率先划定沿江生态保护红线,将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湿地等纳入生态红线区域管理。以大江大湖综合治理为重点,优先保障“一江三湖”(长江、鄱阳湖、洞庭湖、巢湖)及汉江、赣江、湘江等流域生态屏障安全。率先在长江流域开展环境税、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流域生态补偿改革试点。推动建立以水质为主要依据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争取将鄱阳湖湿地和“五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源头地区纳入重点补偿范围。推动设立长江水环境治理保护基金,在江西建立“水环境保护基金”专户。

(三)改革创新,构筑三大开放平台

(1)探索建立国家级昌九新区。国家级新区,是国家从战略角度考虑,推进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国家级新区的设立与我国的总体改革部署、区域开发开放这两条主线密切相关,未来国家级新区将在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枢纽作用[13]。江西应抢抓国家新一轮内陆大开放战略机遇,及时启动昌九新区的前期论证和筹建申报工作,尽快将昌九新区上升为省级战略,并争取早日纳入国家有关战略规划,努力实现国家级新区的突破。当前,集中优势资源和优惠政策,率先在南昌临空经济区和共青先导区开展负面清单管理、服务业开放、海关监管体制、金融体制、综合执法等改革试点,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将昌九新区打造成江西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和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高地。

(2)创新发展“飞地经济”。近年来,“飞地经济”成为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途径和趋势。以全省94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为主体,实施工业园区提升工程,打造一批国家级产业平台,加快省级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重点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经济区等沿海发达地区政府、开发区、龙头企业、战略投资者的合作,采取共建共管、委托或托管等方式发展“飞地”经济,探索建立互利共赢的利益分享机制。

(3)建立各具特色的跨省合作实验区。以沪昆线为主轴,以上饶市、鹰潭市为“双核”,推进信江经济带建设,加快建设赣浙闽皖开放合作区。发挥高铁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赣湘黔滇四省合作,共同打造沪昆高铁经济走廊。以新余、宜春和萍乡中心城区为复合中心,以铜鼓、万载、上栗、莲花为节点,加快推进赣湘开放合作实验区,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先行区。支持九江与湖北黄冈开展跨江、跨区域合作开发,将黄梅小池打造成赣鄂跨省合作先行示范区。

[1]陈建军. 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意图[J]. 人民论坛,2014(15):30-32.

[2]陆大道. 建设经济带是经济发展布局的最佳选择——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J]. 地理科学,2014(7):769-774.

[3]赵琳,徐廷廷,徐长乐. 长江经济带经济演进的时空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7):846-851.

[4]徐长乐. 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与合作[J]. 改革,2014(6):29-31.

[5]黄庆华,周志波,刘晗. 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演变及政策取向[J]. 改革,2014(6):92-101.

[6]彭劲松. 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J]. 改革,2014(6):36-38.

[7]魏后凯. 建设长江经济带区及重庆应对策略[J]. 改革,2014(6):17-20.

[8]吴传清,周晨晨,胡译舟. 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重点策论[J]. 学习月刊,2014(1):26-28.

[9]明文彪. 创新体制机制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浙江融入长江经济带创新体制机制若干思路[J]. 浙江经济,2014(5):35-38.

[10]李秀中. 多地规划战略定位争当长江经济带枢纽[N/OL]. 第一财经日报,2014-06-19.(2014-06-19)[2014-07-20]. http://www.yicai.com/news/2014/0613948203.html.

[11]良保. 增强定力明确路径激发干劲 走出江西特色发展升级新路[EB/OL].(2014-07-17)[2014-07-20]. http://news.jxgdw.com/jszg/2539474.html.

[12]张秀生,张平.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M].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156.

[13]曹云. 国家级新区比较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5.

猜你喜欢

城市群经济带江西
江西银行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我爱江西奶奶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