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发展布局研究(2015-2020)
2015-11-27许寒星刘超张峰君朱绍峰冯绍杰刘瑾
许寒星,刘超,张峰君,朱绍峰,冯绍杰,刘瑾
(1.安徽建筑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2.安徽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安徽 合肥 230001)
建筑业是安徽省支柱产业,随着城镇化建设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省建筑规模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的势头,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工作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和工程使用安全的重要手段,是现今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工作的重点。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是指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设计文件,对建设工程的材料、构配件、设备以及工程实体质量、使用功能等进行测试确定其质量特性的活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向社会提供科学、公正、准确的检测数据,为建设工程质量的判定提供依据。为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规范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市场,本文开展安徽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布局规划研究。
1 安徽省建筑行业现状及检测机构状况分析
1.1 安徽省建筑业市场分析
近年来,安徽省以大力加快建筑业发展为中心,在提高建筑业市场竞争力、规范市场秩序、培育其成为新兴支柱产业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为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省建筑业从业人数215万人,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4949家,其中特级资质企业4家,一级总承包企业112家;拥有建设工程监理企业212家,其中综合资质企业3家,甲级资质43家,综合资质企业数位于全国前5位;拥有勘察设计企业402家,其中甲级企业70家;拥有设计施工一体化企业285家,其中一级企业29家。2013年,建筑企业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965.5亿元(见图1)[1],资质内建筑企业利税总额324.8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7117.2万m2,房屋竣工面积14258.6万m2。其中合肥市占据了一半的份额,其2013年内开工工程造价达935.87亿元,2014年上半年约357.83亿元。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皖政〔2013〕4号),预计到2015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达7000亿元,到2017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超1万亿元,进入建筑业大省行列。图2是根据安徽省建筑业总产值2013对2012的增长率预测出2014~2020年安徽省建筑业总产值变化趋势,与上述政府指导意见相一致。预测趋势显示未来五年安徽建筑业依然处于蓬勃发展时期。
图1 安徽省各地区建筑业总产值分布情况
图2 安徽省建筑业总产值变化趋势
1.2 现状分析
1.2.1 管理制度建设
依据《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建设部141号令)等法律法规,我省制订了《安徽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规定》、《安徽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收费标准》等配套管理措施,依法对检测机构进行审批、管理和监控,规范建设工程检测市场,并首创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监管系统,对建设工程检测机构进行有效控制,保证了全省工程质量安全水平,涌现出一大批有较好社会影响的优质工程,如安徽出版编辑大厦、合肥市徽州大道等11项工程获“鲁班奖”;姜塘湖蓄(行)洪区退水闸、芜湖市临江桥等265项工程获“黄山杯”(省优质工程)。
1.2.2 建设工程检测机构情况
2005年建设部“141号文”颁布后,建设工程检测全面对社会放开,目前有安徽省住建厅核发资质的检测机构共155家(见表1),该批检测机构主要从事见证取样检测和主体结构检测(见图3),部分机构可以进行岩土工程、建筑节能、幕墙工程、室内环境和钢结构工程等专项检测。安徽省建设质量检测机构从业人数达3231人,其中技术人员2192人。
安徽省各市检测机构检测项目统计情况表 表1
图3 各市检测资质分布情况
目前现有检测机构大致分为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以及私有几种类型,所有检测机构都通过了CMA认证。当前建筑业检测市场分为政府委托检测和市场委托检测两种模式。其中政府委托类检测一般采用招标方式,对检测机构资质要求较高,检测取费相对较为合理。而市场类检测一般采用协商议价方式,委托单位根据项目的需求设定要求与检测机构约谈,由于委托单位主要考虑经济因素,通常委托单位会采用最低价合作模式,与价格相对较低、服务配合度较高的检测机构形成合作。
1.3 主要问题[2-3]
1.3.1 检测机构规模较小,管理规范性较差
“141号文”颁布后,我省根据文件要求,批准了各类符合要求的检测机构,出现了很多小规模的检测机构。从注册资金看,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仅6家,约88%的检测机构注册资金在200万元以下,多数检测机构规模相对小,所进行的检测业务单一,技术含量低,仅局限于见证取样。部分检测机构由于投入不足,试验和办公场所采用租赁形式,不能保证正常检测试验的环境要求,管理不够规范。部分检测机构专业人员数量不足,设备相对陈旧,无法应对建设工程的发展。
1.3.2 地区发展不均衡
从全省各市检测机构注册资金地区分布情况看,目前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检测机构较少,合肥有5家,芜湖有1家。实力强的检测机构主要分布在合肥,在蚌埠、马鞍山、铜陵、宣城、六安、安庆地区也都有实力较强的检测机构,县级检测机构注册资金大多在100万元左右(图4示)。总量上合肥地区检测机构最多,这也与合肥地区建筑总体规模较大有关。从检测业务看,很多地区还不能从事钢结构、节能、室内环境等专项检测业务,能够进行幕墙检测的机构主要分布在合肥地区。
图4 各地区注册资金分布图示
1.3.3 市场环境影响检测机构的公平与独立
当前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与被检测单位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又是检测与被检测的关系。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其任务是向社会出具工程质量科学、公正、准确的检测结果,为建设工程质量的判定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检测机构也面临生存问题,也要在市场中承接业务,因此也需要与委托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部分检测机构为迎合委托方不正当利益,无法把握自己的公平和公正的立场,出具虚假报告,严重损害了检测机构的整体形象,扰乱了市场。
1.3.4 检测机构责任意识
由于检测机构仅对来样负责,出现质量安全事故各方责任不明确,这也导致部分检测机构不重视检测质量。部分检测机构不能准确判断检测市场竞争的真谛,盲目追求业务量的提高,以低价格争取检测业务,检测质量无法保证。另外,目前检测行业缺乏行业自律准则的约束,各检测机构各自为政,没有考虑行业长远的发展。
1.3.5 行业监管难度大
虽然我国为了规范检测市场的行为,相关部门出台了各类法律法规文件,来约束检测市场的混乱现象,但是由于法律性文件缺少可操作性,检测监管信息系统不健全,制约的效果并不理想,保证不了工程质量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工程质量出现问题时,只追究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的责任,而检测单位的责任往往没有引起重视。尽管建设主管部门出台了各种文件和措施,明确检测机构应当对检测数据承担法律责任,以保证工程质量检测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但由于对参与检测各方主体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条款而难以实施。另外,检测过程涉及取样、样品制备、检测、数据处理等诸多环节,监管难度大,检测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检测人员和检测机构的自律行为。
1.3.6 从业人员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我国检测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不是很高,检测手段相对落后,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高。目前从事建设工程检测的部分老同志,来自于以前的检测实验室,虽然操作熟练,但由于学历不高,往往难以适应建筑业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较难满足现有工程的建设和管理需求。
2 布局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加强行政监管相结合,全面升级优化安徽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实现全省建设规模与检测能力总量相一致,实现各市和各区域检测机构供求基本平衡、机构布局合理、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行业总体科技和检测水平得以提升,检测机构布点贴近工程,满足建设工程质量控制需要。
2.1 总量控制
目前我省已有155家建设工程检测机构,基本上可以满足我省建设工程质量控制需要,数量已趋饱和,且未来3年建设工程数量增加幅度不大,因此,从总体上维持现有检测机构数量不变。
2.2 优化结构
省、市级核心实验室为龙头,引领检测行业发展;县级检测机构立足解决县域内的见证取样和结构检测,使检测机构的布点和数量应与地区规模设置和地区基本建设发展水平相适应,检测机构布局均衡合理。
2.3 提升能力
与建筑业发展水平相适应,加强现有检测机构能力建设,积极促进现有检测手段升级改造和人才引进,提高检测机构管理水平,积极开展检测方法和检测技术研究,保证对建设工程质量的有效监控。
2.4 适度竞争
遵守市场供求关系法则,既要避免检测能力过剩引发恶性竞争,又要防止检测能力不足出现局部垄断现象,在建设规模较大的区域规划检测能力略高于实际需求,形成适度竞争局面。
2.5 规范发展
加强对检测机构日常工作的监管。从技术上实现工程质量监督与检测互动,实现远程视频对检测现场的监督检查。将工程质量检测监管与机构资质和人员资格管理结合起来,定期公布检测机构信用排名。对于信用等级低的检测机构在资质核查中要重点审查,对通报批评和记不良记录的检测机构限制其扩项,对违法检测机构和违规检测人员坚决清出市场。
3 措施建议[4-7]
3.1 鼓励现有检测机构做大做强
3.1.1 骨干检测机构确定
根据检测机构规模,采用综合评分法优选出一批骨干实验室。进入骨干实验室名录的检测机构可跨地区承接检测业务,可优先兼并落后的检测机构,并能承担本地区技术交流与培训工作。拟设立省级3家,每个地区设立1~2家。根据现有状况,拟推荐骨干实验室名录见表2。今后将制定详细的管理办法,对骨干实验室采取动态管理。
3.1.2 加强现有检测机构的能力建设
积极推动检测机构合并、联合、重组,以及中心城区内富余的检测机构迁到检测力量较弱的县(市、区)进行资源整合,使检测机构布局均衡合理。省属检测机构或骨干实验室可在省内设立分支机构或与当地检测机构合作经营。现有检测机构应加强能力建设,更新实验设备,积极引进人才,不断完善现有检测项目的检测能力,拓展检测范围。
3.1.3 提高人员整体水平
修改完善相关培训管理制度,对加入检测机构的各类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执业培训考核。建立职工终身学习机制,完善检测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规定检测机构人员每年脱岗学习的学时数,对检测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特别是当检测标准有重大变化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开展检测能力验证、工程质量检测技能竞赛等活动,促进工程质量检测人员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推荐骨干实验室 表2
3.2 限制发展检测能力过剩项目的检测机构
规划期内,对于现有检测机构原则上不再增加常规检测,鼓励发展综合类检测;新增检测机构整体水平应在本地区平均水平以上,且不得租用实验和办公场所。
3.3 强化监督,规范检测行为
修订出台相关文件,对监督职责、计划、流程等内容进行完善,提高依法监督的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全省检测能力监督工作,指导各地开展多层次检测能力验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定期对检测机构的留样试件开展飞行质量抽检活动,抽检档案上传至省工程建设监管和信用管理平台,并实现“检测机构诚信综合评价系统”与“检测质量监管平台”的数据对接。规范检测行为,对于建筑工程中的建材检测,原则上只能委托一家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3.4 鼓励现有检测机构技术进步
3.4.1 把检测机构打造成创新机构
把科技创新作为评价检测机构水平的一个因素,鼓励检测机构进行科研项目研究,及时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动向,积极申报科研成果,逐步把检测机构建设成高新技术企业。
3.4.2 推进同行之间技术与管理交流
定期举办学术与检测机构交流会议,聘请业内专家举办检测技术讲座,组织参加区域性或国家级交流活动。组织、鼓励检测机构人员到其它机构参观考察,定期开展能力验证活动,促进我省检测机构整体水平的提高。积极制定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地方标准,完善修订相关标准规程,促进工程质量监督和检测监管工作的不断提高。
4 结 论
在安徽省建筑业整体进步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建设工程质量检验机构的管理不规范、区域发展不平衡、市场环境影响、监理难等问题。基于上述分析,文章提出了布局规划原则及具体措施和建议。为满足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的多样化需求,鼓励现有检测机构做大做强,加强监管和规范行为检测,鼓励公众参与和发挥协会的力量,鼓励技术进步和激励创新,将有利于建设工程质量检验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1]安徽省2014统计年鉴[Z].
[2]侍晓君.浅谈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现状及展望[J].甘肃科技,2014(3).
[3]胡众,李岚.合肥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现状与对策[J].安徽建筑,2014(5).
[4]郑永民,夏松.顺德地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监管系统的使用与思考[J].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13(6).
[5]郑穗.浅析信息化在建设工程检测管理中的应用[J].福建建筑,2009(9).
[6]Wong J.K.Intelligent building research:A review[J].J.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2005(14).
[7]Son H.,Trend Analysi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n Automation and Robotics Technology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J].KSCE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