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景区活力复兴的空间织补与风貌整治对策探索——以齐云山月华街景区综合整治为例

2015-11-27方必晖黄山市规划设计院安徽黄山242700

安徽建筑 2015年5期
关键词:整治景观空间

方必晖 (黄山市规划设计院,安徽 黄山 242700)

0 引 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风景风景区以其独特的人文魅力和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观光体验,游客量不断剧增和大量商业化开发对景区的保护、可持续利用等问题提出重大挑战。本文以国家风景名胜区——齐云山月华街景区综合整治为例,探索在详实的现状调查基础上,面对现实,剖析问题,探索有效、可靠的规划整治措施对策,化解一些景区开发利用存在的对文化遗产不可逆转损害的课题,以更系统地织补协调整体空间,更全面地提升环境品质,更恰当地改善设施条件,更真实完整地展示神奇迷醉的人间胜境。

1 评估——问题与现实

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境内国家风景名胜区——齐云山,古称白岳,与黄山南北相望,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因最高峰廊崖“一石插天,与云并齐”而得名。《齐云山志》记载明代鼎盛时有宫、观、殿、院、馆、楼、阁、亭、台等大小道教建筑108处,仿湖北武当山建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因年久失修以及兵火不断,许多建筑相继被毁,现存宫观殿宇及亭台楼阁10余处,均为近年重修。齐云山和武当山均供奉真武大帝,故有“江南小武当”之称,为道教名山之一。齐云山自然风光绮丽动人,有各种奇峰、怪岩幽洞,湖潭泉瀑,其中形似山峰的香炉峰、巧夺天工的石桥岩、幽幻莫测的仙洞、清秀静逸的云岩湖、抛金洒玉的珠帘泉最令人神怡心醉。

月华街景区是齐云山四大景区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景区,月华街是该景区的核心部分,现有住家30户,人口128人。月华街居于“天开神秀”(海拔433m)之巅,宫观庙宇与乡居村舍浸润于峰崖叠翠之中——云蒸霞蔚,白虹贯日、青山萦绕,天上人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千百年道、俗众和谐共生建构了一座绮丽、幽谧、奇幻的“天街”(海拔465m~437m)。其独特文化、独特环境、独特景观等具有唯一性。

齐云山保护开发利用30余年,成绩卓著,月华街作为风景区基本组成部分,为整体的保护发展做出了积极宝贵的贡献。但是,囿于保护经验、保护机制、保护技术力量和保护资金等多方面原因,面临“建设失控、风貌失调、景观失色、环境失味、业态失序和效应失佳”等问题和遗憾。

2 对策——目标与途径

2.1 整治内容和空间范围的确定

①以问题为导向,确定整治的内容重点为:调查分析保护利用现状,评估分析建筑风貌与景观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探寻景观修复、改善方案,并对方案的影响和效应进行初步的评估,按修规深度研究空间布局和交通组织方案;重点是结合上位规划要求,按比较成熟且具共识的经验进行景观界面的修整和环境恢复整理,主要为以下9个方面内容:维修改善历史建筑及其环境(包括街巷路面、石阶、石栏、古树名木、水院等);整理维护遗址、遗迹;拆违(拆除违章搭建、拆除有碍观瞻的简易棚、杂物棚等);整饬建筑立面;整治院落以协调整体风貌;危房改造更新;整治广告、牌匾、标示;整治架空线路;按上位规划预测的游客容量配套必要的旅游服务和基础设施等。

②空间范围包含全部整治内容并考虑局部完整性纳入视线可视范围。

2.2 整治目标的确定

作为风景区的一个核心部分,结合上位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综合确定整治的目标为:一座“天街”;一处“人间仙境”;一方高品味业态;一幅“画”(处处皆景,时时皆画)。

2.3 基本理念

整治规划按照符合上位规划,坚持整体性、协调性、融合性、生态(自然、依然)性、特色性、象天法地、天人合一的以及渐近性、参与性原则,确立以织补空间、协调风貌、升华环境为基本要求,在充分理解景区历史和自然景观特征的基础上,形成整体态以随山势,修颜面以现清秀,寄神采以合仙境的整治思路。

2.4 基本把控

2.4.1 保护要素把控

充分摸底调查评估,提出范围内包括各类文物、遗址遗迹、历史建筑及其街巷、石阶步道、护栏、传统落院和水院、古树名木,山、崖、天然植被,道教活动和民俗活动等保护要素。这些基本要素必须得到保护、维护。

2.4.2 空间格局的把控

整治活动主要是对单体建筑的“洗脸”和适度的“美容”,而非“整容”,局部应该服从整体,不能脱离整体的要求,二者相辅相成,需要依据上位规划对空间保护与“织补”提出一个总的原则,即:严格保护现有街巷格局肌理,维护建筑群集落与山崖随势起伏,随形转承曲折变化之形态特征和因时依境(形胜气象之境、人文之境)生幻之神奇氛围。修复道院建筑及院落以织补历史空间,保持独特序列空间,突出整体的韵律和秩序,空间引人入胜,环境心旷神怡;基于空间完整性、景观序列性、环境迷幻性要求,维护、适时恢复空间场所和景观界面。

2.4.3 基本风貌(格调)的把控

“风貌失调”、“景观失色”、“环境失味”等等问题最根本的还是“形”的把握和“神”的培育,形是神、是体,神是形之成,形是“根本”,“形”之不存,神将焉附?所以问题的关键是首先必须确立“天街”的一个基本格调、基本要求、基本准则,作为衡量一切建筑活动(整治、更新、维修、修缮)的基本尺度、基本标准和行动指南。

最低限度要求:三大特征(道教、山地、风景建筑),一个境界(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神仙境界)仙道、仙境氛围的营构需要超凡脱俗、神秘兮兮、如迷如幻、如痴如醉。

道教建筑特征:与徽州民居建筑应有适当的关联,但是结合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和道教活动特点应该有其独特特征。

山地建筑特征:与山体、岩崖有机结合、协调融合;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开合相宜,曲折多变;引人入胜;就地取材,简朴自然。

风景建筑特征:既是景观建筑,也是观景建筑,你看我,我看你,每个高度、每个角度均能成景,建筑的每个界面每个可视部分都应有优良视觉愉悦效果,建筑空间应具有休闲性、体验性和观赏性等特质和巧妙的视线、视域。每一幢建筑均要耐看、耐品、耐久。

一个境界是指: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的神仙境界。

2.5 基本方式方法

按照上位规划确定的保护、利用要求,针对景观影响(视域视廊、序列层次和视觉美观等)、风貌冲突等问题对每一幢建筑、每一处环境提出可操作的要求和办法。根据每一幢不协调建筑具体情况可采取相应的“整环境、整体型、整形式、整色彩、整院落”措施。

①立足整体的真实、完整;着眼协调、保护、复原、传续;着力适应、适宜、适度、可靠的修饰、更新!促进全面渐近有序改善、改观,提升、复兴!

②基本方法:“调”、“配”、“化”、“加”、“减”、“遮”、“掩”、“饬”和“构”。

调——逐步调整占用遗址用地,整理改善环境;

配——院落和环境配置自然乡土绿化、环境小品景观等;

化——化尺度、化体量、化不雅(如真武殿等为典型);

加——在不协调的建筑上通过整体设计增加适宜的道文化和徽州建筑特征构件;

减——去除不协调建筑外立面中的一些与环境风貌不协调的外装饰、设施(水箱、太阳能)和广告等;

遮——采用自然成片的绿化、对应适度的围墙等遮挡不雅景观;

掩——采用传统灵格、木格栅等方式,对不协调的景观(如:空调外机等)进行遮掩;

饬——修饰外立面破损、修改不协调的外观色彩等;

构——通过分析考证,审慎修复历史建筑(道院等),完整景观形象。构景总体上应:“宜小不宜大,宜低不宜高,宜疏不宜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最基本的要做到“藏而少露,露则生辉”。

③对不协调建筑区别不同情况相应采取拆除、降层改造、拆搭建、改墙面、改屋顶、改门、改窗、改阳台、改院墙和改善环境(如加绿化)等方法。

3 行动——措施与指引

3.1 织补空间、修组整体

①为整体地保护控制好历史格局,提出空间布局的意图性方案,以指导本次整治活动在总体控制下协调进行,并为未来历史建筑及其环境的修复、修建提供依据。

空间结构控制为“一脉(干)、二区、三线、四节点、六聚群、多轴多平台”。“一脉”即月华街主干;(其景观序列控制见下文。);“二区”是以太素宫为界的东、西二个功能区,东区为道文化休闲体验为主,西区以服务接待为主;“三线”一线为东阳道院、小壶天体验体验线,二线为镜台道院方向游客集散次入口,三线为春谷道院等新开辟的以道院生活环境为体验的流线。

所谓“六组群”是沿月华街主脉尊重历史,结合自然环境与现状,依山就势,随机组合而成的山地庭院聚落。各组群分别不同情况针对性地整治不协调、不适宜建筑,修缮历史建筑,维护空间尺度和开合度,保持平面形态曲折变化和高低进退层次,彰显山、街、崖协调融合和空间渗透、变化有序、开合相间的魅力空间环境。第一组是天官府建筑群——织补修复太微、乾宁和春谷道院,修缮天官府及其周边环境,整治沿街建筑,收集整理三天门散落石碑,临崖成廊以陈列并观景等;第二组是自天官府至胡伯阳道院建筑群——改造危房,修缮西二道院,修复拱日道院、玉皇殿等;第三组是黄庭道院至太素宫建筑群——包括月华台修复、真武殿改造、胡建平等住宅及环境的整治改造等;第四组为太素宫修复建筑群;第五组为梅轩道院和宜男宫等建筑群——梅轩道院依岩临崖而建,是目前月华街最具特色、最具价值的建筑之一,应予严格保护并应立即开展抢救性修缮等工作,其平面格局、空间形态、历史风貌必须得到充分的维护!对宜男宫的修复也应该建立的十分可靠的历史挖掘和考证的基础之上;第六组即东阳道院建筑群——考证修复静乐道院等历史建筑,浮云餐厅和紫霞餐厅位置显要,但建筑过于简陋,与环境格格不入须立即重点改造,紫霞餐厅是月华街收尾之一也是下一景点、景区的承启点,其改造应结合环境特点体现山地建筑特征,依崖跌落,低而富变化与自然融合,视觉要整体和谐不要过于突出。

“多轴多平台”布局意向中坚持并充分地保证全方位、立体化、多样化的视线、多视轴和多观景平台,整治活动中必须确保这些通视廊和开放空间不被再侵占。

②对月华街这样一个人工景观,风景区的一部分,可按“三段式”序列结构控制景观格局并维护、修饬、改造恢复以下场所和界面。

“序景”和“起景”为三天门至天官府——“起”进入月华街的第一界面,第一节点自天官府至胡伯阳道院为“发展”段。

胡伯阳周边之开发空间既是驻留观景、休憩平台,景观之“转折”点,也是往南、西二个方向承、启节点。——“承”

从胡伯阳道院往东至太素宫渐入“高潮”,至太素宫达到极至,并在太素宫广场“转”入梅轩道院后街先抑后扬为“收景”,以后进入东阳道院区域。——“转”

东阳道院是尾景、尾声也是新景的开始,是为承上启下的转接点。——“合”

东阳道院(静乐道院)人工景观之收口,即是重要的中、远、高、低全方位的视线交点、高潮点,也是极佳的观景平台,应保护东阳道院为核心的建筑及其环境(小壶天等),整饬改造周边建筑以协调,创造条件修复静乐道院等历史建筑,恢复周边环境意境。

③系统地组织疏理观展线路,形成“一主四支12个集散点”的游线网络。重点保持控制好三天门、月华台、东阳道院、胡伯阳道院和太素宫等12个观景集散平台。

④环境改善:步道路面、石阶、护栏、栏杆必须使用原石材铺砌,铺砌形式、尺度、厚度、色彩、质感均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实施,维护历史环境的原真性和历史积淀。与街道连接的建筑台阶也应按上列要求进行改造。因为空间、景观不完整,所以必须采用“空间织补”的手段修复完整空间序列,重现和谐完美景观。

3.2 引导业态、促进复兴

根据上位规划的定位和游客容量,确定月华街整体分为2个功能区,二天门至太素宫主要为道文化休闲体验区、太素宫至东阳道院主要为旅游服务区,主要业态为道院休闲客栈、民居客栈(包括游客接待、餐饮、茶楼、休闲吧等)、道文化展陈和相关的各类文化研究室和工作室等。按总体要求针对每幢建筑提出业态指导性意见。

3.3 建筑高度和竖向控制,维护天际线层次序列

重要历史建筑维持原高度,其他建筑坡屋顶以檐口和屋脊双值控制,二层高度为檐口6.6m、屋脊8.4m;三层高度为檐口9.9m、屋脊12m。整治建筑严格以2层高度为主,少量一层以增加空间变化。不允许建设2层以上建筑,因修复或景观完整性、特色性等需要建设3层建筑,需进行单独的论证,严格控制。

3.4 建筑分类处置,图表结合,维护格调

①结合现状和有关规范将建筑分为:“绝对保护点”建筑,重要历史建筑、遗址及一般协调和一般冲突建筑(80年代以后新建建筑)四类。针对四类建筑分别采取修缮、修复、整饬、改造、更新、拆除和遗址维护7种方式进行保护和整治。

②一房一图则,确保实用可操作。

4 结语——整治效应和影响评估

整治活动严格按局部服从整体的要求,严格保护现有街巷格局肌理,维护建筑群集落与山崖随势起伏,随形转承曲折变化之形态特征和因时依境(形胜气象之境、人文之境)变幻之神奇氛围。修复道院建筑及院落以织补历史空间,保持独特序列空间,突出整体的韵律和秩序,空间引人入胜,环境心旷神怡。基于空间完整性、景观序列性、环境迷幻性要求,维护恢复改善了场所环境品质和景观界面,确保以太素宫为主体的景观序列和层次的完整性。

整治活动严格按上位规划,对各类建筑分别提出对应的措施和对策,拆除了全部违章和有损整体景观的全部简易棚等,建筑总量略有增加,增加的部分主要是基于保护遗存空间环境整体性、道文化传承延续性和景观风貌完整性等出发而拟修复的历史建筑,对这部分建筑的修复特别要求具体修复应经充分论证、考证后另行设计并按法规要求审查审批方能实施。

建筑及环境整治严格按“三大特征、一个境界”作为基本尺度、基本标准进行,确保不走样、不走调、保特色、显价值。减量化的整治措施对自然环境影响甚微,对生态环境是有利的。另外,方案提出院落和绿化环境的整治要求也是基于自然环境保护和环境和谐为出发点,是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措施。

通过本次适度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的、可控制的整治,增强了道、俗众和管理者的保护共识,规范了遗产和风景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利用,停止了一些不可逆转的对自然文化遗产的损害,全面地提升了环境品质,更加完整地彰显了齐云山的景观魅力,提升了资源价值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整治景观空间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景观别墅
专项整治
空间是什么?
专项整治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创享空间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