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评估的历史风貌区保护系统的构建与应用——金陵女子大学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
2015-11-27宣磊杨少波
宣磊,杨少波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200092)
1 概 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的历史保护历程反映出整个社会在3个层面的长期努力。在法规层面,1982年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开启了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序幕,截止2012年,国务院总计公布了118个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名单的公布和立法的制定并不等于保护的实施,在实际操作层面上,仍需要更大的努力去调整和适应现有城市管理体系,并突破陈旧观念。在技术层面,1994年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和2005年住建部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对保护规划编制的原则、内容、深度提出了明确要求,为编制工作的成果控制提供了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检验标准。然而2部不同政府部门颁布的法规实施近20年来,面临的最大困境却是法规的统一性要求和地方历史文化特殊性的冲突。这也成为学术层面不断研究的重要课题,各高等院校的相关专家、保护规划编制单位和地方政府一起,在不断提高对保护规划的理论研究同时,致力于保护规划实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实践。
《金陵女子大学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2012年公布的《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创造性的同时提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的概念,“将历史建筑相对集中、能够体现南京某一历史时期风貌特点、未达到历史文化街区标准的历史地段确定为历史风貌区,实行登录保护。”[1],《金陵女子大学历史风貌区》就是22片风貌区之一,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将校园列为历史文化保护片区的案例。由于形成机制、发展脉络、历史外力和现状使用的不同,校园类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的制定必然与一般传统民居类历史街区有着不同的保护重点和保护框架,要求在制定保护规划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保护对象在历史价值和遗产利用方面的特殊性,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保护规划系统架构。
2 校园建设历程
1913年初,一个由北美长老会、浸礼会、监理会、北美以美会和基督教友会共同组成的女子大学筹委会选定了南京作为教会女子大学的建立地点,同年11月14日筹建工作正式启动(这一天也被认定为金陵女子大学的校庆日)。校园于1915年正式招生,当时借用了李鸿章小儿子位于绣花巷的房子作为临时校舍,又称“百间屋”或“百屋房”。由于临时的校舍并不能满足学校的未来发展,1916年春,校董会选择了南京鼓楼西南方向的随园陶谷作为永久校址,并于1918年正式委托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Henry K.Murphy)着手进行校园规划设计。凭借在中国设计实践的丰富经验、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精明的头脑,墨菲很快就完成了设计图纸(图1),尽管远超预算,但仍得到了校董会和远在美国纽约的金陵大学美国建筑委员会的全力支持[2]。1919年6月,校长德本康夫人和建筑师墨菲为新校园打下了第一根桩,1920年3月1日施工正式开始,至1923年校园主体建筑基本完工并投入使用,其中包括了7座主要建筑:100号楼(会议室和健身房),200号楼(自然科学馆),300号楼(文学馆),400、500、600和700号楼均为学生宿舍(图2)。
图1 1921 年墨菲规划设计的鸟瞰图
图2 金陵女子大学1923 年总平面图
1930年12月,金陵女子大学收归民国政府,并经核准立案改称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并由金陵女子大学第一届毕业生吴贻芳担任校长。1933年增建了两座原墨菲设计中已规划好的建筑:图书馆和音乐楼(图3)。1937年又于南面山坡上增建甲、乙教师职工宿舍、金女大附中宿舍(金女大附中宿舍为宋氏三姐妹所捐赠)。至此校园的空间结构已初步完整(图4)。
图3 金陵女子大学1934 年总平面图
图4 金陵女子大学1937 年总平面图
抗日爆发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被迫西迁四川办学,校园本部成立维持委员会,由魏特琳小姐负责留守,保护学校财产同时也为社区服务。由于南京大屠杀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魏特琳小姐与其他传教士组成国际安全委员会,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成为安全区的主要核心地之一,保护了大量的贫苦妇女、儿童,这史实也被载入不朽名著——《拉贝日记》。
解放后,1951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与私立金陵大学合并为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合并部分南京大学的院系,在原金女大旧址上成立了南京师范学院,扩大了校园面积,主要兴建了4幢教学楼和5幢学生宿舍。20世纪80年代后,校园进入大规模建设期,主要是校园西部山区的教职工宿舍和校园南部多栋教学楼和校办工厂。90年代以后,社会大环境下,校园区位已从南京的市郊变成了南京老城中心,校园基本完成了扩张建设,形成了目前现状校园格局(图5)。
图5 金女大历史风貌区现状建筑总图
图6 1921 年墨菲规划设计的总平面图
金陵女子大学的校园发展历程和建筑形式不仅留下了中国高等教育一个多世纪以来文化挣扎和社会变迁的烙印;也见证了一个在东方背景下,西方建筑师如何完成中国本土化的过程;同时这一结果又反过来影响了一代中国建筑师,并在其后的近一个世纪的传承中,成为接受传统的束缚并向传统致敬的方式。
3 价值评估
全面准确的对金陵女子大学的历史价值评估成为保护规划制定的先决条件,因为价值所在即核心保护内容。除了金陵女子大学丰富的社会价值以外(相关文化研究众多,这里不再赘述),校园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空间格局和建筑艺术两个层面。
3.1 空间格局
在墨菲最初的设计阶段,校园建筑群的选址不仅考虑到局部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南京市当时的城市轴线关系[2],其空间格局的组合方式无疑是融合了美国校园规划和中国传统宫殿的结果[3]。在1918年夏天最初的设计草图中,甚至在墨菲刚刚结束的长沙雅礼大学的校园规划图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墨菲母校的空间格局——“耶鲁行列”、哈佛大学的“三边围合”以及弗吉尼亚大学建筑模式对设计的影响。而在1921年完成的总图中,则明显的结合了中国传统宫殿建筑中院落序列的特点:空间的轴线关系从美国校园的单一院落演变为由复杂道路系统并联的一系列庭院空间(图6)。在后来进行的燕京大学和清华学校的校园规划设计中,墨菲将这种空间组合的方式运用得更加成熟。
1934年图书馆和音乐楼建成后,校园的整体格局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并且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建造南大楼(数理馆)和北大楼(文史地馆)。难能可贵的是,这次建设完全尊重了墨菲在1921年的实施图纸中所预设的位置和体量进行布局,严整的分列于原主轴线的南北两侧,令校园的空间格局更加趋向于墨菲的预想。而2年之后建成的中大楼则以“T”形布局,取代了墨菲原规划中设计的作为西侧轴线收端的环形围合的坡地敞廊,破坏了墨菲刻意保留的西侧缓缓向上的山势地形,连同南大楼和北大楼共同围合出一个新的三合院落,完全把建筑格局的西端轴线紧紧收住,形成了纪念性极强的空间轴线。虽然进一步增强了轴线的纵深感,但却是与墨菲原来以自然山体作为开放性的轴线末端的设想是不同的。原墨菲的规划中将校园主体建筑群安置在山丘环绕的平地中这一尊重地形的想法却恰恰限制了校园空间的发展,50年代后期建造的一系列宿舍建筑完全忽略了原设计思想,在几乎没有规划的前提下,见缝插针,开始一步步蚕食周边的自然山体。
文革期间校园建设处于停滞状态,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校园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首先1982落成的图书馆位于中大楼的东侧的山坡上,校园从东至西的主轴线被充分甚至过分的强化;1987年落成的分别位于图书馆和音乐楼东侧的两栋外文楼(9号楼)和音乐楼(8号楼),延续了原建筑行列式布局的方式和建筑形式,却破坏了原校园入口大草坪的开放性,连同1982年落成的校门建筑一起增强了中轴线对东部校园空间的控制力和入口空间的围合感。而分别于1983和1990年落成的幼儿教学实验楼(15号楼)、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楼(12号楼),则将原来400、500、600和700号两组学生宿舍之间的连廊拆除,改为2栋对称的教学楼,同样形成了与原建筑群落相同的三边围合的院落空间,阻隔了中轴线与自然山体的交互性,同时也增强了轴线的内聚性(图7)。
在近一个世纪的校发展历程中,最初由墨菲融合东西建筑文化,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校园规划的新篇章;后来者的设计和建设,在墨菲的基础上,逐步改变了原建筑群落的空间属性,在对中轴线不断延续或强化的过程中,增强了院落空间的封闭性和纪念性,也削弱了院落空间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而急速的扩张和毫无规划意识的建设使得周边山体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杂乱无章,造成了许多安全和卫生的隐患。
3.2 建筑艺术
“适应性建筑”或后来演变成的“中国固有式建筑”,都是墨菲将西方学院派设计手法与中国传统宫殿建筑式样融合的产物,他的方式为其后近一个世纪中国建筑师探索“传统复兴”之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1913年墨菲在设计长沙雅礼大学的时候,建筑还明显的带有美国殖民建筑风格的特征,当1914年他参观完北京紫禁城后,在德本康夫人“更接近中国式样”的要求下,1919年完成的金陵女子大学校园建筑设计中,墨菲完全将传统中国宫殿建筑的形式和细部做法融入了高达18m的2层巨大混凝土建筑体量和空间布局中。
图7 墨菲规划校园轴线的历史拓展分析
图8 为图书馆细部建设而作石灰大样照片
图9 图书馆立面历史照片
图10 金女大主要几栋建筑物屋架的不同结构支撑方式
墨菲的成功之处首先是在设计中实现了“中国传统复兴”与现代建筑的结合。在建设过程中,他甚至还指导施工人员制作了1:1的檐口石膏模型,不断推敲细部做法和施工工艺(图8);在建筑色彩方面,不仅参考并简化了清代建筑彩画的构图,甚至刻意将图书馆(11号楼)立面的柱子漆成深绿色(图9),以呼应紫禁城文渊阁的建筑色彩;在1923年和1934年先后落成的2组建筑中,屋顶的曲线由原来的木结构所支撑的直线斜屋面改为了由混凝土折梁所支撑的曲线屋面,更加接近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面形式(图10)。我们可以在1935年落成的由董大酉设计的上海市政厅中找到相同的做法,而上海市政厅的建筑组合方式与金陵女子大学100号楼极其的相似(图11),这恐怕与董大酉1927年毕业后在墨菲的事务所工作过一段时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是墨菲的另一个重要功绩:为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创作“中国固有式”建筑样式的提供了一条被广泛认同的道路。这条道路贯穿了近百年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也同样体现在了金陵女子大学的校园建设历程中。
50年代初期受到苏联路线的影响,建筑界提出要“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要求。金陵女子大学在这一时期新增了南大楼、北大楼、中大楼3个建筑,延续了原墨菲设计中的青石基座、红柱黄墙、歇山顶大屋顶的三段式中国古典建筑形制。简化了檐下斗拱,但梁枋的彩画细部更加精致,且修正了墨菲的设计中建筑斗拱与柱子没有对齐的瑕疵。立面的窗户相对简化,没有繁复的古典隔窗装饰。主入口没有了披檐的强化,用相对欧式的线脚限定入口区域,并配以门簪、抱鼓石、雀替等中国古典建筑元素装饰。
80年代后源于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设计多元化的影响,“传统建筑形式”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师广泛讨论的命题。金陵女子大学在这一时期新增了12号楼、15号楼、8号楼、9号楼,也继续延续了3段式中国古典建筑形制,不过装饰更加简化。檐下已无斗拱和雀替装饰,入口也无任何古典元素的装饰。
总的来说,金陵女子大学校园建筑的历史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墨菲所创造的校园建设的最初阶段,而是在于见证了近一个世纪以来3次复古思潮(20世纪初期"中国固有式建筑"、建国初期"民族形式"和20世纪80年代"传统建筑形式")影响下的建筑形式在同一整体空间格局中的共存,而不同时期的建筑生长也对格局的衍生留下了时代文化的烙印。这样的建筑文化与空间格局的架构关系在国内应属孤例。
4 保护规划的编制
除了国家和江苏省的相关规范以外,保护规划还必须满足南京市规划局制定的相关保护规划文件编制的规范要求,以达到实施有效管理的目的:这不仅要求了统一的文本格式,也包括了对保护规划编制框架和主要原则的制定以及对保护对象的保护与更新方式的归类。但同时,面对金陵女子大学这样一个特殊历史对象,必须考虑到其历史价值和校园功能的特殊性对保护规划制定的要求;与一般民居类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的不同在于:用地性质、建筑容量、人口密度、产业发展、卫生安全、市政设施等规划条件并不是本规划的针对重点,甚至保护规划也难以对这些子项产生有效的控制;对于本规划而言重要的是如何对保护对象进行风貌评估,并纳入相应的保护策略中。基于对金陵女子大学的历史价值具有时间跨度这一特殊性的客观认识,我们提出了整体保护和分类分级别保护两种原则并重优先的策略。
由于空间格局是本风貌区的首要历史价值所在,所以本规划强调了空间格局保护的重要性,并落实到实际的空间构成要素中。在对现状空间关系进行了仔细梳理后,共将室外公共空间拆分为58个子空间,并将他们分为4个等级,分别对应了4种保护更新的方式(图12)。
4.1 重要历史空间——保护类空间
重要历史空间是指校园建设初期就已经形成的,在历年校园建设过程中得以保护并延续的空间;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的校园空间。对于重要历史空间应保护空间原有格局、序列关系;保护形成空间界面的建筑立面、道路、铺地的尺度、材质和色彩;保护空间内的古树名木和历史树木。保护空间内的实现不受外部新建、改建、空间工程的影响。
图11 金女大100 号楼和上海市政厅立面照片对比图
图12 金女大历史风貌区现状空间评估分类图
图13 金女大总平面布局引导图
4.2 普通空间——保留类空间
普通空间是指校园内经过设计的功能性空间或师生习惯性活动形成的的空间场所,并且对重要历史空间没有直接影响,包括小型广场和运动场。对于普通空间的更新措施应予以保留,不应改变空间的功能和尺度,但对空间的使用造成了不利影响的停车、道路等,应进行整治。
4.3 与传统风貌或校园文化不协调的空间——改善类空间
与传统风貌或校园文化不协调的空间是指风貌区内没有经过合理组织、交通组织不畅、绿化缺乏管理、对重要历史空间造成了不利影响的空间。对于与传统风貌或校园文化不协调的空间的更新措施应予以积极改善,结合校园师生的活动需求和交通组织的梳理,改造成为有组织的公共活动交流空间或绿化景观空间。
4.4 杂乱空间——整治改造类空间
杂乱空间是指风貌区内交通流线难以到达,缺乏日常管理的空间。对于杂乱空间应予以积极改造和整治,结合周边交通和校园功能需求,改造绿化环境,并纳入日常管理系统。
对于前两类保护类空间和保留类空间以保护为主。例如100号楼、200号楼和300号楼所围和的以大草坪为中心的空间院落因为保留并见证了历史而被被列为保护类空间:①较为完整的保留了最初的空间形态、交通系统、树木绿化和界面关系;②大草坪曾经在二战期间被覆以美国国旗以免被轰炸;③留存了日据时期为300号楼加建的门廊以及日军种植的雪松。相应的保护措施要求拆除后期加建的铁栅栏和倒计时牌,梳理绿地空间,强化中央绿地的仪式感与公共交流性;对空间内历史道路的材质进行适当维修改善;保护、修缮文物建筑,对历史建筑进行维修改善,对主要历史界面进行立面整治;维护空间周边的历史树木,保持原有历史风貌。
对于后两类改善类空间和整治改造类空间以更新为主。特别是南侧山地的建筑与空间群落,对于校园空间的要求来说,不仅开放和公共性不强,而且还存在很多死角,为校园生活带来诸多隐患。规划在调整了局部建筑功能和交通流线组织关系后,结合山地建筑的特殊空间形式,对这一区域着重进行了梳理。将原来支离破碎的诸多小空间通过多样化的交通方式和调整山地高程的局部处理,把原来的几角旮旯改造为可供生活交流的公共空间。并将其组合成为3组有层次和递进关系的空间序列,以形成对北部规整空间格局的呼应。
以往的保护规划仅仅对建筑进行了分级别的保护,而对于金陵女子大学来讲,其他的保护要素如道路、树木、景观小品同样是空间格局的重要构成要素,同时也具有相应的时间跨度。所以,分类分级别的保护原则要求对每一类保护对象都制定不同级别的保护要求和更新措施。
以对树木的保护控制为例。校园内丰富多样的树木是构成空间景观的重要因素,其中很大一部分的是在建校初期由第一批师生一手种植;同时从早期的设计图中可以看出,也是当初墨菲为增加了空间亲人尺度,营造院落空间氛围所刻意安置的。所以这些树木见证了校园的历史变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也是特色空间格局重要的构成要素。我们根据当初的设计图纸、历史照片和文字材料,锁定了这批树木的空间分布,连同对已公布挂牌古树名木将其列为保护类树木,并要求按照《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和《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和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保护。对于后期种植、对校园景观起到积极美化作用的一般大树列为保留类树木。而对于校园内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树木或非南京地区树种,比如近期种植的棕榈树等,将其列为与风貌不协调树木,对此类树木应进行整改和移植。通过对树木进行分级的风貌评估,使其纳入有据可依的管理体系中(图13)。
5 结 语
图14 金女大历史风貌区树木保护规划图
在金陵女子大学历史风貌区的保护规划制定过程中,并没有过多的引入各种先进规划理念或理论技术路线,而是立足于对历史和现状的深刻研究,以客观的历史态度剖析并评估保护对象价值的特殊性,并根据这种特殊性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在保护规划制定的内容中,我们将空间格局的保护落实到了每个具体的院落空间中,确定了相应的保护要求;并侧重于对消极空间的整治,这也是校园保护规划的特殊要求。而对于一般保护规划所忽略的道路、树木和景观小品我们也根据其历史价值,制定了不同级别的保护要求,以强化规划对校园整体风貌保护的有效性。
本规划中其他的工作成果例如对校园社会价值的总结归纳、针对建筑单体的保护导则和市政设施的技术支持由于篇幅所限,就不再赘述。
[1]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Z].
[2]郭伟杰.谱写一首和谐的乐章[J].中国学术,2003(1).
[3]陆敏,阳建强.金陵女子大学的空间形态与设计思想评析[J].城市规划,2007(6).
[4]董黎.金陵女子大学的创建过程及建筑艺术评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5]孙建秋.金陵女大(1915~1951)金陵女儿图片故事[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
[6]程斯辉,孙海英.厚生务实巾帼楷模——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7]孙海英.金陵百屋房:金陵女子大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8]张连红.金陵女子大学校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9](美)胡华玲.金陵永生:魏特琳女士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10]冯世昌.南京师范大学志[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徐海宁.近代教会女子大学办学研究:以金陵女子大学为个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2](美)Jeffrey W.Cody(郭杰伟).Buildingin China:Henry K.Murphy’s“Adaptive Architecture,”1914-1935.[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
[13]阳建强.历史性校园的价值及其保护——以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老校区为例[J].城市规划,2006(7).
[14]徐昌宏.金陵女子大学[J].钟山风雨,2007(1).
[15]严海建,冷友伟.日军占领时期南京地区的教会大学[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