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穷而后工”说

2015-11-26徐娟

雪莲 2015年18期
关键词:欧阳修

徐娟

【摘 要】“穷而后工”说是欧阳修提出的文论观点,这里的“穷”主要是指政治上的失意,但它的具体含义是丰富的,需要具体而论,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周易》,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和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是一脉相承的,但它们都有自己的侧重点。

【关键词】欧阳修;政治失意;发愤著书;不平则鸣

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针对诗人“诗能穷人”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穷而后工。当时,社会上流行一种说法“诗能穷人”,因为作诗的人多是在政治、生活上穷困的人,而少有显达之人,因此世人便认为是因为诗这个载体在发生作用,先有作诗这个活动,才有政治、生活上的困顿。欧阳修以为不然,他在《梅圣俞诗集序》中阐发了这一个观点,用自己的好友的经历作为例子……梅圣俞才华横溢,但是却没有得到施展,因而寄情于山水虫鱼鸟兽,在这些表象之下来抒发自己的忧思,最后郁郁而终。

一、“穷而后工”的含义

古代对“穷”字的解释有很多,一是指贫,与“富”相对,是指物质生活上的匮乏。二是指困境,与“通”相对,即悲惨的命运所导致的压力环境。三是指仕途失意,与“达”相对,指政治上的理想无法得以实现。

“穷而后工”说里的“穷”主要是指第三种含义,即政治上的处境。第一,“穷而后工”的主体是指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士”阶层。第二,“穷”除政治处境外,还泛指一切人生的逆境,指人生的坎坷、不得意,但政治上的苦闷是最主要的,即“师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

周裕锴先生在《宋代诗学通论》中提到“工”的前提是“穷”,先有苦难的实,才有优秀的品。为何先经历“穷”才能达到“工”?原因有三,一是“穷居隐约”;二是“极于精思”;三是“感激发愤”。简言之,“工”就是由诗艺上升到道德标准。“工”的标准有三点:“一是有标致,即一种闲适的人生境界;二是有感触,即一种执着的艺术追求;三是有锻炼。这三点都与穷者的政治遭遇和生活阅历有关。”“穷而后工”说的作品除了具有感情真挚的优点之外,同样包含着浓郁的民生社稷之忧,关心社会政治民生是中国文人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即使处在“不达”的处境也不敢忘记这一使命感,在不能用社会政治手段实现自己安邦治国的社会理想时,文学往往成为中国文人实现这一理想的另一途径。

综上所述,我们回首看看中国历史上的文人骚客,成就大得多是政治不得意之人,唐代诗人尤为明显。杜甫才华横溢,但一生颠沛流离,不被统治者重用,政治上的失意让他更多地关心社会现实。在文学史上,他的文学成就是极高的,这离不开他不达的政治生活。李商隐、杜牧等等都是广大“穷”队伍的一员,他们的文学也因此大放异彩。

二、“穷而后工”说的追溯

“穷而后工”说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周易》。黄黎星先生撰文指出: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证明了“易为忧患之书”的说法。欧阳修自己也在《居士外集》中引用过这一说法,并明确地指出为“圣人言”,自然也就认同“易为忧患之书”的说法,因此,可将《周易》视作这一学说的源头。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出“发愤著书”的观点。这一观点与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它们也有不同。“发愤著书”是关于作家的创作情感缘何而发的问题,这一问题出现在作家进入创作准备阶段,而“穷而后工”回答的是作家所创作的作品缘何而发的问题,这一问题出现在作家创作结束活动之后,是对整个创作成因的概括,因此,前一种属于动因说,后者属于成因说。

另外,与“穷而后工”说最接近的观点是韩愈的“不平则鸣”说。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和“穷而后工”相比,“不平则鸣”说所论述的角度有所不同,韩愈更多地强调着书的内容,即“易好”的是“穷苦之言”而非“欢愉之辞”。

三、“穷而后工”说的现实意义

封建时代有才能的人往往受到排挤压制,政治抱负难以实现,聪明才智得不到施展,但这种生存困境使他们头脑清醒,更多地接触社会,观察到时政得失,因此比那些官运亨通者的思想要充实、生活感受更丰富,情感也更加强烈深沉,内心更富有忧思悲愤,继而吟唱出自己的心声,这些作品通过抒写作者的困厄坎坷,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揭露政治的黑暗。

参考文献:

[1]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学与美学[M].中华书局,2012.

[2]周裕锴.“穷而后工”说溯源[J].内蒙古包头高等师范专科学报,2011.

[3]黄黎星.周易对欧阳修文学观念的影响[J].周易研究,2013.

猜你喜欢

欧阳修
宋 欧阳修 楷书集古录跋尾卷
让我受益匪浅的一本书
画眉鸟
欧阳修“荐才”的襟怀
欧阳修快马追字
戴花的欧阳修
快乐的“长工”
班门弄斧 唇亡齿寒
欧阳修学琴治忧郁症
勤奋的欧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