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郭化若战术思想浅析
2015-11-26张峰铭
张峰铭
【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郭化若在毛泽东的指导下从事了大量的军事理论的研究工作,成果颇丰。在这其中,他系统而全面地总结了我军在这个时期的游击战、运动战、防御战中的具体战术问题,为我军在战争中战术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也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战术层面的落实和细化。
【关键词】郭化若;抗日战争;战术思想
郭化若,原名郭可彬,1904年8月出生于福州一个“书香之家”。他早年参加革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冬,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郭化若是我们党和军队中一位老党员、老战士,也是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作为我党我军著名的军事理论工作者,一生成果丰硕,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为军队建设和党的军事理论创新和发展,为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都做出了杰出贡献。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郭化若扮演着毛泽东军事“高参”的角色,在毛泽东的指导下花费了大量时间从事军事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在这个时期,他也根据抗日战争的具体特点和情况,系统而全面的从战术层面上总结了我军抗战期间的经验和教训。他提出“灵活”“主动”“积极”的游击战战术原则。在技术贫乏,人力优越条件下的运动战形式以及从攻防联系中看待防御战的思想。这些丰富而具体的战术对于我军在实际战斗中的战术运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为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 提出“灵活”“主动”“积极”的
游击战战术原则
抗日战争时期,发动全面的游击战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对抗日本侵略者的主要作战方式。郭化若同志在这个时期对我军游击战的战略战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明确提出把“灵活”“主动”“积极”作为游击战战术原则的基本出发点。在郭化若看来,打好游击战争就必须要注意把握好两个层面的内容。在政治层面上,游击战争是群众性的特殊形式的战争,这就必须要求广泛地发动群众,如果失去群众的支持,游击战争就不能得到发展,更谈不上夺取战斗的胜利,那么只有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联系群众,通过严格地执行政治纪律,坚决而正确地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来保证军队开展的游击战始终能够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另外,在军事层面上,则需要在具体的战术原则上下功夫,对此,郭化若提出了“灵活”“主动”“积极”的游击战战术原则。
“灵活”就是指要“行动灵活”,懂得如何“声东击西”和“变化无常”,学会打“巧仗”。正如郭化若所说的:“所谓的‘打巧仗,就是‘避实就虚‘避强攻弱‘能进能退‘速战速决‘吃得下就吃,吃不下就走。这样不打则已,打则多胜。能做到这样,虽然有时受点挫折,也不会吃大亏、折大本。”那什么是主动呢?在郭化若看来,主动就是要去“争取主动的地位”。在游击战中争取战争的主动权对于游击部队来讲格外重要,郭化若系统的总结了如何争取主动的四个关键环节。第一个环节,要去查明情况,知道敌人的内情,并做出正确的判断,不可像“瞎子摸鱼”一样找不到方向,最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第二个环节,就是要善于发现敌人的弱点,借用周边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情形,充分发动群众,发扬自己的长处,找准时机给敌人强有力的打击;第三个环节,敌人大多时候占据着战争的优势地位,在应对敌人发起的进攻时不可被敌人所“指挥”,要学会出其不备,不按敌人计划好的套路去进行战斗,打乱敌人的计划,让敌人摸不着头脑;第四个环节,郭化若认为“如果敌人很谨慎,还没有暴露他们的弱点给我们,则我们应该造成敌人的弱点,促使敌人发生过失,这也就是‘指挥敌人,‘调动其部队(或混乱其部署),使之陷于情势不利与地形不利的条件下,挨我们的打。”此外,除了要学会“灵活”和“主动”之外,郭化若还强调了“积极”则是“争取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他指出:“游击战争必须是积极的。消极的或专门防御的、等待挨打的游击部队,必然不能取得胜利,时有吃亏的危险。游击战争的战术以进攻为原则,防御不是一般的原则;而进攻以从敌人运动中及敌人初到立脚未稳时施以突然袭击为原则,阵地进攻不是一般的原则;这些都是表示‘积极这个方针于具体战术方面的东西。”
可见,郭化若提出的“灵活”“主动”“积极”的游击战战术原则更多是把它们三者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但又不能毫无界限和分寸,而是应该当讲灵活的时候,就不能杂乱无章,没有规律和秩序;当讲主动与积极的时候,也不可粗鲁蛮干,铤而走险,一切因具体战争场上具体情势而定。只有很好地把“灵活”“主动”“积极”三者形成很好的良性互动,知己知彼,才能够在抗日战争中辅助其他战争形式给日寇以严重的打击,最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二、 系统总结在技术贫乏、
人力优越条件下的运动战形式
抗日战争时期,运动战是战争中的主要作战形式,郭化若根据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生的运动战情况,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总结,科学分析出世界各国的运动战由于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呈现出来的特点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说有的作战双方技术、人力都大致相同,实力相近;有的是一方政治进步,一方政治反动,但技术、人力水平都相对较低;有的则是双方政治都落后,但技术水平也相对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准;但是,郭化若觉得我国正在进行的抗战则是在一个双方政治相反,技术优劣程度不一的情况下进行的,一方进行的是正义之战,战士们战斗意志和决心强,但却技术水平落后,另一方是违背正义之战,虽然技术先进,却人心不齐。我国的抗战就是在这种作战双方技术水平有极大悬殊的情况下进行的,那么,如何在这种技术水平不及敌人,但人心和战士意志上优于敌人的情况下打好运动战,便是郭化若一直在总结和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郭化若在抗战时期对运动战的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运动中有力的打击敌人。郭化若说:“我们所说的运动战,其基本上的特质,是打击敌人于运动中。这种战法使得被打击于运动中之敌(包括在停止休息中未构成坚固防御阵地之敌),虽有优良的技术,不及施展;虽有强大的兵力,无从发挥;虽欲利用地形构筑工事,不能得逞。所以,无论古今中外,凡是要以弱敌强,要在战斗战役中进攻强敌,而限于自己军事技术条件不足的军队,一般都是寻找与造成机会,以求打击以至歼灭敌人于运动中,而避免向已占领阵地特别是已占领坚固的防御阵地的敌人攻击。”这说明,郭化若强调的运动战就是要针对正在“运动”中的敌人,而不是固守阵地的敌人,只有在运动中的敌人,才有机会调动和牵制他们,转劣势为优势,从而一举歼灭之。
第二,运动战在作战形式上坚持以“外线”作战。“外线”是在战役中对于敌我位置关系而言的。为了在战争中争取更大的优势和便利,只有把部队拉到“外线”作战,才能发挥我军部队数量上的优势,多面开花消灭敌人。
第三,在运动战的作战方式上多利用“伏击”的方式。由于敌我在军事力量中有较大悬殊,面对面的较量大多难以占到便宜。只有利用“伏击”的方式,在敌人未到之处提前秘密布置好人力、武器和各种装备,做好作战准备,等敌人进入预先设好的伏击圈之后给其突然袭击,敌人在措手不及,毫无准备情况下和我军作战则占不到什么优势。
第四,战场的精心布置是赢得运动战胜利的重要保证。郭化若分别从如何对付敌人装甲部队、破坏敌人行军队形、防止敌人逃窜、阻止敌人得到增援等方面分别作了详细的阐述,根据不同的情况要求有不同形式的战场布置,从而有效的帮助部队在运动战中更好地打击敌人。
第五,提出了运动战的基本指导方针就是积极调动敌人。郭化若指出:“经验告诉我们,以静的观点来分析情况,指导战争,必不能使运动战得到完满的胜利。运动战的指导,要用动的观点,客观地从情况的联系中去捕捉敌军行动的规律,以造成胜利的运动战的机会,并善于指导本军去取得运动战胜利的实现。”所以,所谓“运动战”就必须时刻在运动中寻找机会,调动敌人,捕捉敌人的劣势,出其不意,打乱他们的阵脚,让敌人摸不出我们的行动意图和方向,从而更好地掌握住战役的主动权,夺取运动战的胜利。
郭化若对于运动战的系统而全面的总结,指明了在我军技术贫乏、人力优越的条件下如何开展好运动战与敌人抗衡的具体思路和方法,对于当时科学地指导我军开展运动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 主张从攻防联系中去考察和
对待防御战
“攻”和“防”是战争活动中两种最基本的形态,是无论何种战争情形里都必不可少的两种战术元素。有“攻”则有“防”,有“防”则有“攻”,每个作战部队在制定具体战术方针过程中都少不了设计“进攻”的战术和计划“防御”的策略。因此,不难看出,“攻”中有“防”,“防”中有“攻”,“攻”与“防”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既不能割裂开来去分别对待,也不可只注重其中的某一个方面,仅仅去强调进攻而忽略防御,或是单纯强调防御而不灵活进攻,这些都是片面的,不可取的做法。郭化若在抗日战争的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科学而系统地阐明了要从攻防联系中去考察军队防御的策略。郭化若说:“只有防者没有攻者,不能实现其战斗;只有攻者没有防者则成了‘兵不血刃的占领。因此,攻防是相成的。”这句话鲜明的表达出郭化若认为攻和防是相辅相成,彼此联系的。再者,郭化若还指出:“攻击手段之进步,可迫使防御工事之改进;防御力量之加强,又可促使攻击技术之提高。这是攻防之相互推动的作用,也是军事技术进步内在的直接来源。”进一步的说明了“攻”与“防”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除了“攻”与“防”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之外,郭化若也看到了两者之间内在的相互转化的机制。他说:“因为防中有攻,所以防在一定条件下可发展变成攻;而且战争的直接目的在于‘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在要消灭敌人必须由防御转为进攻(反攻)。”还有,他还指出:“我之防可变为攻,敌之攻可变为防,这是攻防的相互推移。两者运动之基础,是敌我力量之优劣的变动;其运动的动力,则是敌我间的斗争。”可见,“攻”与“防”之间没有固定一成不变的范式,攻防的转化都是从战争情况的实际需要出发,灵活转化。因此,从防御战本身角度来讲不可片面的看待防御战本身,而是要把它放到整个战役的攻防联系中去认识和把握。
除了要注意在防御战中重视“攻”与“防”的联系之外,郭化若还主张在防御中时刻倡导积极防御的意识。防御在抗日战场上是常见的战术形式,但是但从其攻与防的关系来看,防御又可分为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这两种状态。郭化若则坚持我军在战争中应该始终保持积极防御的态势。他说:“因为敌我技术装备之悬殊,所以我们一贯主张战役进攻的运动战,这也是革命战争中的战略战术方针。但我们并不否认防御,在一定条件下,自然也要防御,不过防御必须是积极的防御。所谓积极的防御,就是战略防御中争取战役战斗的进攻,准备战略的反攻,并促成这一反攻的实现。”郭化若的积极防御思想传递出的就是一种主动的,灵活的防御策略,一时的防御是为了找到恰当的时机进行反击,而不是被动地为保存力量,避免牺牲的防御思想,只有时刻准备着以“防御”变“反攻”才能达到真正去进行防御的目的。
此外,郭化若针对现代战争防御战的特点,再结合我军在防御作战中的主要任务提出了防御战中主要是要对抗坦克的观点。依照郭化若的观点,我们在防御的组织上要专门去设立防坦克的区域,并且要利用好其他一切防坦克的障碍,特别是去布置好反坦克的地雷场,并且在防御战斗中有力地斩断敌军坦克与步兵之间的联系。那么,如何在反坦克中占据优势?郭化若认为“在战斗连续数天或延长到夜间时,应尽可能用夜间派出专门部队袭击敌之司令部及其在休息中之步兵和炮兵。”只有如此,才能在防御战中更好地防御坦克的袭击,减少部队的损失和减员。
总之,郭化若在抗日战争时期对于我军战术上的经验总结成果是极为突出的,他也很好了吸收和发扬了毛泽东这个时期的军事思想,也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进一步在战术层面的落实和细化,为全军指战员提供了系统而全面的战术理论指导,在我军的军事历史上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郭化若.抗日游击战争战术的基本方针.解放周刊,1938.
[2]郭化若.在技术贫乏人力优越条件下的运动战.八路军军政杂志,1939.8(8).
[3]郭化若.郭化若军事论文选[M].北京:解放出版社.1989.6(1):191-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