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水电站表孔溢洪洞水力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2015-11-26唐聪聪高东红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5年10期
关键词:表孔引水渠模型试验

张 勇,唐聪聪,高东红

(1.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2.大连理工大学建工学部水利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24)

某水电站表孔溢洪洞水力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张 勇1,唐聪聪2,高东红2

(1.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2.大连理工大学建工学部水利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24)

通过1∶40的整体水工模型试验,对某水电站表孔溢洪洞的泄流能力进行验证。通过观测分析各工况下表孔溢洪洞进口控制段流态、水深、流速,得出水位~流量关系曲线以及水位~流量系数关系曲线。根据试验结果,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消除了泄流过程中的不利流态,使泄流能力达到设计要求。

模型试验;表孔溢洪洞;泄流能力;关系曲线

1 工程概况

某水电站属大(2)型Ⅱ等工程,其主要任务是发电。水库正常蓄水位752m,总库容2.32亿m3,调节库容1.43亿m3,装机160MW,电站保证出力19.22MW,年平均发电量5.24亿kW·h。

电站工程由拦河大坝、泄洪、引水建筑物及地面厂房等主要建筑物组成。大坝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拦河坝为1级建筑物,溢洪洞、深孔溢洪洞为2级建筑物,发电洞及电站厂房为3级建筑物。

表孔溢洪洞布置在右岸,设计泄量776.41m3/s,校核泄量1080.33m3/s,全长约327m。表孔溢洪洞由进口引渠段、控制段、洞身段、泄槽段、出口消能段组成,见图1。其中各段组成为:原设计引水渠段底板高程为739m,断面型式为梯形,底宽14m,边坡1∶0.5。控制段采用WE S实用堰型,上游堰高p1=5.0m,堰顶高程741m,堰宽11m,中圆弧半径R1=1.96m,上、下游圆弧半径R3、R1分别为0.392m、4.9m,溢流堰面曲线方程为y=0.071850x1.85,堰后由1∶1的陡坡与洞身反弧段连接。洞身段全长328m,包括进口渐变段、反弧段、洞身段。渐变段长15.0m,由11.0m× 10.0m的矩形断面渐变成8.0m×10.0m的城门洞型断面,圆拱中心角为120°。泄槽及出口消能段包括挑流鼻坎段和下游护坦段。挑流鼻坎长29m,反弧半径为40m,反弧角度为39.063°,反弧分为3段,第一段角度为11.840°,第二段角度为11.167°,第三段角度为16.056°[1]。

图1 溢洪洞布置及测量断面图

2 模型设计及试验方案

2.1 模型设计及试验工况

根据试验任务和试验大厅的场地条件,该水电站整体水工模型试验按弗劳德重力相似准则,并考虑阻力相似,采用整体正态模型,模型比尺为1∶40,建筑物引水渠段为P V C板制作,闸门、控制段、洞身段采用有机玻璃制作。模型设计中相关物理量见表1,特征工况下的水位、流量见表2。水工整体模型模拟范围取引水渠段130m,直接与水库相接。下游河道为定床,用水泥砂浆抹面,作为水位流量控制河段。其余建筑物采用有机玻璃制作,已达到建筑物糙率相似,光滑整洁,并且便于观察水流特性。溢洪洞的控制段、渐变段、洞身段及出口泄漕段的底板均安有测压孔,用以测量压强分布规律。

表1 重力相似条件下各水力参数

表2 溢洪洞试验工况组合

2.2 试验内容

试验内容主要包括:观测分析各工况表孔溢洪洞进口控制段流态、水深、流速,验证过流能力及流量系数;绘制控制段“水位~流量”、“水位~流量系数”关系曲线等;绘制控制段沿线各工况的水深、流速等;根据试验结果对溢洪洞提出优化方案。

3 原设计方案试验成果

本次试验共进行了库水位743.788~754.828m范围内7组不同的水位工况。

3.1 泄流能力

在不同的库水位情况下,模型试验得出的溢洪洞的泄流量为95.702m3/s~1062.52m3/s,泄流能力曲线如图2所示。由图中可以看出在模型试验流量小于计算流量,随着水位的升高流量相对差值越大,流量相对差值最大为-3.3%,泄流能力太小,达不到工程设计标准。

图2 库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3.2 流量系数

溢洪洞控制段采用WE S溢流堰,堰宽11m,根据《水力学》中提出的流量系数计算公式如下[2]:

其中Q—溢洪洞过流量;c—上游堰面坡度影响系数;ε、σs—分别为侧收缩系数和下游淹没系数;H0—堰前总水头,取H0=H;m—流量系数。

对于(1)式,溢洪洞内有渐变段的存在,且洞身段较复杂,上游堰面坡度影响系数、侧收缩系数和淹没系数不易确定,所以将综合起来考虑,得综合流量系数公式如下:

得水位~综合流量系数如图3所示

图3 水位~综合流量系数关系曲线

由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库水位的升高,实测综合流量系数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与标准WE S剖面型实用堰的流量系数变化规律有所不同。

3.3 流态及水面线

由于堰高较小,引水渠内水流流速较大,水流出现震荡,在引水渠护坦与溢洪洞进口控制段连接处水流流态不均匀,出现漩涡,渐变段处水流交汇,水位波动较明显,洞身内水流流态较平稳。

因泄流能力较设计值小,控制段内水面线低于设计水面线。

3.4 流速、时均脉动压力

在设计水位工况下,实测表孔溢洪洞内流速分布在10.65m/s~26.51m/s。洞身沿程流速逐渐增大。

在整体水工模型中,WE S溢流堰至反弧段末端共设置13个压强测点,泄槽内设置6个测点,从压力分布图上看,当水位高于设计水位752m,桩号0+000.000~0+008.000内开始出现负压,最小负压出现在桩号0+004.000处,为-1.602m水柱,负压的绝对值较小,满足规范要求[3]。

4 修改试验方案

由试验结果得出:在原设计方案下溢洪洞泄流能力不满足设计标准,引水渠内水流流速较大,水位波动较大,在高水位下,会溢出边墙,在溢洪洞进口连接处水流出现漩涡,水流流态不平稳,过流效果不理想。

表孔溢洪洞在设计水位752.00m和校核水位754.71m时的试验实测下泄流量分别为760.494m3/s和1048.746m3/s;设计要求的下泄流量分别为776.41m3/s和1080.33m3/s,试验泄流能力偏小。为了使表孔溢洪洞的泄流能力满足设计要求,建议引水渠底部高程降低3.0m,即引水渠底部高程由原设计高程739.00m降低为736.00m,边坡保持不变,实验内容保持不变[4-6]。

4.1 泄流能力

引水渠底板高程降低后,溢洪洞的过流能力明显加大,随着库水位的升高,实测流量值比相应水位下的计算值增大,流量相对差值最大为5.2%,满足设计要求。修改前后的水位~流量关系见图4。

图4 修改前后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4.2 流量系数

流量系数的变化趋势与原设计方案基本相同,也是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小流量情况下,修改前后的流量系数基本相同,随着库水位的升高,溢洪洞的过流能力明显增大,相应的流量系数也随之增大。修改前、后的水位~综合流量系数如图5所示。

图5 修改前后水位~综合流量系数关系曲线

4.3 流态及水面线

引水渠底板高程降低后,引水渠内水深加大,流速减小,渠内水流震荡幅度大大减小,基本趋于平稳状态。护坦与进口控制段连接处,水流过渡比较平顺,漩涡消失。洞身内水流流态也较为平稳。

修改方案后,实测流量都略大于计算值,满足设计要求,因此,在设计水位工况下,水面线与设计水面线吻合较好。洞身和泄槽边墙高度均有一定安全余幅。

4.4 流速、时均脉动压力

修改后,在设计水位下,溢洪洞内沿程流速分布范围10.21m/s~27.24m/s。流速变化幅度不大。在试验工程中,从时均脉动压力分布图上看:方案修改前后压强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修改方案后,当库水位高于设计水位752m时,才开始出现负压,负压范围为桩号0-001.562~0+ 008.000,最小负压出现在桩号0+002.000,最小值为-1.698m水柱,究其原因,由于过流量增大,溢流堰流速增大,此处真空度绝对值增大,所以负压就更小。但仍满足规范要求。

5 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对某水电站表孔溢洪洞进行整体水工模型试验,对其过流能力进行校核,并在此基础上对设计提出优化方案,其结论及建议如下:

(1)通过试验得出在原方案设计情况下,溢洪洞的过流能力不足,不能满足设计要求,且引水渠内水位波动较大,使水流不能平稳地过渡到溢洪洞内,通过方案的修改,溢洪洞实测泄流量都略大于计算值,完全满足设计要求,此时,水流流态也得到大大改善,故建议采用此修改方案施工。

(2)试验得出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水位~综合流量系数关系曲线,与以往工程经验值的变化规律相吻合,且与计算值相近,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3)修改方案后,试验观测了校核水位、设计水位及正常水位的水面线,与设计水面线吻合较好,结果洞身和泄槽边墙高度均有一定安全余幅。《水工隧洞设计规范》(SL279-2002)规定,高流速无压隧洞掺气水面线以上空间宜为隧洞断面面积的15~25%。在校核水位下,高流速无压隧洞掺气水面线以上空间最小面积余幅分别为29.14%,满足规范要求。

(4)高于设计水位752m后,溢流堰段出现负压,但绝对值不是很大,满足规范要求,通过试验,在反弧段末端至泄漕段水流流速会超过30m/s,建议根据一定情况在挑流消能段处设置掺气减蚀措施。

[1]刘亚坤,倪汉根.新疆吉勒布拉克水电站表孔溢洪洞水工模型试验初步报告[R].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4.

[2]刘亚坤.水力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96-97,230-235.

[3]SL279-2002.水工隧洞设计规范[S].

[4]张明义,陈晓梅.温泉水电站表孔溢洪道水工模型试验研究[R].西安: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2009.

[5]牛文娟.某水利枢纽工程表孔溢洪道模型试验设计研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2(09).

[6]葛旭峰,鲁克恩.小石峡水电站表孔溢洪道模型试验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运科技,2010(05).

TV135

A

1672-2469(2015)10-0061-03

10.3969/j.issn.1672-2469.2015.10.18

张 勇(1968年—),男,高级工程师。

猜你喜欢

表孔引水渠模型试验
金沙水电站泄洪消能设计研究
表孔位置对弧门支承结构应力的影响研究
塞戈维亚引水渠的启示
闲置比忙碌更危险
反推力装置模型试验台的研制及验证
台阶式短加筋土挡墙行为特征的离心模型试验
巨厚坚硬岩浆岩不同配比的模型试验研究
亭子口水利枢纽表孔弧门及液压启闭机的安装
电渗—堆载联合气压劈烈的室内模型试验
2012年7月27日晚,三峡大坝深孔与表孔同时泄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