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全球化是多元化,不是西方化”
2015-11-26
南方周末记者 陈之琰 杨雪
在目前全部发源自英美教育体系的同行之中,这所大学具有完全不同的一套价值体系。
南方周末记者 陈之琰
杨雪 发自北京、深圳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在一所俄罗斯大学的礼堂向中国留学生发表了这段著名的演讲。五十余年之后,这所学校来到了中国。
2015年9月,教育部致函广东省政府,同意北京理工大学与俄罗斯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大学(以下简称“莫斯科大学”)合作筹备设立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
这个在此前一直被称为“中俄大学”的合作项目终于有了正式的名字。
精英教育的新探索
莫斯科大学创建于1755年,是俄罗斯历史最悠久、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大学,其毕业生中有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它的校董事会主席是俄罗斯总统普京。
“与北美、西欧相比,俄罗斯的高等教育更注重严格学术训练基础上的原创性贡献。”1956年出生的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胡海岩谈到,自己大学阶段的教材大多是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教材的中译本,比美国、英国的教材要高深得多。
在初期,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将设立数学与信息、物理与材料、管理与审计、俄罗斯语言文学四个专业。“为期一整年的俄语学习、专业课程采用俄语授课、50%以上的教师来自莫斯科大学。”胡海岩说,目前两校正就教学大纲进行讨论,争取2016年9月实现招生。
“计划一年级用汉语教学加上俄语课,二年级用双语教学,三、四年级用俄语教学。”未来的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校长赵平经过向语言学家的咨询,发现语言问题没有原本想象的那么严重,“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学俄语也不会差。未来招生不会只招有俄语基础的学生,但会对英语成绩有一定要求”。
未来,来自莫斯科大学(3人)、北京理工大学(2人)、深圳市政府(2人)组成的7人董事会将是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最高权力机构。重大决策必须6人以上同意才可决定,这一设置保证任意两方抱团也无法决策,必须三方协商。
国家意义与教育全球化
与目前的几所中外合作大学相比,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从筹办之初就带着与众不同的国家意义。
2014年5月20日,上海亚信峰会期间,在习近平和普京的共同见证下,两国教育部门共同签署了《合作举办“中俄大学”的谅解备忘录》。
“看了其他中外合作大学其实蛮不舒服的,怎么中俄之间的交流就只有军工、导弹?”帮助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俄汉语翻译的复旦大学教授杨心宇说,“中俄双方的交流总要有一个有影响力的形式,改变中俄合作的形象。”
2015年2月27日,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专门的修正案,首次允许莫斯科大学有权在其境外教育机构中实施高等教育计划,并给达到毕业标准的学生颁发莫斯科大学的毕业证书。半年后,中国教育部就批准了莫大的中国计划。
计划生源除中国学生之外,这所大学还希望吸收“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学生。胡海岩说,目前中国学生的确对欧美更为了解,但是随着俄罗斯经济复苏,对这个世界土地面积最大国家的关注会迅速提升。
“高等教育全球化是一个大趋势。但是,不少中国高校站在发达国家角度看待教育问题,将全球化理解为‘美国化‘西方化。高等教育全球化应该是多元化的,应该从不同类型国家的角度看问题。”胡海岩说,“我们和俄方积极交流,学校不会全盘俄罗斯化,要考虑取各家所长,包括吸收英美高等教育模式的长处。” “俄语肯定能学好”
南方周末:莫斯科大学想要到中国建立一所中俄合作大学的初衷是什么?
谢尔盖·米哈伊诺维奇·沙赫赖(莫斯科大学副校长):中国已和外国的多所大学合作建立了中外合作大学。但是,其中竟然没有一所是俄罗斯的。最开始我们希望在中国建立一所莫斯科大学的分校,但是中国的立法以及中国加入WTO的文件明确禁止了外国高校在中国建立分校。因此,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和中国的高校合作建立一所中俄合作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是中俄两国第一个在高等教育领域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合作项目,是独一无二的,有两国合作上的文化意义、科技合作意义,也有政治意义、战略意义。
南方周末:在选择合作伙伴的过程中,莫斯科大学对中国的多所高校和多个城市进行了考察,为什么最后选择了北京理工大学和深圳市?
沙赫赖:除了北京理工大学,我还去过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不能找北大、复旦这样的大学。因为两所“最顶尖”的同类大学会自然形成竞争,而非合作。所以,我们决定要选择一所在中国教育界有权威性,但又和莫斯科大学不同类型的高校。因此,北京理工大学成为我们的选择。事实上,多年前两校就有了科学研究、学生交流上的合作基础,是彼此熟悉的老朋友。
在办校地点的选择上,我们希望找一个亟须发展教育,同时其本身的地区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地方。很偶然地,深圳市市长听说了莫斯科大学准备在中国合作建校,马上就提出希望把这个项目放在深圳。我也认为深圳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南方周末:未来,学校中将有大部分课程用俄语授课,但是目前中国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普遍学习英语。莫斯科大学如何吸引中国学生?如何让中国学生接受俄语学习?
沙赫赖:今天中国学习英语的规模非常庞大。这一点对学校的建立也有帮助,我们把英语作为第二外语。我知道目前中国学俄语的学生不多,不是100万、10万,而是每年只有两三千人。一些人觉得,中国学生不可能掌握俄语、不可能接受俄语。但其实我发现,仍有部分学生对俄语感兴趣,想要学。那么,在我们的环境里他肯定可以学好。
从1951年开始,莫斯科大学就开始教授中国学生俄语,有专门针对中国学生的俄语教材。中国教育部专家委员会的官员到俄罗斯去考察的时候,半数以上听得懂或者会说俄语。细问之下,原来他们之前就到苏联工作过、留学过。
中国学生学习俄语的动力来自莫斯科大学优秀专业教育的吸引力。世界上每四个最好的数学家里,有两个是俄罗斯人。学生如果想学习数学或者计算机领域的最前沿知识,那就应该学习俄语。
南方周末:作为一所中外合作大学,在一些教学环节、管理方式上需要遵循中国特色。比如在大学中设立党、团委组织,上思想政治课等规定,莫斯科大学是如何理解的?
沙赫赖:既然中国教育部、中国法律规定了中国大学必须遵守的制度,那就应该遵守。党的组织、共青团组织作为社会政党组织是非常正常的,我们允许和尊重。但是,有一个原则性的前提,学校的最高领导不是党委书记,而是董事会的七个委员。中国教育部在这个问题上,对中外合作大学是非常宽容的。教育部没有要求合作大学的党委书记必须是学校的第一领导人,我们觉得这样很好。
另外,未来学校中还将有30%的国际学生。对应中国学生的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等课程,国际学生可以去上世界历史、政治思想史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