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经济中传统产业绿色创新网络构建研究
2015-11-26李玉米
李玉米
(广东培正学院 工商管理学系,广东广州 510830)
转型经济中传统产业绿色创新网络构建研究
李玉米
(广东培正学院 工商管理学系,广东广州 510830)
在资源要素成本上升与环境管治趋严的背景下,传统产业需借助绿色创新重新建立竞争优势。传统产业绿色创新受环境管治压力和绿色技术竞争推力以及市场拉力的共同作用,是一项集主体多样化和资源分散化的系统工程,其创新网络由产业链网络、监管与支撑网络、知识网络子系统构成。我国空调产业通过绿色创新实现的转型升级,为其它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成功样本。
传统产业;绿色技术;绿色创新;创新网络
资源要素成本上涨与环境管治趋严背景下,作为经济主体的传统产业如何实现升级与转型,需重新审视产业创新方式。Porter和Linde(1995)认为当产业资源难以获取时,只有提高资源生产力才能获取竞争优势,又由于技术不断变化,全球竞争力新范式需要快速创新的能力,这种新范式能改善环境并提高竞争力[1]。于是,产业绿色创新被提上日程。一般意义的绿色创新是指致力于能源和资源节省、污染和废弃物减少的环境友好型产品、服务和过程的统称[2]。传统产业因比新兴产业能耗高和污染高的特性,急需通过绿色创新重塑产业优势新范式。
一、传统产业绿色创新驱动力
由于环境具有准公共品特性,创新又具有知识溢出的外部特性,决定了传统产业的绿色创新的最原始动力应是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压力。同时,创新经济学关注技术创新是由技术发展还是市场因素驱动的,Pavitt(1984)认为这二者都是相关因素[3],Rennings(2000)认为这两个因素的作用同样适用于绿色创新,对生态技术效率的追求可归入技术推动,而对环境友好型产品或形象的偏好则是受市场拉动因素影响[4]。虽然有实证研究表明,环境管治特别是环境政策对绿色创新有非常强的作用力,但绿色创新不会像微电子、通信等技术创新那样自行实施,意味着仅靠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对绿色创新的作用有限,需要具体的管治政策支持。Horbach(2008)拓展了一般创新理论关于创新驱动力的结论,认为绿色创新的驱动力来自于供应、需求、制度和政治影响三方面[5]。这些都为研究传统产业绿色创新驱动力提供了借鉴意义。
1.环境管治压力。早期经济学家对环境管治存在误解,认为环境管治会抬高企业生产成本,从而收窄企业的利润空间,而“波特假说”认为合理设置的环境管治政策能够刺激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创新补偿作用,这些效应甚至会超过环境管治带来的成本,使产业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从而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出台的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法规,强化了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的压力。
2.绿色技术竞争推力。Bansal和Roth(2000)认为企业的竞争能力是企业响应绿色创新的主要动机之一[6],Fraj-Andres也认为竞争推动是企业将环境问题并入企业战略的最重要因素[7]。产业中的企业之间由于协作与竞争形成交错纵横的网络关系,率先实行绿色技术或绿色创新的企业利用实施的先机,能获取效率与环保标准制定的话权权,而处于产业网络中的其他企业迫于竞争压力,存在资源冗余的企业会效仿采用绿色技术改善企业生产绩效。Eiadat等(2008)的研究结果也显示通过实施绿色创新战略,企业能获得比未实施绿色创新的企业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8]。
3.市场拉力。企业的逐利本性决定了市场因
素是绿色创新的基本动力。基于环境过程和产品创新差异的实证研究,Cleff和Rennings(1999)发现市场因素对环保产品创新更重要[9],企业通过生产环保产品以区别于其它企业的产品,从而获取竞争优势。来自生态营销的文献表明绿色产品除了有公益性外,还能带来私人(环保)利益,因而消费者对绿色产品会产生很强的消费需求[10]。
二、传统产业绿色创新网络构建机理分析
(一)理论依据
传统产业绿色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内涵包括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的三重利益,又涉及多样主体的相互作用和多渠道的创新知识,最终目的是通过树立产业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取区域可持续发展优势。因而可借助产业生态理论、创新网络理论和产业竞争优势理论进行分析。
产业生态理论,区别于以往单一线性的生产管理模式,将循环经济引入生产过程管理,在产业中应用源于自然生物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原理,探索在工业生产中如何实现资源与能源的循环利用,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又减少废弃物和排放物的危害,从而达到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的目的。
创新网络理论研究特定范围内的多个创新参与主体如何相互作用促进有限资源的高效流动,从而提高创新能力。传统产业的升级与改造,需要各方主体的参与,如企业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政府主导监管,利益群体的推动,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创新等,是一个集群体多样化和资源分散化的系统,需要借助一定的模式将主体与资源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互动系统。
传统产业升级与改造急需建立新的产业竞争优势范式。Porter的钻石模型认为产业竞争优势是要素及需求条件、相关支撑产业、公司战略(结构、竞争)四个主要因素、政府与机遇两个辅助因素共同整合的结果。而芮明杰认为钻石模型忽视了产业竞争力内生性的问题,将“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引入其中,也有学者认为有必要将“绿色创新”引入钻石模型,以形成产业新的竞争优势[2]。
(二)构建机理
受环境管治、技术竞争以及市场因素的驱动,传统产业具有强烈的绿色创新动力。可借助核心企业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改造,政府应推动核心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开发、绿色技术应用以及绿色技术示范推广,激励中小企业采用共性绿色技术。
传统产业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与绿色技术实现升级,开发深加工、附加值高的产品,增加产品的绿色属性,从而建立新的产业价值链。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产业升级是指价值链由末端向中端再向高端环节的提升过程,根据Humphrey和Schmitz(2004)的观点,产业升级有四个阶段: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价值链升级[11]。由于我国传统产业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在技术领域上虽表现突出,但绿色创新的效率较低,正是产业升级与改造的需求引发了传统产业绿色创新网络的构建诉求。通过构建产业绿色创新网络,产业能协调经济目的与社会利益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并最终建立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优势,如图1所示。
图1 传统产业绿色创新构建机理
三、传统产业绿色创新网络构建
在绿色创新研究中,网络视角逐渐被学者采用。例如Taylor(2005)等人研究了政府在绿色创新中的作用,认为政府通过“资助发明活动,采用与扩散,干中学”影响企业的绿色创新[12]。Hansen(2002)等人提出企业绿色创新的主体包括生产企业、供应商、银行、分包商和零售商、各级政府和大学以及研发机构等知识持有者等[13],这些主体之间构成了企业绿色创新网络。Mazzanti和Zoboli(2005)在开展企业调查后发现,网络活动比企业结构特征更能促进企业绿色创新,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更能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14]。创新系统理论则强调知识对于创新的重要性,并且认为知识是广泛分布于社会之中,需要不同主体之间的知识转移与消化吸收。本文综合以上分析认为传统产业绿色创新网络是由产业链网络、监管与支撑网络、知识网络
构成。
(一)产业链网络
产业绿色创新与技术创新一样,存在协同进化机制。产业内部的企业能够实现知识、技术、信息和组织之间的共同进化[15]。Coombs(2004)等人认为企业间结成联盟创新是企业应对环境管治进行环保技术进步的最佳选择[16]。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对配套中小企业的示范或引导作用更多属于纵向联盟,其能对上、下游企业产生技术辐射。国外研究证实了产业内的大企业更可能实施绿色创新的事实,如Baylis(1998)认为由于环保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务和人力资源,大企业更有机会和能力去减少企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Bowen(2000)在讨论环保问题中的规模控制时发现,90%的相关研究表明企业规模与环境绩效之间呈显著正向关系[17]。可见核心企业对绿色创新推动的重要性。
另外,产业链网络中的消费者也是绿色创新的重要力量。Carrillo-Hermosilla(2010)等人的研究表明消费者通常以两种形式参与绿色创新,一种是用户发展,即用户主动积极参与绿色产品创新或改良;另一种是用户认可,即通过购买支持绿色技术和绿色产品[18]。产业链网络中还存在其他利益群体,如法律机构、银行、保险公司等,他们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绿色创新行为,曹国(2014)等人的研究也表明:法律利益者和社会利益相关者对绿色创新的实行有显著影响[19]。
(二)监管与支撑网络
政府公共权力的介入是绿色创新不同于一般技术创新的重要区别。技术创新是企业的自发行为,而绿色创新首要动力来自于政府环境管治的压力。监管网络的功能在于环境政策的顶层设计、制定环境控制标准、出台环境管治目标、具体管治措施、管治效果监控等,主要由国家和地方环境监管机构、企业内部的环保部门以及消费者的监督组成。监管部门能否成功地对产业绿色创新技术进行预测、标准制定和引导将决定传统产业绿色创新的成败。
支撑作用指政府监管的同时,还应注重环境建设。一方面是以政府为主体的硬环境建设,主要建设环保节能型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另一方面,还需要政府进行软环境建设。绿色创新还需要政府对企业的绿色技术研发或环保节能给予一定的资助或补贴政策以提高企业绿色创新的积极性。中国绿色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也没有系统的绿色技术研发投入增长机制,而且绿色技术属于新兴技术,存在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高风险,影响了企业自主研发以及推广的动力。因此,政府应建立完善的市场激励政策,引导更多资金投向绿色技术的研发以及转移、引进和消化吸收。
另外,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群体因其对产品环境特性以及环境本身利益的诉求,也会自觉对企业的绿色创新措施和效果进行监督。
(三)知识网络
创新理论强调知识对创新的重要性,但单个主体不可能同时拥有创新所有需要的知识,因而创新需要不同知识主体之间的合作。绿色创新之中的知识网络包括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与大学、科研组织主体力量,也包含消费者和监管机构、产业服务中心、标准组织等。
基于能力与资源互补需要,企业会与供应商以及消费者进行价值链上的合作创新。供应商能给企业提供新的市场信息,帮助企业优化绿色产品开发和生产流程,从成本角度整合供应链,提高产品的质量。
大学和研究机构致力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作为创新知识的主要提供者能为产业绿色创新提供丰富的知识保障,产业可以和高校、科研机构共同组建产业研究院,对产业的绿色共性技术进行攻关,整体提高产业的制造技术和产品生产效率,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的产生。
监管机构的知识供给在于出台引导传统产业良性发展的政策,建立产业相关的环保标准体系,绿色技术研发引导以及环保效果反馈。产业服务中心、标准组织亦会提供绿色创新知识。
(四)网络构建
借鉴Hansen的观点[13],再结合传统产业中的参与主体,构建由产业链网络、监管与支撑网络和知识网络构成的传统产业绿色创新网络(图2)中,实力强的核心企业是实施和引导产业绿色创新的主体,环境监管部门是监控的主体力量,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知识供给的主体。绿色创新网络是一个大的开放式系统,要取得良好的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必须以系统中的各创新主体的良好互动、协同发展为前提条件。
图2 传统产业绿色创新网络
四、案例分析
本文选择传统产业中的空调产业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空调产业具有高能耗、高环境管治的特性,无论国家、生产企业还是消费者,都关注其绿色创新的效果。近几年以格力、美的、海尔为核心的空调企业,通过绿色创新成功扭转日本空调技术和国外空调品牌主导市场的局面,为我国传统产业通过绿色创新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经验。
(一)产业链网络的竞争整合推动空调产业绿色创新
2008年后我国空调产业竞争形势日趋严峻,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出口变得异常艰难,2009年国家发改委公布了调整后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首次将变频空调列入采购清单。而后国家对空调产业节能新标准、环境管治政策出台,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技术转型压力和市场竞争,提升了战略生存门槛,进一步推动了空调企业绿色创新。
首先,空调企业争夺变频技术主导权。格力与美的两大空调巨头采取了一定措施布局变频技术。2009年格力与与日本大金工业会社进行全球战略合作,双方共同出资成立压缩机电控器厂和精密模具厂,合作的主要领域为变频技术。而美的围绕变频技术也做了全方位战略布局,从核心部件规划、专利保护等多维度提升美的变频技术的领先地位,美的与东芝成立的联合开发部目标是成为全球最先进的变频空调技术中心。
其次,空调企业开始向上游核心部件、配件在内的整个空调产业链进行深度转化。在产能扩大过程中,压缩机一直是空调企业争夺的焦点,美的空调与东芝成立广东美芝公司,解决了美的空调压缩机的供应问题。格力则成立珠海凌达为其制造压缩机,另外格力与大金共同成立的2家公司,也为格力提供了压缩机和精密模具。以美的、格力为核心的空调企业率先构建的“全产业链”优势,依托下游的强大营销服务体系和中游的整机制造体系,最终建立了面向上游核心关键产业的立体化覆盖,更具有成本优势,更具灵活性,这种“全产业链”的竞争体系有利于从定频向更节能的变频技术升级,从而引导中国空调产业的转型升级。
再次,调控背景下空调企业加大力度开发新型环保节能型产品。格力、美的、海尔三大上市公司的官网资料显示,三大公司在环保节能型空调的开发上各有千秋。格力近年开发的环保节能型主要产品有R29O新冷媒环保空调以及R32新型冷媒环保空调和双级变频压缩技术“全能王”系列空调、直流变频离心式冷水机组、太阳能空调、新能源空调等系列产品。美的空调的技术集中于ECO节能模式,能实现“最低一晚1度电,最高一晚1块钱”,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对空调省电功能的需要;美的开发出的太阳能空调,实现了空调运转动力的多重选择。海尔则更强调人身健康、节能、智能一体化,其研发的RCD催化分解甲醛以及FID高效集尘技术,首创性地实现了空调既节能又能消除PM2.5颗粒污染的技术。
(二)监管与支撑网络规范空调产业绿色创新
监管与支撑网络对空调产业的影响主要通过国家政策与标准以及消费者需求实施。2011年国家提出“十二五”期间家电企业应在变频技术、新能源技术等节能环保方面有所突破;2012年6月1日,国家实施家电节能补贴政策,对空调等
五类高效节能家电实施补贴推广政策;2012年7月1日中国实施阶梯电价,对居民用电价格实行三档递增,更加引发了消费者对耗电一直较高的空调产品的节能效果的兴趣;2013年10月1日,国家对变频空调等五类产品开始执行新的能效标准,要求未能达到新国标入门标准的空调产品禁止生产。这些措施规范了空调企业对变频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三)知识网络保障空调产业绿色创新
绿色创新需要技术资源积累,购买、合作开发或自行开发通常是企业获取技术资源的主要方式。从空调企业技术积累的实践来看,自行开发或与高校、企业合作开发是主要选择。以格力为例,除了与大金公司合作外,格力集团还在2010年建立专业空调研发中心,拥有热平衡、噪声、可靠性等170多个专业实验室。美的与东芝联合成立“美的东芝开利变频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后,美的空调也终于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压缩机矢量控制技术,从此彻底摆脱变频元器件对进口供应商的依赖。2012年初,海尔在日本设立亚洲总部和研发中心,就是出于海尔公司吸引日本本土空调技术人才、利用其先进技术便利性的考虑。
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也是企业获取技术的渠道之一。美的空调在1999年就已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有近30名博士后人员进站从事科研课题研究,研发出了大量科技成果。海尔在2011年就已同国内外大公司、科研机构、大学成立了40多个联合研究中心,建立了5个博士后工作站,在多个技术领域开展了课题研究。空调企业通过广泛的产学研联合,有效地加速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这些措施都保证了空调企业在绿色创新中的知识供给。
五、结语
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兼顾着效率与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多重利益,绿色创新将是其必然选择。通过借鉴学者的研究成果,试探性地构建由产业链网络、监管与支撑网络、知识网络共同构成的传统产业绿色创新网络,并用传统产业中的空调产业绿色创新案例,诠释了绿色创新网络中的主体力量发挥的职能与作用。我国空调产业通过绿色创新实现的技术升级,说明在国家政策手段调控下实现产业绿色创新是可能的,这为我国其他传统产业通过绿色创新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成功的样本。
[1] Porter M E,Van der Linde C.Green and competitive:ending the stalemat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73(5):120-134.
[2] 李玉米,周霞.传统产业绿色竞争优势生成路径分析:基于“钻石理论”分析的绿色创新视角[J].广西社会科学,2014(2):68-73.
[3] Pavitt K.Sectoral patterns of technical change:Towards a taxonomy and a theory[J].Research policy,1984,13(2):343-373.
[4] Rennings K.Redefining innovation-eco-innovation research and the contribution from ecological economic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0,32(2):319-332.
[5] Horbach J.Determinants of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new evidence from German panel data sources[J].Research policy,2008,37(1):163-173.
[6] Bansal P,Roth K.Why companies go green:a model of ecological responsivenes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4):717-736.
[7] Fraj-Andre’s E,Martinez-Salinas E,Matute-Vallejo J.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to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marketing and orientation on the firm’s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8,88(2):263-286.
[8] Eiadat Y,Kelly A,Roche F,et al.Green and competitive?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mediating role of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strategy[J].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08,43(2):131-145.
[9] Cleff T,Rennings K.Determinants of environmental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J].European Environment,1999,9(5):191-201.
[10] Kammerer D.The effects of customer benefit and regulation on environmental product innovation:Empirical evidence from appliance manufacturers in Germany[J].Ecological Economics,2009,68(8):2285-2295.
[11] Humphrey J,Schmitz H.Local enterprises in the global economy:issues of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M].Cheltenham:Elgar,2004.
[12] Taylor M R,Rubin E S,Hounshell D A.Regulation as the mother of innovation:the case of SO2control[J].Law&Policy,2005,27(2): 348-378.
[13] Hansen O E,Sondergard B,Meredith S.Environmental innovations in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J].Technology Analysis&Strate-
gic Management,2002,14(1):37-56.
[14] Mazzanti M,Zoboli R.Delinking and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s for waste indicators in Europe[J].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5,2(4):409-425.
[15] 王海峰,张天平.基于生物进化视角的企业绿色创新演化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7-101.
[16] Coombs J E.Equity Alliance,Stages of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Alliance Instability[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4(12):191-214.
[17] 张钢,张小军.国外绿色创新研究脉络梳理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8):25-32.
[18] Carrillo-Hermosilla J,Del Río P,Könnölö T.Diversity of eco-innovations:Reflections from selected case studie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0,18(10):1073-1083.
[19] 曹国,沈利香,应可福.环保压力、绿色创新与小微企业的竞争优势[J].现代财经,2014(4):64-76.
Creen Innovation Network Construction o f Traditional Indus try in Transition Economy
LI Yu-mi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Guangzhou 510830,China)
In the context of rising resource cost and strict environmental governing,traditional industries need to re-establish competitive advantage by green innovation.Traditional industry green innovation is jointly pushed by the environmental governing and green technology competition and market demand,which is a systematic work consisting of diverse subjects and scattered resource.In order to smoothly carry out innovation,it needs to build the green innovation network consisting of industrial chain network,regulatory and supporting networks and knowledge network.The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a air conditioning industry through green innovation can provide a good sample for other traditional industries.
traditional industry;green technology;green innovation;innovation network
F260
A
1009-0312(2015)04-0054-06
2015-03-17
李玉米(1977—),女,江西吉安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创新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