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

2015-11-26王君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职业

王君(常熟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

王君
(常熟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熟215500)

职业能力的高低是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通过对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426名大四学生的职业能力状况调查,发现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包括学习能力不强、有效学习方法及终身学习理念欠缺;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不强;创新能力和社会能力较弱等,这就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对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提升策略,以期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整体职业能力,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就业能力的需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现状;提升策略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培养为主体的一种高等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能将科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利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能力已成为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发展的基本要求,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创新精神、适应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1]才能胜任以后的社会工作。而决定个体职业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后天的学习、培训、教育及实践。因此,深入了解大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现状及探寻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策略,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能力教育改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一)职业能力概念

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职业能力进行了界定。从心理学的角度,职业能力被定义为直接影响职业活动效率并使职业活动顺利进行的个体心理特征。从条件的角度,职业能力被定义为完成一定职业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从结构的角度,职业能力被定义为具体能力构成要素的综合。从过程的角度,职业能力被界定为由一般能力经过发展和整合而形成的一种与一般能力相对应的特殊能力。[2]以上定义虽然都有其合理性,但从心理学角度定义的职业能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际中很难操作;结构角度的定义又过分宽泛,不易实施。所以在应用型教育意义下,根据条件角度和过程角度的定义,职业能力可以定义为个体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中进行迁移和整合后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

实践表明,个体的职业能力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受个体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其中后天的培养对个体职业能力的形成起决定作用。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职业能力是个体后天习得的一种获得性的能力,并能够在努力后得到发展,而个体职业能力的发展情况体现在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上。

(二)职业能力构成要素

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将职业能力分解为不同的构成要素。英国学者Knight和Yorke将职业能力分解为学科知识理解力、职业技能及自我认识等构成要素。[3]加拿大会议委员会则认为职业能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可分为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及自我管理技能等。[4]美国培训开发协会将职业能力分解为基本技能、适应性能力及开发技能等要素。[5]Fugate等人将职业能力分解为职业技能、职业认同感及个人适应能力等构成要素。[6]中国学者宋国学通过研究将职业能力分解为专业技能、沟通和交际技能及个人属性等能力。[7]张丽华认为大学生职业能力应该分解为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自主能力等。[8]李颖等将大学生职业能力分解为综合职业技能、个人品质素质及创业能力等要素。[9]

从以上对职业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虽然角度不同,但本质是一致的,那就是职业能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从业者从事职业活动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个性等能力要素。

因此,根据以往的研究,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可以分解为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能力四个构成要素。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试图根据以往职业能力的有关研究结果,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调查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状况,并在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提升策略。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某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426名大四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他们在大学三年多的学习过程中,接受了学校常规的课堂知识教学、专业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和访谈的调查形式。问卷调查旨在深入了解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状况。调查表的设计是根据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大学提出的应用型人才能力检验测评标准,[10]根据以往有关职业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结果,结合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自行设计。调查表包括个人简况和职业能力构成要素两部分。第一部分设计成A、B、C、D选择题形式。第二部分是有关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能力的问题,设计成三个级别,一级包括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能力4个能力构成要素维度,二级包括一级能力各要素维度下的具体能力方面,三级为具体能力方面对应的能力表现题项(见表1)。访谈调查旨在探寻制约大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采用开放式问题法,问题主要涉及学生自身内部和学校外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因素。

调查问卷由辅导员在班会时间分发给学生并说明填写要求。共发出426份问卷表,收回423份。本问卷的记分方法采用5分制计分法,A(5分)到E(1分),得分越高,职业能力越强。收回后全部输入电脑,并采用社科统计软件SPSS18.0进行描述性统计。

三、结果与分析

(一)数据分析

根据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大学提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应用型人才能力检验测评标准[10]及德国 “职业能力与职业认同感测评项目”(KOMET)中职业能力的测评标准,[11]结合中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实际需求,本研究将均值为3以上界定为能力达标。

表1 大学生职业能力现状分析表

由表1可以看出:在专业能力方面,题项1、2、3和4的均值高于3,而题项5的均值只有2.57,低于3。说明学生科学精神、专业知识、专业相关资质能力发展达标或较好,而学习能力包括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的学习方法及终身学习的理念较弱,需要培养和加强。

在实践能力方面,题项4和5的均值都高于3,而题项1、2和3的均值都低于3。说明学生信息收集能力得到较好发展,已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而将理论知识迁移到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不够强,当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新问题、新技术时,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弱,造成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不强,需要在这方面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在创新能力方面,所有5个题项均值都低于3,说明学生创造兴趣和激情不够高,逻辑判断能力有待加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应成为培养重点,创新意识淡薄,创造意志不强,创新能力弱。

在社会能力方面,题项1和2的均值稍高于3,而题项3、4、5的均值都低于3,说明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职业追求能力基本达标,而社会适应能力较弱,需要加强。

总之,从表1中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有效学习方法及终身学习理念欠缺;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不强,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弱,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不强,创新能力和社会能力偏弱。那么,深入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成了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

(二)原因分析

由于学习效果受学生自身和学校培养两方面因素影响,因此,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本研究从学生和学校两方面来分析导致学生职业能力发展问题的原因。

1.学生自身原因

通过对大学生自身职业能力培养情况访谈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认为他们对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的职业能力不了解,导致学习理念、方法陈旧。在大学学习期间,还是采用传统的、被动的依靠老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法,造成学习能力不强,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方法低效,终身学习理念缺失等问题。结果导致在理论知识学习中,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弱;在实践中,缺乏向有经验的师傅和职员学习的意识,导致实践能力弱,与人沟通和合作能力不强。总之,制约学生自身职业能力培养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对自身应当具备的社会职业能力不了解。

2.学校外部原因

通过对大学生所接受学校职业能力培养情况的访谈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认为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是造成他们职业能力意识缺失、职业能力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他们认为教师忽视给学生介绍所教专业知识对学生以后可能从事社会工作、职业岗位之间的关系,对他们专业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培训重视不够也造成他们对专业知识认识不足,应用能力锻炼意识缺失,实践应用能力薄弱。此外,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实践教学、实习、实训方式单一、力度不够,也是导致他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偏弱的主要原因。可见,学校职业能力教育培养中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认知教育不足、实践教学效率不高等问题。

由以上原因分析可知,学生自身职业能力培养和外部学校职业能力培养中都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这影响了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整体提高效率。因此,改善大学生整体职业能力应从学生和学校两方面入手。

四、提升大学生整体职业能力发展的策略

(一)学生方面的策略

1.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学习方法

现代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使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大大加快,工作技术也不断更新,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学习方法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有效的职业能力学习方法。首先,教师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需求,引导学生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所需基本素质的同步提高。其次,教师应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等方法了解和分析学生的职业能力学习方法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其制订适合他们的方法指导方案,并分阶段、按步骤地进行适时指导。最后,教师应将学习方法的指导融入到不同的教学情景中去,因为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日常教学的一部分。

2.注重大学生终身学习理念的培养

大学生虽然在校学习期间掌握了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素养,但自身的知识结构并不一定能满足社会经济的实际需求。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在校所学知识难免老化、过时。因此,教师应给学生灌输“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在课外实习、实践中利用实际情况和具体情景,指导学生怎样学习理论知识的迁移能力、应用能力,怎样将选择职业的特点与培养提高学习兴趣相结合,掌握出现的新技能,以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学校方面的策略

1.改善课程设置,突出“做中学”职业能力培养理念

在现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开发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训练的特色课程。比如,为工科类大学生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实验课程、校企合作培养课程,建设多功能的专业实践基地,加强工程技能训练及开展多样化的专业技能竞赛等;为商务管理类学生开设商务谈判实训课程等;为外语类学生开设外语演讲竞赛课程等。并适当增加这类课程及其学时学分的比例。同时,根据社会需求,优化现有课程结构,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将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与课后专业实习、项目操作训练、社会实践及顶岗工作等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强化学生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在“做中学”的体验学习中提高知识应用能力,提高职业综合能力。

2.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在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中,教学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能更全面、直观地了解专业课程设置的实施情况及学生的实践情况;能根据生产企业反馈的信息,创新职业能力培养机制,使管理工作和培养应用型人才职能能够有机结合。同时,在该方式中,学生参与到生产实践第一线中去,能在真实工作情景的体验中增强专业相关挑战的心理接受能力、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汲取能力、实践、创新和社会的行动投入及学习能力。[12]促使学生发展其对于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提升整体职业能力。同时,在该方式中,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对学生专业技能,创造能力的指导与考核,有助于学校及时了解学生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中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以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帮助学生提高整体职业能力。

3.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对学生应用能力,尤其是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大多数应用型院校的教师实践经历和社会实践锻炼缺乏。面对这种师资现状,应用型院校应采取措施加快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培训。比如派遣专业教师去相关企业学习、挂职锻炼;选派专业教师参加各类实践技能培训、高新技术培训及学术交流研讨会;鼓励专业教师主动参与企业的科技研发项目和技术改造活动,使教师在教学、实践和科研方面得到同步发展。另一方面,从外面引进高素质师资。比如,积极引进“三高”教师即学历、职称和水平都较高的教师,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的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做兼职教师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把他们实践素质的优势、社会对专业相关素质的需求及企业文化知识传递给在校学生。

五、结语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高水平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不均衡,存在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有效学习方法及终身学习的理念欠缺;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不强;创新能力和社会能力偏弱等问题。这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比如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有效学习方法和终身学习理念,改善课程设置,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促使学生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以满足当代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1]谢作诗,杨克瑞.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J].教育研究,2007,(4):45-48.

[2]邓泽民,陈庆合,刘文卿.职业能力的概念、特征及其形成规律的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2,(2):104-105.

[3]Yorke M,Knight P T.Embedding Employability into theCurriculum[M].NewYork:HigherEducationAcademy,2004:4-5.

[4]Harvey L.Defining and Measuring Employability[J].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1,7(2):97-109.

[5]宋国学.就业能力开发的绩效衡量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2-23.

[6]Fugate M.Employability:A psycho-social construct,itsdimensions,andapplications[J].Journalof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14-38.

[7]宋国学.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技能的测量与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8,(3):64-70.

[8]张丽华,刘晟楠.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5,(1):52-55.

[9]李颖,刘善仕,翁赛珠.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高教探索,2005,(2):91.

[10]John M.The Application of CDIO Standards in the Ev aluation of Swedish Engineering Degree Programmes[J].World Transaction 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Education,2006,5(2):361-364.

[11]费利克斯·劳耐尔,赵志群,吉利.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KOMET理论基础与方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54-57.

[12]王君,朱明艳.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5,(14):48-49.

G473.8

A

1671-2862(2015)03-0079-04

2015-05-13

本文系常熟理工学院教学内涵年建设教改指导项目“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

王君,女,陕西眉县人,硕士,常熟理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社会语言学、大学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应用型院校职业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我爱的职业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