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提琴曲《魔鬼的颤音》
2015-11-26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264200
李 想 (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 264200)
浅析小提琴曲《魔鬼的颤音》
李 想 (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 264200)
在西方古典音乐不断蓬勃发展的历史长河里,涌现出不少对音乐有所追求的音乐家,他们通过音乐表现情感,他们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不少演奏家所演奏。有这么一位音乐大师,他作有小提琴奏鸣曲150首、协奏曲140首、大协奏曲20首、三重奏50首,目前还有200首左右的作品手稿被封存在帕多瓦圣安通尼奥总教堂的乐团档案库里1,其中《g小调奏鸣曲(魔鬼的颤音)》(Op.6-2)是他所创作的作品中最有名并且在音乐家中演奏较多的一首,他就是居塞比·塔蒂尼(Giuseppe Tartini,1692-1770)。
居塞比·塔蒂尼是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他是18世纪上半叶炫技技巧的大师,也是18世纪意大利小提琴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早期音乐受到阿尔坎杰罗·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1653-1713)2的影响。塔蒂尼在1721年加入帕多瓦圣安东尼大教堂管弦乐团任首席小提琴,约1727年在帕多瓦创立小提琴学校,教授小提琴并从事小提琴音乐创作。1728年左右,他的演奏以表情丰富、色彩变化多样而广泛被人们所认知,成为了一名声名远扬的小提琴大师。而他创作的《魔鬼的颤音》不论是富有动力的旋律还是富有技巧的颤音手法都为这首乐曲增添了激情,同时乐曲华彩部分的颤音成为全曲真正的最高潮。不论技巧还是音乐表现上来看,它都具有18世纪小提琴创作和演奏技艺的主要特征。
关于这首曲子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小故事。传说塔蒂尼非常想学到世上最神奇的小提琴技巧,有一次,他梦见自己向魔鬼出卖了灵魂,以换取琴技,于是魔鬼给他演奏了一段优美的旋律。梦醒后,塔蒂尼凭借记忆把这首曲子记录了下来,就成为了我们现在所听到的这首乐曲。曲中有很多优美而又极具难度的颤音,通过这些炫目的颤音技巧展现出塔蒂尼梦境中魔鬼的琴技之高超,因此称为《魔鬼的颤音》。还有一种说法是塔蒂尼在梦中为乐队招聘小提琴手,魔鬼前来应聘,但它要求以灵魂作为报酬,塔蒂尼想测验他,于是魔鬼就给塔蒂尼拉了一首动听的曲子。当然,不论是哪种说法,也不管其是真是假,都很形象地解释了曲子名字的由来。
这首奏鸣曲《魔鬼的颤音》创作于1713年,在当时,奏鸣曲是为一件乐器,通常是小提琴和通奏低音乐器而作的,还没有完全规范的结构形式。这首作品为g小调,共分为了三个乐章,又因为它是不间断演奏,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同时,这三个乐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先向我们展现出一个完整的乐段,然后进行扩展、模进和转调。塔蒂尼在创作这首乐曲之后曾说:“如果我完全忘记了那一夜所经历的奇迹,以至于我在创作中失去这伟大的奇异,那我将砸碎自己的乐器,永远与音乐决裂。”
第一乐章使用了慢板(Lento),12/8的节拍,整个乐章使用了单二部曲式,具有完整的段落和旋律乐句,这个乐章除了结束部分稍加颤音外几乎没出现颤音,采用慢板使人感觉这个乐章似乎是在描述魔鬼沉睡的时刻,上半段是对这一乐章的介绍,舒缓悠扬的旋律进入后偶尔出现几个较强的长音给人以一种紧张感,让听众感觉恶魔好像随时要苏醒一般(谱例一)。同时塔蒂尼运用小三度的双音重音给这个舒缓的乐章带来了极大的动力,在这种音符的衬托下,让我们感受的恶魔想要醒来的一种急切感,使听众内心的紧张感又增加了几分。下半段从c小调进入(谱例二),将上半段的旋律加以引申展开,使用了多个双音的展开旋律,加重了乐曲的紧张感,最后终止于g小调主和弦,为下一乐章做了铺垫(谱例三)。
第二乐章转入了典型巴洛克风格3的快板部分,旋律流动、轻快,同样也使用了单二部曲式,同时这也是颤音集中的一个乐章。在开始几个强音(快板中分别在大、小调上各出现了一次)的带动以及十六分音符的运动下将整个乐章推至高潮(谱例四),犹如沉睡中的恶魔听见了舞会的号角声从睡梦中苏醒过来,之后大量十六分音符用极快的速度和大量的颤音充分展现出恶魔要开始舞会狂欢的热情与力量(谱例五)。在结束时出现的快速流动的十六分音符中装饰着颤音的这种技巧是很难以掌握的,但这种手法所表现出的紧张热烈的情绪为旋律增添了魅力。第二部分依然还是从几个强音的带动下出现的,但却转入了bB大调(谱例六),在基本上保持了第一部分的演奏方式之外稍微扩展,最后依然回到g小调结束(谱例七),同时引出了下一个乐章。
第三乐章是庄板(Grave)与快板(Allegro)之间的转换演奏4,采用了4/4-2/4的交替节拍,使用了复三部曲式:一开始使用了庄板,与后面的快板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谱例八),同时这种鲜明的对比又保持了巴洛克时期“情感论”5的观点。接下来很快的快板以连续上弓的跳跃进入(谱例九),犹如舞会进入了新的高潮场面。这一段落的前半部分还是以十六分音符为主,其中穿插着双音以及和弦(谱例十)。而后出现了持续的双音颤音,这里小提琴相当于同时演奏了两条旋律线:一条是以高音演奏的长音颤音旋律;另一条是以八分音符为主的低音旋律。同时转入d小调,结束在属七和弦上(谱例十一);中部的引子依然是以庄板(Grave)展开,但移调至d小调,后半部分转回g小调,仍然终止于属七和弦;再现部分继续从庄板(Grave)展开回到了g小调,但旋律上有了一点改变,快板部分除出现了一个主持续之外与之前的部分大致相同,很快出现了颤音(谱例十二),同时在后半段用了更有难度的双声部颤音,并以此引出了乐曲的华彩部分(谱例十三)。
笔者个人比较喜欢奥地利小提琴家弗里茨·克莱斯勒(F·Kreisler,1875-1962)6改编的华彩段落。在华彩中,庄重的旋律与奇特的颤音相互交织,运用的高难度颤音技巧对一般的乐手来说,往往是爱莫能“奏”的,好似颤音只有“魔鬼”才能演奏漂亮。
克莱斯勒的华彩从双音发展到三和弦和七和弦(谱例十四)。在华彩的一开始部分,从慢至快的双音把华彩与之前的乐句很好的连接了起来。在双音部分,有时上面是颤音,有时下面是颤音,同时,颤音采用了单音的颤音和双音的颤音两种方式(谱例十五),使高难度颤音技巧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同时也给了演奏者一个很大的挑战。这里的颤音不是指揉弦时所造成的声音波动,而是作为修饰音的一种,不同的颤音能够表现出不同的乐曲风格。这种颤音需要的右手运弓幅度不是很大,但是起奏速度要快,同时左手要配合以重音颤音,这样,右手运弓的快速冲刺加上左手颤指所产生的动力使得整个华彩瞬间丰富起来,充分显示出华丽的演奏技巧。同时将它的抒情与庄重由难度极高的双重颤音体现出来。而在华彩最后的一段主要以和弦为主(谱例十六),同时配合小提琴的顿弓把魔鬼的颤音中雄浑的气势和独到的旋律表现给听众。
最后,全曲的尾声部分使用了缓慢的柔版(Adagio),使用了4/4的节拍,采用双音、三和弦以及七和弦使整首乐曲在庄重的气氛之下结束(谱例十七)。
《魔鬼的颤音》这首曲子演奏时间并不长,但因有大量高难度的颤音而变得富于技巧性,同时又保持了极强的可听性,作品通过炫技的颤音与动听的旋律征服了听众,让我们更多的认识到塔蒂尼在音乐中的成就和在音乐史上的影响,同时他的作品也为浩瀚的古典音乐又增添了一些美妙的乐章。
注释:
1.【苏】列夫·阿拉本——《塔蒂尼传》
2.科雷利1675年之后在罗马圣路易吉教堂任小提琴领奏,并担任过两位红衣主教宫内的乐队指挥。科雷利的全部作品共有六套,每套12首,其中包括四套三重奏鸣曲、一套独奏奏鸣曲和一套大协奏曲。
3.巴洛克风格音乐的典型织体是一个严格的低声部和一个华丽的高声部,加上不大突出的和声。巴洛克的节奏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准确而有规律的节拍,以强弱拍子的交替为基础;另一个极端是自由而无规律的节拍。这两种节奏形态常在音乐作品中加以运用,形成对比。
4.该乐章以一个主题(即一个庄板和一个快板)为基础,主题在开头陈述之后,便继续通过扩展。模进和转调进行处理。这种转换演奏的方式是很多巴洛克器乐作品的特征。
5.“情感论”(Doctrine of Affections)认为音乐主要的美学目标是唤起听者的情感。作曲家寻求通过音乐表达和唤起更多的情感,不过,作曲家所表达的只是一般的、类型化的情感,而不是作曲家个人情感的表现。
6.克莱斯勒擅长演奏小提琴和大提琴,是演奏家、作曲家。他在内行音乐家中有着崇高威望。他是第一个采用持续不断的揉指来演奏的人。他为《魔鬼的颤音》所写的华彩至今仍然为全世界绝大多数学习该作品的小提琴演奏家所采用。 由于他杰出的才华和贡献,被誉为“小提琴的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