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微小型图书馆的发展
2015-11-26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惠阳图书馆邱碧红
文/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惠阳图书馆 邱碧红
图书馆在我国教育事业与文化科学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今社会文化的冲击下,微小型图书馆的地位缺乏应有的关注,甚至失去了其“小而全”的优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微小型图书馆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换个角度来说,小型图书馆也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机遇。
一、知识经济时代微小型图书馆生存发展的客观要求
知识经济指通过占有、配置智力资源,进而生产、分配、使用科学技术的经济。人类与社会受到知识经济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图书馆可以传播、积累知识信息,同时也为社会技术创新提供最基本的平台。图书馆始终将以用户为中心作为其目标,通过调动图书馆员的积极性,整合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尽可能的满足所有读者的需求。在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的社会背景下,图书馆遇到了网络化、全球信息资源共享以及数字化的挑战,对于人力、物力有限的图书馆来说,应当及时探索一条准确、快速的建设网络化、数字化的道路。所以,微小型图书馆应适应社会的需要,积极面对社会经济的挑战。
二、知识经济时代微小型图书馆的特点
(一)数字化。数字化技术是指将各种信息利用数字方式进行存储、传输与处理,其特点为占有较少的空间,利用网络进行用户服务,是一个虚拟的信息系统。数字化切实将用户作为服务中心,使得信息传播速度有所加快,进而使资源发掘效率有所提高。
(二)网络化。以藏书为主要目的是传统图书馆的特点,而在网络环境下的21世纪的新型图书馆,将信息服务系统与用户信息相结合,人们可以无拘无束的在图书馆信息机构中查阅馆藏目录,进而利用网络获取电子期刊原始记录,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共享所有信息资源。
(三)特色化。要想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必须要将优势人才集中于专业领域。作为人力、物力有限的小型图书馆,只有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馆藏,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网络环境,进而为用户提供数字化的信息服务,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网络环境中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
(四)协调性。小而精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特点,其优势是特色馆藏,特点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只有增加微小型图书馆分工协作,才能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利用其特色的馆藏,并与其它图书馆相结合,真正做到服务读者。
三、我国微小型图书馆的发展建设
(一)软件建设。图书馆发展的软件建设,主要包括工作人员观念意识、敬业精神、服务技能等素质。人的素质与能力是人力资源的深刻表现,同时也是软件建设的重要内容。图书馆要想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要使文献资源的使用率有所提高,共享优化资源,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图书馆员队伍,才能使图书馆服务水平有所提高。第一,要提高馆员的素质与业务能力,面对知识更新过快的时代,应由终身教育取代传统的教育模式,并为各个馆员制定一系列符合自身发展的教育体制,进而对馆员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使该教育体制切实发挥其作用。第二,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吸引、留住人才,对于人才来说,良好的工作氛围远比一些物质利益更为重要,只有工作氛围提高,才能提高馆员的自身素质与能力,所以,留住人才的关键就是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硬件建设。硬件就是指文献、空间、通讯器材等与开发相关的物质,要从网络化建设与馆藏资源建设两方面着手。在日益发展的社会中,计算机软件发展更为迅速,应当根据当前的需求与日后的升级配置网络硬件,此外,还应当录用网络人才,网络资源进行及时的开发利用,创建具有特色的虚拟馆藏。小型图书馆应当舍弃“小而全”的理念,建立特色馆藏,使其具有整序化的大量的文献,其特点为具有固定服务对象、稳定的需求。收集文献时应遵照特色化、系统性、协调性这三项原则,图书馆补充文献时,应当有明确的目的性,既要满足图书馆的专业性,又要满足读者的需求。在收集与加工文献信息资源时,要符合当前的需要,还要满足未来的需求,同时要保证学科与文献信息内容的联系。利用与开发文献信息的关键是建设文献信息网络,收集与开发文献资源,应当协调图书馆员的工作,逐步建立多馆与一馆相互合作、相互依存的模式。
当代微小图书馆的发展应在软件和硬件方面进行工作创新。要想真正做到馆藏的数字化,需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从网络获取信息,进而使新型的电子出版物快速发展壮大;第二,将馆藏中的特色文献由数字产品取代印刷产品,同时开发与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再次加工已在数字化文献上记录的资源,进而创建新的信息结构,使其方便用户查阅、传递、使用。要想在激烈的信息市场中取胜,必须要创立快速、准确的特色服务。
[1]陈新红,姜世华.兼顾管理与流通——兼与李砚楼、张永梅两位老师商榷[J].图书馆建设,2007,25(2):112-113.
[2]汪跃春.谈中,小型图书馆的跨越发展[J].现代情报,2000,6(7):50-53.
[3]戴莹珊.图书馆发展中馆员的作用和发展[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1,11(9):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