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龄留学这件事,教育家长更重要

2015-11-26王楠设计胡婷

留学 2015年18期
关键词:住家低龄新生

记者_王楠 设计_ 胡婷

专栏

低龄留学这件事,教育家长更重要

记者_王楠 设计_ 胡婷

低龄小留学生的家长并不仅仅是取款机和后勤官,他们的决策和举动会影响孩子的学业甚至未来,而这些“留守”家长本身也容易遭受心理问题困扰。在低龄留学这件事上,学生和家长都需要成长。

上个月,我基本都和来美国读中学的学生及其家长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培训,和家长们及美国家庭都有过深入接触。总结下来发现,在低龄留学这件事上,孩子已经走在了家长前头:前者直接在“一线”,后者往往将角色定位为后勤。实际上,低龄留学生家长的角色不止于此,他们拥有终极决策权,直接影响子女,因而,家长接受再教育其实很重 要。

新生30天

在美国,有一家规模较大的低龄留学教育集团叫做新绿洲,专门为赴美读走读私立中学的小留学生们提供入境美国后的学术指导、住家服务、生活管理等后端服务。

从8月初起,新绿洲就迎来每年最繁忙的时节之一——新生接待和培训,直至月底新生全部入学。跟其他鼓励学生尽快独立的机构不同,新绿洲鼓励甚至劝说家长们陪同孩子前来一起参加培训,这是在十年国际教育中摸索出来的经验,说白了,就是为了专治中国家长和小留学生到美国后的水土不服。新绿洲创始人为一位曾留学美国后在美国扎下根的华裔Sean,他有一对可爱的儿子,对于中美父母教育理念的差异算是有切身感受。Sean做新生培训的初衷,其实也是为了教育家长,孩子在美国出现问题,背后往往家长先出了问题。

留学美国,“新生30天”是非常重要的时间点。顾名思义,到达美国的第一个月,是适应和融入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中美文化差异引起的不适应及语言障碍造成的问题会集中爆发,如果在30天内能良好过渡,那么后续问题基本不大;反之,则会埋下隐患,甚至留学失败。而第一个月的第一周,系统学习融入适应美国的“兵法”,是基石中的基石。

不管研究多到位,真正到了美国,真正与孩子分离时,家长们熟稔的道理就失去了效力。“新生30”天,对于学生们是考验,对于家长更是挑战。

感受孩子的生活圈子

在前往美国的飞机上,学生们已经熟络起来,迅速组成了小圈子,争先恐后地和家长“划清界线”,以在同伴面前证明自己不再是小孩子。家长们也只好不情愿地自成一个圈子,但话题永远围绕孩子,而孩子的话题里则几乎没有父母。

新生培训将学生和家长分成两组单独培训,各有侧重。学生培训内容主要是如何融入美国、与住家相处,如何选课、学习、交友,以及升学规划、社区活动和纪律事项等,家长培训在此基础上,强调了医疗保险、如何与住家共同监护孩子,而且特别培训了学生的学业问题和美国文化。

上课不是学生的事吗?这其实是许多家长的认知误区。在美国,学生们的许多作业都需要家长签字,以证明学生如实独立完成,另外也有一些作业需要家长的参与共同完成,虽然此部分监护权由小留学生的住家父母们代劳,但国内父母也需要知晓孩子的学业进度,了解他们正在学习什么,以免与孩子沟通时产生过多隔阂,只剩下空泛的嘘寒问暖。此外也有利于家长掌握孩子的真实学习能力和兴趣,对孩子未来的升学形成合理的期待和建议,而非盲目地追求名校,生硬干涉孩子的专业选择。

更为重要的是,在系统培训后,家长会了解孩子在美国高中面临的具体挑战和学业压力,对孩子形成同理心,在其后成为孩子的啦啦队长和引导者。很多家长在看到孩子要看的阅读书籍,听了几场英文讲座后,都感叹孩子在美国学习不比在国内轻松,拿A绝非易事。而一些没有深入了解的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的表面成绩,与孩子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

学生们最喜欢的大概就是派对环节了。初到美国,许多家长对于美国的派对文化持排斥态度,但在亲身参与后发现,美国的许多派对都是全家齐上阵,健康无害。派对是美国重要的社交渠道,未成年人在一起多是唱跳交谈,结交朋友,尽情释放青春活力,不少家长最后也加入到热舞行列,倒是让孩子们大呼“老爸老妈好帅”。

一次别离,家长学会放手

虽然家长们不断互相安慰道,到了美国,就放心把孩子的监护权转交给了美国住家父母。但随着离别日期越来越近,家长群里的气压越来越低,妈妈们常常看着子女眼圈就开始发红,甚至后悔把孩子这么小就送出来 了。

与之相反,孩子们则对留学生活充满了期待,对于父母的絮叨关切表示不耐烦。这让家长更加担心将就此失去与子女间的亲密感情,担心子女不再需要、依恋父母。妈妈们的感受则更为强烈。在听到孩子嫌弃地说“妈,你别跟着我,你快点回国吧”后,一位母亲恨恨地说,“你迟早遭报应,将来你也有当爹妈孩子不要你的一天”,说完便开始擦泪。

在“新生30天”中,学生们每天在忙碌中度过,生活充实,而国内“留守”的父母则像突然失去了生活重心,被抽离了快乐的来源,因而空虚抑郁或过度担心孩子。有些父母在子女之初每日泪眼相对,或者每日都要同子女电话、视频,干扰孩子正常融入美国的节奏,也容易让美国寄宿家庭误解为中国父母只不过把他们当成了旅店,伤了住家的 心。

家长与孩子一同与寄宿家庭见面交谈,一同报道,能让家长们与住家父母更好地沟通,让家长理解美国家庭的生活习惯和教育理念,形成良好的信任和互动关系,同时也让家长们真实感受美国高中的氛围和孩子的生活、学习节奏。家长们吃了定心丸,也会更尊重子女在独立性上做出的努力,适当放手。

起初,一位母亲对于住家的卧房面积耿耿于怀,挑剔住家父母不是高学历高收入人群。在国内,她的儿子拥有宽敞的独立套间,上最好的国际学校。但当她到达学校所在地时,发现住家开了两辆大车,全家在机场等候多时,儿子与住家的孩子们一见如故,宽心了不少。随后几天,她感动于住家对孩子细致的关怀和教育,“爱心比卧室面积重要多 了。”

Sean说,赴美读中学的学生家庭条件通常较好,家长们对于硬件要求高,但在美国,中产家庭会更重视陪伴和对孩子的价值观引导,限制孩子非必要的消费,让国内家长误以为住家对孩子吝啬。孩子与住家发生不快,也往往是父母越位插手处理不当造成矛盾激化。“孩子出了问题,往往是父母先出了问题,孩子的行为是父母教育的反映。”这种教育理念的差异,在亲历碰撞后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适应。

家长微信群在开学后的一两周最热闹,家长们分享孩子在美国生活的点滴,彼此宽慰。一个月后,微信群逐渐安静下来。一位父亲说,我们只能送到这里,剩下的路需要孩子自己走,我们也要学会放手,“家长和孩子,都要学会成长。”

孩子出了问题,往往是父母先出了问题,孩子的行为是父母教育的反映。

猜你喜欢

住家低龄新生
重获新生 庇佑
人民日报: 低龄不再是恶行的“免罪金牌”
低龄老年人再就业权益保障问题与对策研究
寻得山阳好住家
枯蓬新生
一路忐忑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住寄宿家庭,遇事不妨有话直说(相关链接)
新生娃萌萌哒
留学生如何与寄宿家庭友好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