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民俗舞蹈的社会功能
2015-11-25钟佳岐马正国
钟佳岐 马正国
摘要:都市民俗舞蹈是在都市民俗活动或民俗仪式中产生的舞蹈,随着都市经济的发展,精神文化建设的推进,逐渐呈现出的一种新形式民众娱乐活动。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更热衷于精神文化层面的享受,因此都市民俗舞蹈作为市民休闲娱乐、强身健体、文化交流的消遣方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兰州市为例,对都市民俗舞蹈的社会功能给予详实的分析,从而为更好地推进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都市 民俗舞蹈 表演特色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①。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祖国各民族文化当中,都市民俗能够体现民众的社会文化和精神向往,反映民众的精神生活层面。“民俗艺术承载着民族记忆、社会风俗、精神观念和艺术传统,作为全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需要我们时时守望”②。它是人类社会群体的需要,也是祖国发展融合中进步的表现。
关于民俗舞蹈的定义,民俗舞蹈的所指应为民俗活动中或民俗仪式中的舞蹈,另外,也指民俗化了的舞蹈。著名民俗学家纪兰慰先生认为“民俗舞蹈是民俗事项中最生动、最形象的组成部分,尤其与岁时民俗、人生仪礼民俗和信仰民俗联系的最为密切”③。民俗舞蹈是一种具有广泛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群众性舞蹈。民俗舞蹈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和传承手段。
都市是国家的主要城市。都市和城市是有区别的,都市是由城市发展而来的,但都市与城市相比,在空间范围上更广、人口密度上更强、现代化程度上更加快、社会功能上更加全面,都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
结合都市概念和民俗舞蹈的概念,我们可以这样给都市民俗舞蹈下定义:都市民俗舞蹈是在都市民俗活动或民俗事项中产生的舞蹈。都市居民群体的多元化决定了民俗舞蹈也呈现多元化状态,都市民俗舞蹈的来源除了外来民俗舞蹈的进入之外,还包括都市化过程中本身形成的舞蹈。
一、认识功能
民俗舞蹈的表演过程就是对民族群体再认识的过程,这是一种自觉的意识,人们通过都市民俗舞蹈,能够很自然地联系思考到舞蹈的来源、舞蹈的内涵、舞蹈的类型和舞蹈的文化播布等方面,又从舞蹈去联想与舞蹈相关的事物,舞蹈创造群体的文化,从而可以带动起一系列的认识过程。通过认识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增进了民众之间的感情。
如:锅庄舞的起源是藏族人民劳动之后,在帐篷旁边推起柴火,架上锅做饭,而人们围在锅的周围聊天唱歌,当锅里的饭熟了的时候,人们用手从锅里捞食物,为了让每个人都从锅里捞到各种吃食,围在锅周围的人转圈。后来这种动作让勤劳的藏族人民加工为舞蹈,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顺时针起舞或载歌载舞,象征着藏族人民团结奋斗,生生不息的高贵品格。锅庄舞迅速在都市中受到认可,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的娱乐活动。回族舞蹈《花儿与少年》表露了男女之间的相爱之情,为爱而舞的情景。地方民俗舞蹈《兰州太平鼓》气势磅礴,体现了人们为了大地的丰收,欢天喜地的庆贺场面。非语言文字的传播与认知,使都市民众对各民族文化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潜移默化之中,加深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人与人的友谊,起着相互了解、相互认识的作用。
都市民俗舞蹈内容丰富、种类较多,舞蹈动作较为随意。笔者发觉人们对都市民俗舞蹈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民俗自然传承的基础上,还应该在舞蹈的加工和美化上作进一步的认识。都市民俗舞蹈同样离不开“俗”,“俗”的自然,“俗”的洒脱。正因为有所“俗”,才能够被大众接受,也正因为“俗”才体现出了民俗舞蹈的原生性。都市民俗舞蹈的“俗”与都市市民精细化的工作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引起了都市市民对民俗文化的追求和学习,民俗舞蹈是都市市民对另一种生活的向往。
二、审美功能
“审美价值之所以成为舞蹈的核心价值,是由舞蹈的艺术本质属性决定的”④。随着人们生活中物质与精神领域的空前活跃发展,审美价值独立出来成为舞蹈的主要价值,人们对舞蹈审美价值的要求随着生活的细化也在不断的提高。舞蹈是一门艺术,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的艺术,是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民俗舞蹈的美观在于优美的舞姿和动人的故事情节相结合产生了共鸣。美是一切能使人感到愉悦的事物,我们身边每个角落都离不开美。人的审美追求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创建美好的家园,在于使这个世界因为有我而变得更加美好,这是和谐审美观的基本观点。人之所以审美,除了愉悦自己的目的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完善自己。
新潮的事物往往容易在时间的蔓延中令人产生厌倦感,而兰州市民俗舞蹈不但没有走下坡路,反而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民俗舞蹈表演中,通过身体点与线的移动形成各种动与静的姿态,美妙的意境组合,通过舞者的面、头、颈、胸、腰、胯、膝、臂、手、腿、足及各部分的表情动作的配合,体现出美的形态、美的姿态、美的造型及美的主题,给人以美的享受,舞蹈创造了异常美妙的审美趣味;民俗舞蹈是在舞姿和舞曲节奏的配合中产生共鸣的,它是动作和舞曲相互协调下的美。舞中能表现出男性的阳刚之美,也能体现出女性的娇柔之美,在一般的审美标准上,我们把能体现出男性刚毅、强壮、雄健豪放、壮丽、剧烈运动的美视为阳刚之美,把女性柔和、优雅、纤巧、缠绵秀丽、平稳活动的美视为阴柔之美。而都市民俗舞蹈既有可以体现阳刚之美的舞蹈类型,也有可以提现阴柔之美的舞蹈类型。如:兰州市金轮广场的健身舞蹈是由两位男士领舞,在动感十足的音乐背景下,参与者的舞蹈动作显得干净、大方,一转身一抬脚的空间感把握的很有特色。而滨河南路的戏曲舞蹈就显得较为内秀,在戏曲伴奏的中,参与者融入对歌词中故事情节的理解,用情绪带动舞蹈,这样的阴柔之美举手投足都很饱满、不做作,使参与者和欣赏者达成了共同审美的目的。
三、自娱自乐的功能
民俗舞蹈产生的出发点是为了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余解除疲劳和乏味,使人们心神愉悦。在我国的《诗经·序》中曾有这样的描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其中“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中的“不知”则联系到了舞蹈最本质的心理机制。“当诗情高度饱和,以至达到极致,人的情绪就会产生质的飞跃,进入‘不由自主‘情不自禁的境界,舞蹈一旦动起来,就是处于这种情境中”⑤。都市民俗舞蹈无论是对舞蹈本人还是观众都具有娱乐功能。“在舞蹈中,最强烈而又最直接地经验到舞蹈快感的自然是舞蹈者自己。但是充溢于舞蹈者之间的快感,也同样地可以拓展到观众,而且观众更进一步享有舞蹈者所不能享受的快乐,他感觉到舞蹈,却看不见舞蹈;观众没有感觉到舞蹈,倒看见舞蹈。在另一方面,舞蹈者因知道他已引起群众对他的善意和赞赏也可以得到一种补偿。因为这个原故双方都激起了热烈的兴奋”⑥。由于都市中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在现代化的办公环境下,整天通过电脑、电话等电子媒介与外界交流,把自己放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工作过度的压抑和操劳,使人们更加渴望对精神文化的追求,都市民俗舞蹈主要以娱乐为主,是缓解工作生活压力的解压方法,人们在参与舞蹈的活动过程中比较放松随意。
都市民俗舞蹈作为一种舞蹈表演艺术,本身就具有娱乐的功能,“乐者,乐也。人情之必不免也。”人们通常会以舞蹈来表现愉悦的情绪,同时也起到了愉悦周围的作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喜庆佳节、驱邪打鬼、生产劳动或婚嫁宴聚,都会把舞蹈作为增进团结、表达感情、鼓舞精神、倾诉心愿的一种手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引导下,人们对美好的生活追求和向往,已逐渐晋升到精神层面,有效的体现了都市民俗舞蹈的娱乐功能。
四、强身健体的功能
都市民俗舞蹈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运动健身功能是民俗舞蹈比较原始的功能。大多数舞蹈都具有健身功能,无论是集体舞,还是双人舞;无论是舞台上所呈现的舞蹈,还是广场舞蹈,都能有益参与者与欣赏者的身心健康。
都市民俗舞蹈具有增强体质的功能。根据生理学“用则进,废则退”的规律来说,每个人都应当保证适当的健身规划,长久地坚持可以使各脏腑器官得到增强,由于机体充满活力,就可以使人延缓衰老、健康长寿。都市民俗舞蹈活动能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是一种在舞蹈音乐伴奏下对人体全身同时作用的运动。舞蹈者按照音乐的不同节奏,令身体各环节移动的方向、快慢、力度不同,扭动的程度也不同,对身体产生不同的健身效应,身体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产生良好的作用,特别是对常年生活在都市的老年人,通过每天健身运动可以降低血压,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能动性。
都市民俗舞蹈能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在医学中,健身不光是生理的健身,心理健康也极为重要。由于都市快节奏生活的压力,从小孩到老年人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烦恼和情绪压抑。持续的工作压力会造成身心虚弱和疲乏。民俗舞蹈的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心理疗法。参与民俗舞蹈的集体活动,不但放松了心情,而且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体会都市民俗文化,也提高了人们高尚的艺术趣味,陶冶情操。舞蹈中优美的音乐,欢快的笑声,把舞蹈者带入了另一个世界,令人心旷神怡、轻松愉快。
都市民俗舞蹈种类繁多,市民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和喜好选择不同的舞蹈类型,如:年轻人喜欢动作幅度大、节奏感强的热歌劲舞、秧歌、摆手舞等,而中老年人则喜欢交谊舞、锅庄舞、剑舞等,这些舞蹈在愉悦身心的同时,矫正身体在平日养成的不良习惯和病畸形态,成为再塑人体健康之美的手段,内外兼修会使人更加美丽。
五、社会交际的功能
交际是通过语言、行为,在两人或两人以上的活动中进行交流意见、情感、信息的过程,是人们追求快乐、缓解压力的一条沟通渠道。都市民俗舞蹈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会呈现不同特色的舞蹈类型,但无论在哪个地区的都市民俗舞蹈,从肢体语言来看,交际的形式都是大同小异的。
相比语言和文字,都市民俗舞蹈的交流要更为内敛,通过身体动作的传达不能够准确到位的表达思想,可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局限性才更为珍贵。如:在各个广场上常见的交谊舞,也称“交际舞”,是民众在国际标准舞的基础上对舞蹈降低了要求,参与者对高雅、挺拔的姿态十分喜爱,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参与交谊舞的市民长期坚持锻炼。这种舞蹈相比较其他类型的都市民俗舞蹈,难度性要更高、场地的要求更为严格。悠扬的音乐响起,男女搭配,衬托下显得双人舞令人赏心悦目。在舞动中的两人面对面,这样可以更方便语言的交流,促进舞伴之间的友谊由此可以看出,对于都市民俗舞蹈的交流而言,没有年龄或身份的界定。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4年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KQNYB14024。
注释:
①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页。
②陶思炎,聂楠:《论民俗艺术的产业化》,《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③纪兰慰:《舞蹈民俗学的学术定位》,《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8年第2 期。
④仝妍:《“难能为美”与“文化同感”——论当代舞蹈的专业审美与文化审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⑤周瑾:《论藏区跳锅庄的社会功能》,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⑥[德]格罗塞:《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68页。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昆明:云南出版社,2002.
[3]刘建.拼贴的“舞蹈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4]资华筠.舞蹈生态学导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5]陈宁.全民健身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