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电力经济运行条件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5-11-25王山英
王山英
摘 要:随着我国的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电力经济运行是否顺利已经成了影响我国经济水平的直接原因。随着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水平的不断进步,电力经济运行问题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且电力工业也能够保證国民的用电需求,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和支持,但是电力经济运行这一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下面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提出问题,并探索其解决对策,希望可以为我国电力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现代;电力经济;运行条件;存在问题;对策
前言:电力产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是服务于全社会全人类的支柱产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电器已经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因此可想而知,当今时代的人们,是无法在没有电的环境下生存的。电力经济的运行充分反映着国民经济状况,因此需要对于我国电力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展开研究,希望可以对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一、现代电力经济运行的特点
(1)电力问题一直是关系到国家工业、农业等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也充分体现出电力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先行性,电力经济运行的价格是具有一定特性的,因此电力经济价格一旦浮动,就会影响民众的电力需求。并且还会展开一系列的变化,这一点就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1]。(2)当电力经济下调时,国民使用电量就会急剧增加,而价格上升时国民用电量就会减少,这样一来,电力价格的波动就会对电力的生产造成直接影响,从而对国民经济造成间接的影响。(3)电力经济在一方面反映着国民用电量的需求,在另一方面也反映着我国电力产业的供电能力,电力需求的增长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民经济,一旦电力需求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就会出现电力供求不平衡,导致经济、能源、产业结构等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二、现代电力经济运行的现状
(1)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国民对电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我国开始实施对于电力投资的积极政策,加大力度发展电力产业,把各种能量应用在电力发展的工作上,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并且缓解了我国电力紧缺的状况[2]。(2)目前为止我国的电力需求在世界上排名第二,也正是因为电力需求的增长速度过快,导致了经济的发展与资源的紧缺产生一定矛盾,因此供电问题从细节上来看,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的,这一产业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3)我国初步成立了国家电网,为了优化我国的用电资源,使用一种新型模式,做到跨省、跨区域互送交流电和大频率电,随着电网使用的日益频繁,我国电网的全国联网已经初步实现,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一步步解决。
三、现代电力经济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1)目前来看,我国的电力经济发展情况随着社会的进步,已经出现了非常紧张的状况,各种电子产品的出现,导致耗电量大成为现在国民用电的标识,那么这种供需矛盾问题能否解决,应该怎样解决也成了现在国民电力经济中的一大问题,这就需要在电力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采取一定的对策,保证我国电力供求平衡。(2)在我国华中地区甚至出现了拉电闸限制用电的情况,由于用电量超负荷,因此每到用电高峰期的时候,地区都会采取拉掉一部分电闸的情况,以便于限制用电,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电力没有合理使用,最终导致供需不平衡,出现电力生产量没有减少,但是使用的效率却非常低的情况。
四、现代电力经济运行中解决问题的对策
(1)我国的各个地区应该高度重视起国民用电情况,禁止出现乱用电、费电的情况,并且建立起一套合理的运行机制,使地区之间加强用电的管理制度,积极地保证地区之间拥有良好的资源优化配置,把用电高峰和用电较少的地区合理调剂,避免在用电高峰时期,出现各种危险的情况。(2)还要妥善解决跨区域调电的问题,保证不会对国家经济收入产生影响,保证在电量使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减少税收,保证其电力经济不会下降,中央有关部门加强对电力经济的调剂,并且支持该经济的运行。(3)政府也要相应对电力经济进行干预,一定要保证电价的稳定,因此由于我国现阶段处于国家电力的改革阶段,国民用电价格也需要随着改革,并且要及时调整国民用电价格,保证其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因为价格原因导致电力的使用率下降。其次在保证国民使用的同时,不能使电力价格过低,这样会导致国家电力产业收支不平衡,最终国家经济亏空。
总结:综上所述,电力的运行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增长问题,还会反映出其具体的发展情况,自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电力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基本上可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我国的电力经济运行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并且还有很多被忽视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探索中求发展,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这样才能保证电力经济顺利的发展下去,保证我国电力产业可以稳步走向高峰,并且与此同时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带动全国人们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经济研究参考》杂志2013年全年目录(1~72期)[J].经济研究参考,2013,72:63-83.
[2] 马建,孙守增,赵文义,王磊,马勇,刘辉,张伟伟,陈红燕,陈磊,魏雅雯,叶飞.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J].中国公路学报,2015,05: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