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龙点“睛”
2015-11-25周杰配
周杰配
摘要:眼睛的运用可以对声乐表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表演时,主要表现在塑造人物形象、证实环境氛围、与观众交流三方面。
关键词:眼神 塑造 证实 交流
画龙点睛的故事是妇孺皆知的故事,张僧瑶的点睛点活了两条龙,声乐表演者要更好的演绎作品,让观众更好地感受作品的美,也就是要让作品“活了”,这就需要点“睛”。很多歌唱家在表演时,都非常注意运用眼神来表现作品,本文就从三方面来谈谈眼神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
一、塑造人物形象
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轲观察道:“存乎人者,莫良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整,则眸子目毛焉。”①这句话是说,人的善恶可以通过眼睛来辨别,不同人物就需要运用到不同的眼神。如英雄性的人物的眼神,就常常是刚毅、平视、眺望远方等,而并不能很灵活的游动,眼睛处于游动状态的往往是表现人物的聪明灵巧,或是奸诈狡猾。
如在演唱《魔王》时,要准确表现四个不同的角色,魔王、父亲、儿子、叙述者,都必须运用不同的眼神。喜:两眼自然睁开,眉梢与嘴角稍微上翘;怒:气向上贯,双目圆睁,鼻翼略张,皱眉、眉梢上翘,双眼盯视;哀:双目定住毫无神彩,眼皮放松;叹:目光下沉,眼皮搭拉,双颊肌肉松弛。再如杨白劳在演唱《十里风雪》几个不同段落时不同情感的变化,面对风雪-喜悦的女儿-熟睡的女儿-压迫者,眼神就可以是刚毅-欣喜-愧疚-愤怒的变化,最后眼神的处理就可以有两种:一种是怒视,可表现他受压迫的愤怒;另一种是哀叹,可表现他把一切不幸,归于悲惨命运。可见“眼神”是塑造人物形象的“画龙点睛”。
二、证实环境氛围
如何把创作者的歌词和曲作家所创作的谱面(字面)变成立体的、能听得着、看得见的音乐形象呢?舞台的一切生活都是虚拟的,作为表演者在表现声乐作品时,就需要去证实这个“虚拟”的舞台生活。而证实舞台生活的环境氛围,可以通过声音和肢体语言来实现,当然也可运用眼神来辅助证实。“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任何一个现象都是一个完形(一个格式塔),任何完形都有一个内部张力结构,也叫‘力的样式。当两个现象的内部张力结构或者力的样式相同时,它们之间就存在着一种关系,这关系就叫‘同构对应,也叫‘同形同构‘异质同构。”②所以观众很容易通过表演者的眼神引导,感受到作品的环境氛围。
如:《菩提树》中主人公故地重游,思想情绪在现实与梦幻中游离,环境应被证实为“长在门前古井边的菩提树”旁。如现实中,眼神可以表现得比较呆滞退缩,在表现梦幻中时,可以多用远眺的眼神等等。为证实环境,运用眼神是“画龙点睛”。
三、与观众交流
能否很好地运用眼神与观众交流决定了你的演出效果的好坏,套用经济学的话语就是看你能否合理的运用到“注意力经济”——“争夺眼球的战争”③。“一位女士对警察说:‘他伤害了我!警察:‘可我看他都没看你一眼啊!‘正因为他不看我,所以才伤害了我”这是一个笑话,可这正反映了人与人交流时,眼神是多么的重要。
与观众交流主要有两种情况:间接交流和直接交流。
(一)间接交流主要是表演过程中,营造作品的意象,与意象中的人或物进行交流。而把观众当作“第四堵墙”来处理,透过“第四堵墙”形成了与观众间接交流的作用。“即便与观众无眉宇间的‘放电‘收电也必然是‘目中无人而心中有人”④
(二)直接交流就是在常见的舞台调度的处理中直接与观众交流,让观众直接感受到他是在唱给我听,就好像对着我讲故事一样。这种交流可以通过眼神视线的变化来实现,眼神分别顾及局部的观众,或是对整体的观众,这样可以鼓动剧场的气氛的作用,观众很容易就受到表演者那热情有力的刺激、感染,而观众的激活,那积极氛围又反馈到表演者的眼中。表演者也同样为之鼓舞。
视线交流是沟通的前奏,因为观众可以通过观察你的视线了解到你是否看着他,你看他的视线是如何活动的?是盯着看呢?还是一扫而过?是以哪一种眼神看他的?演唱者在运用眼神与观众交流,会让观众倍感亲切,很容易受到你的感染、策动。“周信芳先生无论演什么戏,他的一双眼睛总是不断是投向四座,对这台下千百观众。台下的观众的视线也总是对着他。这都是值得借鉴学习的。”所以通过眼神与观众交流很容易就创造出一定的演出气氛,对演出起到一定的“点睛”之效。
“表情是歌唱家的灵魂,因此,只有当声音加表情同样完美时,歌唱才可能被称为‘艺术”⑤这是捷克歌唱家亨利·费尔迪南·曼斯坦的名言。中国戏曲表演有一句谚语“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这句话突出了眼对于表情的重要性。“眼神,眼神,眼大无神,庙里泥人”这句谚语运用到声乐表演中,就是看演唱者在能不能更深刻合理地表现作品,不单单看他是否能运用声音来表现,还应看他是否能运用眼神来“画龙点睛”。
注释:
①罗云:《探寻眼神的奥秘》,《四川戏曲》,2002年第01期,第22页。
②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二版,第92页。
③崔桓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一文中指出:在新经济时代,人们不为食物竞争,也不为信息竞争,因为它们都太丰裕了,注意力才是真正稀缺的资源,因此获得注意力的多少就成了企业和个人成败的社会价值取向。张宏亮在《“争夺眼球”的战争——透视“注意力经济” 》一文中更是生动地把注意力经济比喻成争夺眼球的战争。
④张锦华:《声乐表演教程》,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166页。
⑤张舒红:《论如何培养学生声乐艺术表现力》,《中国教育高教版》,2006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张锦华.声乐表演教程[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8.
[2]易中天.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4]国非.神姿 动作 形象——朗诵叙论之十[J].固原师专学报,1998,(04).
[5]张舒红.论如何培养学生声乐艺术表现力[J].中国教育高教版,2006,(04).
[6]罗云.探寻眼神的奥秘[J].四川戏曲,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