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6+1+1”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5-11-25杨俊杰马健马俊义
杨俊杰,马健,马俊义
(信阳农林学院,河南 信阳464000)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6+1+1”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杨俊杰,马健,马俊义
(信阳农林学院,河南 信阳464000)
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育人能力不足的问题,探索“6+1+1”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即通过师德引领、以老带新、职岗培训、企业实践、项目激励、二员推进6种途径的实施,并对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服务能力进行综合考核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实施选拔奖励,从而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育人能力。
应用型本科;青年教师;能力培养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目前,河南省已经批准了首批试点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的培养阵地,肩负着重要历史责任,而高素质师资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然而目前青年教师育人能力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构建具有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尽快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对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现状分析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各行各业中应用科学理论从事高技术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其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了解新技术的发展状况,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具有很强的职业能力。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教师是关键。而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绝大部分是“出校门进校门”,他们的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还没有完全到位,教学方法和技巧还没有完全熟练掌握,教学水平需要尽快提高,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经验不足,一线企业经历缺乏,实践动手能力较差。这造成很多青年教师“水土不服”,不能很快胜任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尽快提升青年教师育人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改革内容与目标
2.1 改革内容
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育人能力不足的问题,探索“6+1+1”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即通过师德引领、以老带新、职岗培训、企业实践、项目激励、二员推进6种途径,并对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服务能力进行综合考核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实施选拔奖励,从而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育人能力。
2.2 改革目标
通过“6+1+1”培养模式,培养青年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增加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经验,从而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实现青年教师育人能力的全面提升。
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3.1 青年教师敬业精神与责任意识的增强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以传授科学知识为目标,忽略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与培养。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垂直的单向管理,师生之间平等地位和互动关系缺失,教师育人意识淡薄。许多青年教师认为教育学生是辅导员的事,与自己无关,从而造成了育人的断层现象,没有形成教育的合力。
2.3.2 青年教师育人能力的提高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实施者,是教育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许多学历相同、教龄相近、责任心和工作态度相似的教师,其教育教学效果却差异明显,原因就在于教师育人能力的差异。许多青年教师对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偶发事件缺乏有效的解决方法与策略,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行为进行评价、指导。许多青年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缺乏创新意识,无法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提示我们,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与水平,必须注重教师育人能力的培养,从而推进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2.3.3 青年教师“研究型”观念向“应用型”观念的转变大多数青年教师由于出身于研究型培养体系,有着惯性的思维定势。而高校目前的评价体系往往倾向于学术科研的考核,再加上职称晋升的强大动力需求,青年教师热衷于学术科研。高校对“应用型”能力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实践能力的高低在待遇上无任何差别,所以青年教师缺乏转变思维的推动力。要想提高青年教师“应用型”育人能力,首要问题就是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研究型”观念。
3 “6+1+1”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的实施
3.1 实施方案
3.1.1 培养青年教师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通过外出培训、举办相关讲座、组织学习政治理论来增强青年教师的责任意识,培养其奉献精神。
3.1.2 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做好传帮带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制度,通过传帮带让青年教师少走弯路,早出人才、快出人才,使他们逐步成为专业学术带头人和团队带头人。
3.1.3 加强职岗培训,提高青年教师育人技能学校根据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并结合青年教师的教育背景、对教学知识及技能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派遣青年教师进修培训,从而弥补青年教师育人能力的不足,全方位提高其育人技能。
3.1.4 组织企业实践,提升青年教师“应用型”能力大多数青年教师对生产一线了解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通过让青年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沟通,了解岗位需求,解决工学结合的问题,既符合“双师型”教师培养要求,又可以为青年教师积累生产实践经验,从而提升其“应用型”能力。
3.1.5 逐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通过学校“学术技术梯队”项目建设,让青年教师由学术技术新秀逐步成长为学术技术骨干,继而成为学术技术带头人;通过“教学团队建设”项目,使青年教师逐步了解并掌握教学规律,从“怎样教好课”向“为什么这样教”的更深层次目标迈进;通过青年基金项目,使青年教师真正成为科研的主力军。
3.1.6 强化“辅导员”、“实验员”制度,推进青年教师管理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通过辅导员工作,促进青年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需求,融入学生、感知学生,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及因材施教的问题,从而在以后的教学和学生管理中更有针对性。除此之外,还要进行日常学生管理工作,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面对“教学做”一体化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不仅是实验实训的准备者,更是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的情景设计者、项目制订者、任务驱动者。青年教师通过承担实验员工作,加深了对现有仪器设备的认识,了解了学校实验实训现状、专业培养要求、学生实际水平,为今后合理安排实验实训工作打下了基础。
3.1.7 严格考核评价,确保培养效果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育人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制订严格的考核评价制度,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等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对本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确保培养效果。
3.1.8 实施选拔奖励,激发创业热情将青年教师的综合评价纳入选拔奖励考核内容中来,在项目评选、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人才选拔等方面予以倾斜,激发创业的热情。
3.2 实施方法
制订“6+1+1”青年教师育人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细则(见图1),建立健全验收考评制度,从而确保培养模式的顺利进行,保证培养效果。
图1 “6+1+1”青年教师育人能力培养体系示意图
3.2.1 加强师德建设以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加强师德建设,将师德教育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和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3.2.2 完善、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度(1)建立导师选拔机制,构建导师管理制度,明确导师的准入资格和职责。导师由思想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教学效果良好、熟悉各个教学环节、具有较高学历和职称的教师担任,他们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工作多年,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教科研能力。
青年教师的导师由系部提名,由学校人事及教务主管领导讨论通过,经导师本人同意后,由校长审查批准,以学校文件形式公布青年教师导师的人选,并报人事处及教务处备案,导师对每位青年教师的指导期限一般为3年。
(2)明确导师的工作职责。导师应根据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承担的教学任务,制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可对其教学方法、讲课技巧等各个环节进行指导,与青年教师讨论所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讲授方法和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指导期间,至少为青年教师上一门示范课,深入所指导青年教师的课堂听课,并予以具体辅导。指导青年教师完成一轮包括各个教学环节的训练,如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实验课、课程设计、课程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等。指导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带领青年教师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
3.2.3 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培训体系学校建立健全青年教师专项培训体系,包括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学习、专业课程培训学习、外出进修学习等培训体系。青年教师根据个人教育背景、对教学知识及技能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专项科研申请,经学校批准,安排专项资金后开展。
3.2.4 制订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管理办法制订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管理办法,落实实施细则、待遇及考核办法,委派青年教师担任学生顶岗实训指导教师,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实践,逐步使青年教师成长为企业生产岗位的“技术员”。
3.2.5 加大青年教师教研、科研项目扶持力度,完善项目申报、成果验收和奖励机制学校在现有的青年教师教研、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使资金能够保证教研、科研项目的圆满完成。项目申报引入竞争机制,让有重大研究意义、有挖掘潜力、具有可操作性的项目脱颖而出,而不是使青年项目变成专门“照顾”年轻人的福利。从严制订项目验收标准,保证项目质量,引入奖励制度,激发青年教师参与项目的热情。
3.2.6 完善、落实青年教师担任辅导员、实验员的培养制度(1)制订青年教师辅导员、实验员工作岗位锻炼制度。学校出台相关制度,要求青年教师必须承担一届辅导员或实验员工作,以便促使青年教师更快转换角色,尽快从思想、组织管理能力、育人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等方面全面提高。(2)加强辅导员、实验员岗前培训。制订辅导员和实验员培训计划,根据辅导员、实验员岗位的能力要求,有步骤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岗前和在岗培训。(3)明确实验员、辅导员的待遇。出台辅导员、实验员岗位津贴的发放办法,将辅导员、实验员工作与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结合起来,优化辅导员激励机制,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4)完善辅导员、实验员工作考核机制。制订辅导员、实验员的管理和考核办法,明确辅导员、实验员的“责、权、利”,并与岗位津贴挂钩。
3.2.7 建立完善的检查验收和考评制度对青年教师育人能力培养途径的各个环节制订相应的验收制度及反馈制度,根据实施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并加以完善。引入第三方评价体系,通过企业、学校、学生、同行等多方面参与的共同评价,从教学、科研、管理、实践等方面综合评价青年教师的育人能力。
3.2.8 制订公平公正的选拔奖励制度学校制订公平公正的选拔制度和奖励制度。在人事变动、干部选拔、评优评先中,按照青年教师综合评价情况来认定。对于纳入培养体系的青年教师,验收评定优秀的,给予一定奖励。这样既可以增强培养体系的吸引力,又可以给项目实施中的青年教师压力和动力,同时又可以为学校选拔优秀合格的人才。
4 实施效果
本培养模式在我校实施以来,得到了广大青年教师的积极响应,分别针对自身情况找好切入点,并认真贯彻和实施。经过几年的实施,成效显著。
4.1 完善了青年教师育人能力的培养途径
通过师德引导、以老带新、职岗培训、企业实践、项目激励、二员推进6种途径,并对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服务能力进行综合考核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实施选拔奖励,提高了青年教师的育人能力。
4.2 促进了青年教师全方位成长
通过导师的指导,青年辅导教师培养、青年实验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等活动,缩短了青年教师上岗后的磨合期,使其尽早进入角色。青年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特点和培养模式结合起来,找准定位和今后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
4.3 提高了青年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
“6+1+1”培养模式的实施,可以提高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促进教学相长;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学、研”结合;可以增加青年教师的实践经验,促进工学结合。
实践表明,“6+1+1”青年教师培养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一个有效途径,具有推广价值。
G640
A
1671-1246(2015)18-0011-03
河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4SJGLX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