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文化产业集群演化机制研究
2015-11-25方永恒易晶怡
□方永恒 易晶怡
一、引言
自组织产生于普利戈津(I.Prigogine)的“耗散结构”理论之时,建立发展于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y)的一般系统论理论之中。[1]它的核心思想是一种自发性,这种自发性表现为系统自动地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简到繁。自组织理论以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和协同学(synergetics)为核心,以突变论(catastrophe theory)和超循环理论(super circle)为两翼,存在于复杂系统演化论中。[2]文化产业集群作为一个由多要素、多主体、多种联系形成的集合体,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整个系统具有开放性、非线性、非平衡性等复杂系统的典型特征,这些特征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了其特有的自组织性。
目前,有关其它行业(如IT 行业、服装、制造业和电子等)的产业集群演化研究已成为热点,但国内外针对文化产业集群演化机制的研究几乎空白,尚未发现文献介绍。本文基于自组织理论的相关原理,对文化产业集群演化机制进行初步分析,将突破现有的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地理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开拓一个文化产业集群研究的新领域——文化产业集群演化机制,这对于丰富文化产业集群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二、文化产业集群的自组织形成过程
文化产业集群的自组织形成过程是指文化产业集群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的自衍生、自成长和自成熟,并从无序状态发展到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状态的行为过程。文化产业集群的自组织形成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文化产业集群的自衍生阶段,集群核心层主要在区域独特的文化积淀和氛围下对人文环境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在个体效率的迫求(利益驱动)下关键企业提供消费者所需要的文化产品并积极开拓新业务,努力形成价值增值链,在此阶段虽然实现了从非组织到自组织的过渡但单个企业的竞争力较弱,企业横向之间合作性不强;第二阶段是文化产业集群的自成长阶段,由于受到市场需求和利益驱动的影响新企业开始逐渐加入,相关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获取更大利益和发展空间,企业的功能逐渐分化,集群单元开始产生,出现了为促进产品的创造、生产的相关支持产业以及引导、支持集群发展的政府、金融部门、运输、通讯等相关辅助机构,此时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强,协同作用产生,文化产业集群走向自成长期;第三阶段是文化产业集群的自成熟阶段,企业为了获得规模效应,核心企业努力形成以自己为主导的战略联盟,最终使以文化企业为主导的产业价值链完善,文化产业集群得以形成并不断发展。
三、文化产业集群的自组织特性
对于自组织的特性,普利戈津(I.Prigogine)学派强调的是开放系统的远离平衡态的动力学行为以及组成元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Nicolisand Prigogine,1989);[3]美国的控制论专家冯·福斯特(H.V.Foerster)则强调噪声、涨落以及分叉的作用(H.V.Foerster,1960);[4]赫尔曼·哈肯(H.Haken)特别提出了一种竞争性的协同机制(H.Haken,1986);[5]圣菲研究所的霍兰(J.Holland)、考夫曼(Kauffman)等人则特别强调简单的局域相互作用的受约束生成,从而显现出它的突现特征,并强调适应性的作用(J.Holland 1998,Kauffman,1993);[6~7]海里津(F.Heylighen)则在自组织与中央集中控制组织的比较中强调分布式控制在自组织中的作用以及由此导致的系统的鲁棒性特征(F.Heylighen,2001)。[8]而文化产业集群作为一个复杂经济系统,它的自组织特性则可从以上观点中归纳如下:
(一)开放性。开放性是文化产业集群的生命,也是文化产业集群系统产生和进化的首要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文化产业集群和传统的产业集群不同对原材料和劳动力的依赖性并不强,但对地方人文环境有着较强的根植性,它的产生必须以深厚的文化积淀作为依托,它的发展需要与各区域的价值、传统、风俗等结合,不断从外部获得创意产业集群所需的负熵流,这就决定了它必须要有一种主动开放性环境理念,不能将自身封闭起来;第二方面,文化产业集群产生于消费社会的背景,强调创意的经济价值,它的产生、发展都必须受到市场需求影响,而开放性是市场的基本特征之一,这就决定了文化产业集群必须与外界进行交流;第三方面,文化产业集群包括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产业层,这三个层次只有在本质上具有开放性才能进行竞争合作,形成创新网络,从而促进集群自主地趋向于更高级的演化发展。
(二)非平衡性。非平衡性是文化产业集群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必要条件,具体体现在:第一,文化产业集群是强调创意经济价值的产业组织,所以在自组织过程中就必须形成应有的创新机制,在这种创新机制推动下集群必然在不断打破某一时段上的暂时平衡,而处于非平衡状态下;第二,文化产业集群是一个由不同利益主体所构成的复合网状集聚体,每个主体都要根据自身利益进行决策,这就会导致主体之间处于竞争与合作的动态平衡中,而这种动态平衡就是一种远离平衡态的定态,是集群内部的有序之源;第三,文化产业集群是一个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的系统,它不断从外界吸收低熵物质并输出高熵物质,从而产生和保持自身的有序结构。
(三)涨落。文化产业集群自组织过程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对系统内部的稳定状态进行扰动,引起系统结构的震荡,这种现象就是涨落,分为内涨落和外涨落两个方面。内涨落主要指由个人的灵感、企业的创新偏好所引起的产业集群结构的调整、产品的更新换代等。而外涨落主要指消费者对创意偏好的改变、政府政策的变化所引起集群内部战略部署的调整。涨落变化是文化产业集群系统演化的原初推动力,当文化产业集群系统处于非组织状态时,涨落是系统发展为自组织的契机;当集群系统从非组织状态进入自组织状态后,涨落是系统远离平衡态的驱动力。
(四)非线性。文化产业集群内部核心层和相关支撑层以及辅助层之间相互竞争协作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中各行为主体之间存在非线性作用,这种非线性作用是文化产业集群系统演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主要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文化产业集群内各企业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形成的创新网络关系,这种网络关系产生的网络绩效不是以一种线性的方式出现,而是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协同效应和反馈的结果;第二层,在文化产业集群系统形成过程中,系统内新质的产生就是由于组成系统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交叉催化作用,这种作用既有使子系统相互促进协同并不断发展的正反馈,也有维持系统内部稳定、抑制系统偏离的负反馈,系统在这种正负反馈的作用下形成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它不满足叠加原理。
四、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文化产业集群演化机制模型
上文从定性的角度论述了文化产业集群系统的自组织性,但是系统能否最终形成,还取决于系统是否具备失稳的条件和机制。自组织理论作为一种耗散结构理论,其基本观点认为,有序结构是某种均匀无序态失去稳性的结果,是系统失稳之后某种涨落被放大并稳定下来的结果。[9~11]因此,研究系统是否具有失稳的条件和机制,也是判断系统能否形成的重要依据。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可建立文化产业集群系统的布鲁塞尔器(Brusselator)演化机制模型。
(一)Brusselator 模型简介。Brusselator 模型是普利戈津等人提出的一个能模拟广泛的自组织行为而在数学上便于处理的动力学模型。[12]该模型的化学反应模式是:
在上式中,A、B 是初始反应物,其消耗可由外界不断补充;D、E 是产物,一经生成,即被取走;X、Y 是中间组分,其浓度随时间而变。
以令动力学常数等于1,整个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为:
通过在定态点附近对系统作线性稳定性分析,可以发现B >1 +A2定态解失稳(系统出现耗散结构的条件);当B <1+A2定态解稳定。
(二)文化产业集群演化机制的Brusselator 模型。Brusselator 模型是复杂性科学研究的重点模型,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等都将其作为经典模型进行应用研究[14]。文化产业集群作为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整个系统演化都呈现出了自组织的典型特性,将Brusselator 模型引入到文化产业集群演化机制的研究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不仅可以从定性的角度描述文化产业集群系统演化,而且还可以通过构建变量模型对文化产业系统演化进行定量研究,从而能够更加客观地分析文化产业集群系统演化机制。基于上述分析,文章在利用隐喻方法分析文化产业集群演化机制的Brusselator 模型基础上,对文化产业集群演化机制问题进行探讨。
现将模型进行转义,即:将其中A、B、D、E、X、Y 所代表的意义转变为文化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的因素。具体转换如下:
定态解可以解释为:市场需求(A)催生了一个或极少数文化创意企业(X)的产生,文化创意企业的出现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所以x0=A;然而在利益的驱动(B)下演化出了大量文化创意企业和相关企业(Y);而(Y)的出现既可以满足市场需求(A)又可以解决利益驱动(B)的问题即。
同样,通过在定态点附近对系统作线性稳定性分析,发现当B >1+A2时定态解失稳(系统出现耗散结构的条件),产生自组织行为。对于文化产业集群的自组织行为而言,当利益对文化创意企业的诱惑力不够时即问题的阀值不到临界点,原有组织行为仍然发挥作用,而当利益驱动对X 产生很大的震撼力时,原来的组合行为就难以继续下去,这时就必须对旧模式X 进行改进,演化出新的模式Y。
所以当B >1+A2时,经过转义后的布鲁塞尔器模型的自组织行为可以理解为,市场的需求在一定条件(KI)下催生了文化创意企业(X),并产生了经济效益(E)。文化创意企业与一个交叉催化关系相联并生成了大量文化创意企业及相关企业(Y),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了创新优势(D)。X 属于Y,但反过来X 和B 的反应在某种条件(Ke)下又催化出了Y。
从转义后的布鲁塞尔模型可看出,市场需求和利益驱动是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的根本推动力,市场的需求催生了文化创意企业的产生,但是单个企业或者极少数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规模小、人员稀少、创新成果不高,导致了企业获得的利润有限。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推动下,企业不得不自行采取合作的方式进行联合研发,或者协作(比如说企业之间的转包)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目的。然而这种交叉催化作用的实现,仅仅依靠单个企业或者极少数企业是难以完成的,还需要大量相关企业以及辅助企业进入系统。新进企业使得集群单元逐渐产生,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也趋于稳定,与此同时还产生了知识溢出效应。这种知识溢出又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知识溢出不仅能推动集群子系统技术的创新同时还能使个体及群体的竞争力得到提高,而竞争力提高的过程也是系统内新质的产生过程。在这种交叉催化和自催化过程中竞争优势也逐渐转化为了创新优势,最终创新优势防止了集群系统进入平衡态,促进了系统的动态有序。
通过上述模型,可以发现将布鲁塞尔模型引入文化产业集群的研究,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文化产业集群的布鲁塞尔器模型转化,可以较清晰地认识文化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加深了对文化产业集群演化机制的认识。
五、结语
本文主要运用自组织理论揭示文化产业集群系统的自组织机制,研究了文化产业集群的自组织特性和行为。通过研究发现,文化产业集群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不断地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来保证系统的有序性,从而自发驱动形成文化产业集群。但由于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演化的复杂性,本文所构建的理论框架和模型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完善。
[1]Jantseh,Erich.The Self-organizing Universe,Scientific and Human Implication of the Emerging Paradigm of Evolution[M].NewYork:Pergamon Press,1980
[2]Hans Schulz.Self-organization in Fischer-Tropsch synthesis with iron-and cobalt catalysts[J].Catalysis Today,2014,22(8):113~122
[3]Nicolis G.,Prigogine I.Self-organization in Nonequilibrium Systems,From Dissipative Structures to Order through Fluctuation,NewYork,Wiley,1977:60
[4]Foerster,H.V.On Self-Organizing Systemsand their Environmnt[M].NewYork:Pergsmon Press,1960
[5]Haken,H.Information and Self- organization:A Macroscopic Approach to Complex Systems[J].Springer- Verlag,1988:11
[6]Kauffman,S.A.At Home in the Universe:The Search for Laws of Self-Organization and Complexity[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7]Holland,John H.Emergence[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8]F.Heylighen.TheQuantum of Evolution[M].New York:Gordon and Breach Science Publishers,1995
[9]吕挺琳.自组织视角下文化产业集群的优越性与演进[J].经济经纬,2008,6:34~36
[10]李益明.自组织视角下我国文化产业集群行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1
[11]Max- Peter,DirkFornahl.Cluster life cycles- dimentions and rationales of cluster evolution[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9,19(1):205~238
[12]颜泽贤,范冬萍,张华夏.系统科学导论——复杂性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普里戈金著;沈晓峰译.从存在到演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4]张铁男,韩兵,张亚娟.基于B—Z 反应的企业系统协同演化模型[J].管理科学学报,2011,2:4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