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软实力背景下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中的活态传承

2015-11-25王江萍杨中兵

体育时空·上半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布依族贵州

王江萍++杨中兵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1-000-02

摘 要 全球化进程中,伴随着文化竞争的加剧,社会转型的过程出现了多元发展的趋势。大学作为孕育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新的组织形式和制度结构的基地,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源地。在建设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软实力的价值,因此,本文立足贵州,着眼于加强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为其活态传承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铜鼓藤甲舞 民族传统体育 布依族 贵州

一、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全球化进程中,为了积极面对全球文化竞争加剧的挑战,促进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价值整合,需要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价值,促进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软实力。在建设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软实力的价值,因此,如何保持文化多样性和本土文化特色已成为一个世界性课题。贵州省属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蕴涵着大量原生态、传统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项目,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坚持校园文化的多元性,既是实现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高校文化建设互渗共融的必由之路,也是高校文化建设的科学之路。

二、活态传承

所谓“活态”指的是一种现今活跃的存在状态,对应于活态的是固态、静态或死亡状态。活态传承不同于简单实体物质的传承,不同于文物、标本、资源、景观等有形物质的传承,甚至不同于书籍、报刊杂志等思想观念、知识体系的传承。其特点是在现今的环境条件下,以人为主体,在保存其文化精髓和要素的前提下,以一种活跃、可持续的方式延续其文化形态的一种传承方式。

三、布依族铜鼓藤甲舞

布依族铜鼓藤甲舞起源公元225年(建兴三年)春,南蛮首领孟获虽六次败于诸葛亮,但仍心有不服,请来乌戈国藤甲军前来助阵,藤甲军首战蜀军就大获全胜,随后大进追杀,蜀将魏延且战且逃,连败十五阵,连弃七个营寨。最后诸葛亮不得不自损阳寿,以火攻之,方才击退,成就了“七擒七纵孟获”的佳话。藤甲军大败蜀军的秘诀在于士兵身着藤甲战服,这种藤甲战服是由藤类植物的藤条所制。它生于山涧之中,盘于石壁之上,采摘后浸入油中,半年之后取出晒干,然后再浸入油中,如此反复晒十多遍后方能制成坚韧无比的铠甲。藤甲不仅刀砍不进,箭射不透,而且较为轻便。经过油浸的藤甲不吸水,过河渡江的时候不沉不湿,就像皮划艇或者救生衣。因此,三国时代的藤甲军实际上就是一支极为精锐的两栖作战部队,铜鼓藤甲舞的发源则是作为增强士兵的体能,团队士气演化出来的体育锻炼方式。

安顺市开发区幺铺镇歪寨村的布依族村民,相传就是乌戈国后裔,自古以来传承着先辈流传的铜鼓藤甲舞。铜鼓历史源远流长,《后汉书·马援传》记载:“援好骑,善别马,于交趾得骆越铜鼓”。《隋书·地理志·下》载:“岭南二十余郡,铸铜为大鼓,悬于庭中”击鼓以祭,击鼓以乐。铜鼓之鼓面、鼓身,均铸有花、草、鱼、鸟、太阳、水波浪、八卦等花纹或甲骨文字样。《宋史。蛮夷列传》载:“西南诸夷,汉牂牁郡地……疾病无医药,但击铜鼓、沙锣以祭祀鬼神。”布依族对铜鼓十分尊重,视为祖先的传家宝、宗族的团结灯,敬若神灵。每逢年三十夜,一些家长会聚一堂,以雄鸡、猪头、米酒等物祭铜鼓,祭毕,击之,以庆节日。《乾隆贵州通志》有“仲家岁时击铜鼓为欢”之记载。击鼓之意有五:一庆丰收,二祝年节,三思祖德,四驱邪恶,五畅心胸。藤甲,布依语称之为“布掉高”,意为藤子衣服。其材料是一种青藤,一般有10-20米长,此藤绵扎、柔软、韧性强、不易折断,通过晒干、编织、生桐油浸泡等工序制作而成,关节处用麻丝或牛筋连接,便于打斗时活动。

每年正月间和六月六,歪寨村民表演藤甲舞舞蹈之前,先祭拜藤甲祖神,叙述有关藤甲的历史。跳时,人们身穿藤甲,手持盾、矛、弓箭、刀、枪等器械,用铜鼓和皮鼓伴奏,舞蹈共有十二路(段),采用铜鼓“十二则”鼓点伴奏,一般由7-8人跳,最多时有16人,男女均可参与。铜鼓藤甲舞的完整表演,一般要跳8天,从正月初六一直跳到正月十四。从藤甲舞反映的内容划分,大致有3个阶段。早期的藤甲舞,主要以表现战争为主,除藤甲胄以外,手上持有盾、大刀、月亮叉、长矛等兵械,双方刀枪相见时,有严格规范的步伐和动作。藤甲武士分成两军,分别以铜鼓助兴,鼓点由轻重缓急、单声、连声等方式规定了作战信息,鼓声指挥着各自队伍,分别表现进退、包围、突围,以砍下对方首级(头顶上缨络)多少决定胜负。双人拼斗时全凭自身武功,一旁铜鼓助威,鼓点时缓时急,输赢结果同样以得胜者砍下缨络或对方身上被刺白点的多少决定胜负,一般为10-20分钟一场,中途休息10分钟后重新开战,一场决斗有时难分雌雄,往往打上五六场才见分晓。

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转化为文化软实力

在贵州省高校的活态传承路径体现为: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传播媒介——文化认同感。要促进传统文化向文化软实力的转化,首先应该关注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传统文化资源是影响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因素。应该加强对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艺术、节日风俗等文化资源的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为了增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在保护好文化资源的前提下还应该促进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市场化的途径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化资源的经济效益;可以通过社会化的途径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可以通过增强文化创意的方式来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可以通过文化管理的创新来实现传统文化向文化软实力的整体转化。以贵州省世居少数民族布依族独有的铜鼓藤甲舞为例,在高校中活态传承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挖掘整理铜鼓藤甲舞历史及其现状,编撰文本及影音资料。作为永久性的文献资料,这项工作是长期而且艰巨的,布依族铜鼓藤甲舞已经面临失传,但仍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像等多种科技手段,全面而有效地存录此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料。同时各种资料还可以使用民族语言进行配音和解说,以提高资源的多样性。

(二)鼓励专业教师在已开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选修课增加布依族铜鼓藤甲舞的介绍,搭建学习平台。学校可安排相关专业老师深入学习和了解此项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文化特征及功能,通过实地考察与当地表演者的交流,学习其表演方式后,推广至课堂上,寓教于乐。

(三)结合校园体育文化,加强宣传布依族铜鼓藤甲舞。开展布依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月,结合学校运动会,搭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平台,组织体育专业学生学习并将布依族铜鼓藤甲舞作为表演项目进行宣传,这种方式可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有限的大学生活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熏陶,接受更多的人文关怀,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总之,贵州省高校要树立多民族文化史观,高度认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在办学中的重要作用和利用价值,有效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态传承,这对加强我省文化软实力,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祖国统一,增强各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基金项目:贵州省民委、贵州师范大学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专项资金项目。课题编号:黔族专2012914。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志·民族志[M].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10:1.

[2] 付晓东.对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思考[J].学术交流.2008.4.

[3] 夏晟.文化软实力视域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发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

[4] 刘丽娜.对民族地区高校特色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大众科技.2009.2.

[5] 朱依然.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民间体育的活态传承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12.

[6] 冯胜刚.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方法[M].贵州民族出版社.2011.4.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体育布依族贵州
关于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论述
贵州布依族民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以黔西南布依族《十二部古歌》为例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与跳跃投掷类游戏
布依族古村落平寨
基于GIS的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州生态旅游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