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文化运动对刘天华二胡艺术的影响

2015-11-25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音乐学院51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6期
关键词:刘天华新文化运动二胡

张 磊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510000)

浅谈新文化运动对刘天华二胡艺术的影响

张 磊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510000)

新文化运动是五四前后一场具有重大而深远社会影响的运动,这场运动影响着一批先进中国知识份子的价值观,我国民族器乐作曲家、演奏家和教育家刘天华也深受其影响。本文通过梳理文献资料,并结合笔者本人的演奏经验,从作品创作、技法创新和乐器改革三个方面浅谈新文化运动对刘天华二胡艺术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刘天华;二胡艺术

前言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在中国思想界兴起的一场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向封建传统思想和文化宣战的运动,是一场具有重大而深远社会影响的运动,这场运动影响着一批先进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观。我国民族音乐领域中原本身份低微的二胡,也在其影响下走向了一条新的道路,以刘天华为代表的音乐家,对二胡艺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把二胡推向了具有真正现代意义的高度。

一、刘天华生平概述

刘天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乐器乐作曲家、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他于1989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酷爱音乐,1909年考入常州中学,并参加了学校军乐队,学习吹号及军笛。1911年辛亥革命,刘天华回到江阴参加了“反满青年团”军乐队,1912年在上海“开明剧社”参加工作,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小提琴,1914年先后在江阴、常州中学教授音乐。

五四运动前夕,刘天华失业回到家乡,贫困潦倒,内心渴望美好的未来,又苦于看不到出路和前途,因而产生了彷徨和忧虑的情绪,谱写了他的处女之作,也是最经典的作品之一──《病中吟》以抒发胸臆。

1920年,刘天华被江苏省立五中聘为音乐教员,并在该校组织了丝竹部和军乐部两支乐队,在这段期间,他专心于向江南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学习二胡,向沈肇洲学习崇明派琵琶,还利用暑假进行学习和采风,沿途一路寻访民间艺人,采集各处民间音乐。

自1922年起,刘天华先后任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北京女子高师和国立艺专音乐系科的琵琶、二胡和小提琴教授。在任教之间,他还跟随俄籍教授托诺夫学习小提琴,同时悉心钻研西洋音乐理论。此外,他常将街头卖唱艺人请入家中记录他们演唱、演奏的曲谱并给予报酬,留下《佛曲谱》和《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两部遗稿。

1923年,刘天华师生在北大成功举办了音乐会,使二胡这件自古处于社会底层的乐器首次登上了大雅之堂。为了进一步改变中国民族音乐的境况,复兴和发展民族音乐,刘天华经过了长期的准备,在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的支持下,于1927年创办了“国乐改进社”,为民族音乐的复兴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外,他还创办了《音乐杂志》,这本杂志具有进步的观点和丰富的内容,对当时的民族音乐家提供了表达观点和想法的平台,在音乐界有很大影响。1932年5月底,刘天华在北京天桥搜集锣鼓谱不幸染上猩红热,于6月8日去世。

刘天华一生短暂,却在短暂的生命中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他创作的十首二胡作品已经成为了今天的经典,他改革的乐器形制也因其科学性沿用至今。

二、新文化运动对刘天华二胡改革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在中国思想界兴起的一场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向封建传统思想和文化宣战的运动,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力争实现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场运动诞生于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在进行帝制复辟活动的同时,还大力提倡尊孔读经,扼杀民族复兴的生机。这场闹剧让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极为愤慨,于是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领导下,一场提倡科学、反对愚昧盲从,提倡民主、反对独裁,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新文化运动浩浩荡荡地展开了。这场运动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线,分为两个阶段,前阶段宣扬资本主义文化,后阶段则传播了社会主义思想。

刘天华所生活的时代,是西方列强强势冲击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处于水深火热的时代。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与“科学”的理念,以及文化“平民化”的倡导,都深深地影响着他,渗透进他二胡改革道路的点点滴滴,通过向西方先进体系的学习,并结合中国音乐实际情况,开创中国民族音乐一片新的天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品创作

1.曲式结构

在刘天华的二胡作品中,不少作品都借鉴了西方的曲式结构,如《病中吟》《光明行》等。

《病中吟》是刘天华的第一部作品,这部作品由三个大的段落加上尾声构成,借鉴了西方的曲式结构,为减缩再现的复三部曲式。乐曲的第一部分是慢板,速度缓慢、发音沉重,体现了迷茫、苦闷的情绪,向人们提出了“人生何所适从”的疑问;第二部分则是较快的中板,体现了作曲家心中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以及对光明未来的憧憬,似乎一切都变得明亮而美好,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减缩再现,再现第一部分意味着作曲家从沉思中回到现实,面对现实仍是无奈与叹息,不过作者并没有就此结束全曲,因为他内心对祖国还是寄予希望的,他相信光明总会到来,因此在乐曲的最后以快板的尾声作为结束。这种减缩再现的复三部曲式鲜明地呈现了作者的情绪与思绪,而在音乐上他又充分运用中国五声音阶作为旋律骨架,并伴以二胡乐器特色的大滑音,即使运用了fa和si,也充分体现了二胡的特点,让人感受到了中国音乐的味道。

《光明行》则是一部典型的复三部曲式结构的作品,通过中间部分的发展和第三部分的完全再现,体现了振奋激昂、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是“‘五四’时代罕见的一首具有民族气派的进行曲风格的民族器乐作品”。1

2.调性调式

在刘天华的二胡作品中,部分通过对西方大小调式的借鉴与运用,鲜明地体现了音乐情绪与色彩的变化,这类作品包括了《光明行》《空山鸟语》等。

《光明行》这首作品运用了上下四五度交替转调的方法,通过属调与下属调之间的相互交替,在色彩的明暗上有了很鲜明的对比,而且在旋律中大量地运用分解的大三和弦,使整体色彩明亮,表达了人们追求光明、渴望社会进步的决心。

《空山鸟语》则是一首比较欢快活泼的乐曲,虽然乐曲主要运用了民族五声调式,但是在第四部分(见谱例1)和乐曲的最后(见谱例2)都运用了明亮的大三和弦分解形式,使得乐曲一下子从跳跃、轻松的情绪上升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信心,让演奏者与听者充满力量。

谱例1.

谱例2.

3.节拍节奏

对西方音乐节拍节奏的借鉴,也是刘天华部分二胡作品的特点之一,其中最典型的是《烛影摇红》(见谱例3)。这首作品写于1932年5月11日,是刘天华先生创作的最后一首二胡作品,主要运用了3/8和12/8写作而成。这两种拍子在西方音乐中一般用于舞曲风格的作品,作者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展现出一派华丽、辉煌的舞会场面。

谱例3.

(二)演奏技巧创新

刘天华对二胡的演奏技法做出了许多新的尝试,他借鉴了西方小提琴、钢琴等演奏技巧,极大地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这些技巧包括了左手的换把、同音换指等以及右手的颤弓等技巧。

在《空山鸟语》的第四部分(见谱例1.),作者大量地运用了同音换指的技巧,即三个手指迅速轮流演奏同一个音,乘极短的空弦音时将把位移动到下一个音,生动体现空山鸟鸣的热闹情景。这个技法就是借鉴自钢琴的轮指技法。

颤弓是借鉴自小提琴,主要体现在《光明行》一曲中。乐曲的尾声部分(见谱例4)一整段都用颤弓演奏,这几乎是二胡曲中最长的颤弓乐段了。颤弓的声音效果比长弓更有宏伟之感,仿佛千军万马,势不可挡。这种技巧的使用将整首乐曲推向高潮,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谱例4.

(三)乐器改革

刘天华所在的那个时代,人们普遍看不起二胡,认为其只是社会最底层的玩乐之物,而刘天华则珍爱之,他认为“很少有人将它作为一件正式乐器讨论过,这真是胡琴的不幸”。刘天华对二胡的偏爱主要来源于他对人民群众深沉的爱,他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看到了二胡价格低廉、制作简易、便于普及等优点,但也看到了其形制过于简单,表现力受限等缺点,这些都是促使他选择二胡作为革新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起点。

在当时,民间各地所流行的二胡并没有一定标准,在制作和使用上极不科学,针对二胡的缺点,天华在北京工作期间即改用了纸马(本文作者注:此处所指是二胡的纸码子),这是一种将质地坚韧的纸张卷紧,两头再用蜡烫过制成琴马;在用弦方面,内弦一律用优质的丝二弦,外弦则用子弦,从而使二胡发出柔美的音色和适合于独奏的音量;在把位方面,天华一开始就在创作和演奏上用到了第五把,音域范围扩大了,因而表现力亦随之增强。2此外,在定弦方面,他还参照小提琴的定弦方式将二胡内弦定为D,外弦定位A,统一了二胡的音高,改善了二胡音色,开创了二胡科学定弦法的先河,而在弓子上,他则参照小提琴设计了我国第一把改良二胡工资,增加了与琴弦的接触面积,增强了二胡的音量和表现力。

刘天华对二胡乐器做出的一步步改革,使得这件简陋的乐器日渐完美,提高了乐器声音的稳定性与表现了,使其具备了独奏乐器所应有的条件。

结语

综上所述,刘天华无论在二胡作品的创作上,还是对乐器演奏技巧和乐器形制的改革中,都深受新文化运动理念的影响,提高了二胡这件乐器在形制和技巧上的科学性,使其逐渐走上了系统化、专业化的道路,也极大地丰富了二胡的表现力,扩大其在人民群众间的影响力,使其成为一件独奏乐器而更加广泛地流传,并成为了我国最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之一。

注释:

1.赵寒阳.二胡技法与名曲演奏提示.华乐出版社,1999.

2.刘北茂 述.育辉 执笔.刘天华音乐生涯:胞弟的回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1]刘北茂 述.育辉 执笔.刘天华音乐生涯:胞弟的回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赵寒阳.二胡技法与名曲演奏提示.华乐出版社,1999.

[3]李新宇.什么是“新文化运动”.社会科学战线,2004(3).

[4]谭勇.“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二胡的崛起.音乐探索,2004(3).

[5]张琳.略谈现代二胡的发展.音乐天地,2009.9.

猜你喜欢

刘天华新文化运动二胡
二胡奏出精彩人生
新文科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
诗韵二胡,国乐传承
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思考
下篇走向觉醒的文化与精神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练琴那些事·三伏天烤火练琵琶的刘天华
一把二胡
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再认识
国乐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