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静《穹顶之下》记录风格探析

2015-11-25吕晓伟

电影评介 2015年4期
关键词:柴静雾霾纪录片

吕晓伟

随着近些年《大国崛起》《舌尖上的中国》等纪录片的热播,纪录片以其独有的真实感逐渐为大众所熟悉。纪录片的存在正是为了记录真实的客观世界画面并引发大众思考。

继《看见》的社会风潮之后,柴静又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该片在各大网站一经播出便掀起一阵轩然大波。社会各界对柴静以及该片的态度更是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穹顶之下》确实引起了人们对雾霾问题的重视。“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终身暴露的实验舱里。”她用103分钟告诉我们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同呼吸,共命运。我们可以控制很多事情,情绪,脾气,事态发展,唯有呼吸是没有办法选择的。如柴静所言:“历史就是这样创造的,就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有一天,他们会说不,我不满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些什么,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每一个成功都不是偶然,《穹顶之下》亦是如此,在使用了新式TED演讲模式之外,柴静以一颗爱女之心结合生活实际和权威数据的表达也让观众在倍感亲近的同时不无信服。

一、独特新颖的TED方式

TED指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在英语中的缩写,即技术、娱乐、设计。是美国一家私有非盈利机构,该机构以其组织的TED大会著称,这个会议的宗旨是“用思想的力量来改变世界”。[1]

观赏之下不难发现,《穹顶之下》并不像国内其他纪录片的叙事纪实模式,准确来说它更像是一场演讲:人物背后硕大的屏幕,现场坐满观众,生动的flash动画,无人机拍摄,科幻特效,种种都吸引着现场以及屏幕背后的观众们,让整场“演讲”更具真实性。这种新型TED演讲形式多用于科学、设计、文学、音乐等领域的杰出人才,分享交流他们关于学术、社会和人的思考。柴静在片中以简单通俗易懂的方式将雾霾所涉及的深奥学术理论传递给观众。片中说到柴静自荐志愿者去参加北大的调查实验,以更深切地为群众解说黑炭对人体的危害,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形象地理解北大科学家开出的深奥诊断书做出了一段flash动画,有趣又直观的同时也形象地表述出 PM2.5究竟有哪些成分又是如何危害人体的,让原本枯燥无味的纪录片多了些生动,深深地吸引了眼球。另外,去唐山拍摄污染状况由于雾霾太大看不清直接使用无人机拍摄,这也算是现今比较高端先进的拍摄工具,大大确保了记者的人身安全,降低了危险性,也减少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这些都是区别于通俗纪录片的独特新颖之处,也是《穹顶之下》的成功之处。

二、独以身试教,增强真实感和可信度

纪录片与一般影视片不同的是,它不要求故事情节性,真实性是它的本质要求,其价值在于“给时间某抹上香料以免腐朽”[2],而在《穹顶之下》,柴静更是亲身体验亲自感受,用她自己搜集到的数据和资料给公众一个警醒,也给相关部门一个借鉴。

片头柴静谈到最初的创作动机,是还未出生的女儿已被查出患有肿瘤,一出生便要进行手术,她说:“以前我从未对污染感到过害怕,现在有个生命抱在怀里,她呼吸,她吃,她喝都要由你来负责,你才会感到害怕。”所以,为了女儿,为了解答女儿“妈妈,你为什么要把我关起来”的疑问,为了成千上万个幼小的生命,她站出来,做了这样的调查。为了增加说服力,她主动申请做北大实验的志愿者,参与了一年的调查研究,弄清楚雾霾是什么、PM2.5是什么,它们怎样危害人类的健康。为了找出英国是怎样在稳定经济的前提下减少煤炭污染,她亲临南威尔士废弃的矿坑;为了了解唐山究竟污染到什么样的程度,她带着无人机走进唐山;为了调查洛杉矶是怎样做到车用量不断增加污染却不断减少的,她走访洛杉矶查找其中的原因。大量的数据和资料汇总在一起告诉了人们雾霾究竟从哪里来,面对雾霾应该怎么办。“只有信息公开,才是每个公众参与的基础”,柴静正在用她自身的体验和调查警示公众对待雾霾不可懈怠。通过《穹顶之下》,柴静以一个母亲的心告诉我们只要愿意只要努力,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为减轻雾霾做出贡献。

三、大数据和权威人士的协助

众所周知,纪录片即记录,记录真实生活和社会现状,真实感来源于哪里,数据就可以很好地增强记录人的说服力。同时,权威人士也可让公众更加信服。

影片中随处可见各种数据,PM2.5数据,受害城市数量,煤炭用量,非法违规工厂数量等等,数据支撑起整个纪录片的框架。片中也实地采访了各个部门代表人,询问关于环境控制和部门管理的问题,意图找出雾霾出现的根源,领导人的谈话为雾霾的形成和来源做出了权威的解释,同时《大气防治法》等环保法律也为雾霾改善提供了依据。片中柴静竭尽所能为公众争取到现场采访肺癌患者手术的机会,让雾霾问题及其对人类的危害赤裸裸展现在大众面前,术后从患者肺部取出的黑色颗粒物代表着大气污染对人体的致命伤害。医生说:“我只能根据我的临床经验和推断告诉你,我怀疑是大气污染。”“我只能”“我怀疑”这些看似不确定的词,其实正准确地表达了公众目前对大气污染的忽视。“作为曾经的记者,我的内心是有自责的,因为那些年里面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在报道各类的污染事件,但是我一直认为好像我听到矿山的炮响才叫污染,我看到工厂的烟筒才叫污染,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我们生活在都市中心的人,我们每天看到的天空,那就是污染。”这是柴静对自身的反省也是对公众的启示。

结语

影片的最后,柴静说到:“每次在夜空中,看到这颗星球孤独旋转,我心中都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依恋和亲切。将来有一天,我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是我的孩子还在其中生活,这个世界就与我有关,所以我才凝视它,就像我凝视你,所以我才守护它,就像我守护你。”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同呼吸共命运是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这部《穹顶之下》柴静用其独特的演说方式和大量的数据配以通俗易懂的说词唤醒了大众对雾霾对大气污染的重视。

[1]百度百科.TED[EB/OL].(2015-02-01)[2015-02-15]http://baike.baidu.com/subview/992776/5755073.htm?fr=aladdin.

[2]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70-271.

猜你喜欢

柴静雾霾纪录片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在通往梦想的路上一路狂奔
可以消除雾霾的新型无人机
论柴静新闻采访对客观性的践行
从雾霾中突围
雾霾的中医认识及其防治
柴静:有一种日子穷开心
雾霾下的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