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背影中的颠覆性叙事语法——浅析《大象》叙事模式

2015-11-25蔡梦佳

电影评介 2015年4期
关键词:长镜头叙述者大象

蔡梦佳

2003年,第56届法国戛纳电影节,评审团毫不吝啬的将金棕榈大奖和最佳导演奖两项桂冠,同时授予美国影片《大象》,引发了来自西方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导演格斯·范·桑特凭借颠覆传统的电影语法,反常规的外聚焦式叙事模式,平静而不平凡的讲述了一件校园暴力枪击案,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深远的影响。

一、“背影视角”——独特的外聚焦叙事模式

叙事视角即叙述者对故事内容观察和讲述的角度,视角可以是叙述者也可以具体到故事中的某个人物,同样的故事从不同的视角讲述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关于叙事视角,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用“聚焦”的概念将其分类。参考热奈特的“聚焦”概念,根据对叙事过程中视野的限制程度可以将视角类型分为零聚焦型(非聚焦型)、内聚焦型、外聚焦型三种。[1]零聚焦模式中,叙事者>人物,也就是比任何人知道的都多;内聚焦模式中,叙事者=人物,也就是跟人物知道的一样多,通常是借助某个人物的意识和感觉去传达一切;外聚焦模式中,叙事者<人物,也就是叙述者只能叙述人物的行为表象,无法深入揭示人物内在特点。

电影《大象》海报

影片《大象》的魅力所在,就是利用外聚焦的叙事模式,形成一种风格独特的“背影视角”,影片大部分时长摄像机都是躲在不同人物背后进行运动跟拍,然后将不同人物的生活片段打破时间和空间局限,进行交叉剪辑。例如影片中John和Elias在走廊里相遇,Michelle从一旁跑过的片段,镜头分别以三个人为视角各拍了一次。在此之前三个人都有相关的经历,而三人的经历穿插着影片中其他人的经历,并不是连贯的叙事,而是相互交叉,不断切换。

《大象》的外聚焦叙事视角,回避了Er ic和Alex杀人的动机、杀人的目的、导致的结果等多种问题,让观众在客观事件中自由提炼,而这种模糊性的表达大大加深了影片艺术张力。叙述者只提供自己的经历,而不用任何的语言去引导观众,观众在模糊的线索中找寻事件的原因,这也正是生活本源的一种思考方式。

回归到改编影片的真实案例,1999年4月,美国科罗拉多州科伦拜恩中学发生恶性校园枪击案,其惨烈程度堪称空前绝后,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媒体,都在通过自己的角度去剖析犯罪者的动机,反思社会制度等等。但所有人所能得到真相信息也相当有限,对事件的剖析也只是停留在带有主观色彩的表层,而影片《大象》却刻意回避了主观阐释。

二、“不落窠臼”——电影语法的颠覆与重塑

法国著名电影学家麦茨认为:“电影叙事形式通过无数部影片的程式和重复运用而稳定下来,具有比较固定的形态……富于创造性的艺术家的独创性在于绕过常规,或者巧妙地利用常规,而不是违背或破坏常规。”[2]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导演格斯·范·桑特采用了截然不同于传统电影观念的电影,表现了对传统电影叙事语法巨大的颠覆与反叛。

首先是影片叙事结构的创新,传统由时间、空间主导的线性叙事结构被完全舍弃,取而代之的是导演创造的“平行分段叙事”。这种分段叙事并不是为了表现某个主题,它只是在时间轴上平铺展示每个段落,给观众更加全面且客观的信息。影片将故事线断开,拧成一股绳子,情节点之间是断裂并且相互碰撞、反复纠缠在一起。

导演在不同视角、不同时空的片段切换中,采取的简单毫无暗示性的“硬切”,并没有通过影调、声音、色彩等方面做出明显的区分。对于习惯了传统叙事结构的观众来说,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视角才能从支离破碎的场景中找到影片的线索和逻辑。

第二是影片中长镜头的独特运用。20世纪早期,纪录电影大师的维尔托夫开创了电影史上著名的“电影眼睛派”,认为电影镜头比人的眼睛更客观,主张“实况拍摄”的方法,反对背离事实的虚构和编造。影片《大象》在一定程度上实践了电影眼睛派的这一理论,正是通过大量内容丰富的长镜头让观众回归生活本源。虽然在现代电影中长镜头依然运用广泛,但如《大象》这般几乎全部篇幅都用长镜头组合而成的实属罕见,叠加起来的长镜头让整个影片节奏缓慢平实,这种叙事方式却使影片节奏沉稳下来,更加客观的再现生活,表现生活乏味的同时为后边的枪击案作出铺垫。

另外,导演还对长镜头调度做出惊人处理。影片中的长镜头大多使用近距离贴近不断变换场景的被拍摄对象,而摄像机的焦点永远在被运动主体上,运动主体之外的环境和人物全是模糊的,导演在很多场景中,就是让观众看到事件本身而不是别人的反应。

第三是影片对直接电影借鉴和创新,著名纪录片导演弗雷德里克·怀斯曼曾说:纪录片旨在反应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切忌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化。[3]在影片《大象》中,格斯·范·桑特也较好的体现了怀斯曼的这种纪录精神,将最原生态的生活开放化的呈现给观众。而这种理论,正是直接电影所恪守的“四不”原则(即不干预、不介入、不评价、不解说)的美学观念,为了减少创作者对事件的干预,影片只是用一台摄像机作为观众的“眼镜”,大量采取自然光和朴素的长镜头跟拍,对危机前后进行了忠实的纪录。

而在这纪录式的影像叙事中,观众所能感受到的信息远多于主观表述出来的内容,在乏味而又真实的现实纪录中,隐约能感受到不安的气息,使得不同观众观看影片时有着不同的情感体验,契合了导演对影片效果的构想,在不尽相同的体验中凝练出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和阐释。

综上所述,“背影视角”的外聚焦叙事模式,独具匠心的向观众展现了一个乏味而又真实客观的生活,其中又暗藏着线索,引人思索。影片对传统电影语法的颠覆,把影片的叙事模式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1](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29-130.

[2]崔君衍.现代电影理论信息[J].世界电影,1985(3).

[3]张赞波.格斯•范•桑特电影的艺术手段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3).

猜你喜欢

长镜头叙述者大象
开化长镜头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安哲罗普洛斯电影长镜头模式分析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毛卫宁与他的长镜头
认真的大象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
大象
试论电视新闻中对长镜头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