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据非智力因素特点,优化语文教学活动

2015-11-24房伟利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兴趣点非智力因素焦虑

房伟利

摘 要:语文教师要研究、关注、分析、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科学合理地设计与优化教学活动;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根据他们之间的性格差异,为每位学生提供表现机会,创设展示平台,以锻炼其心理素质,提高语文才能。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焦虑 兴趣点 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078-01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心理的调节器,是学生投入精力和毅力搞好学习的驱动器。这种因素在语文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语文教师要研究、关注、分析、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班级语文学习的现状出发,科学合理地设计与优化教学活动,不断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1 挖掘文本中语文学习的激趣点,创新教学设计,点燃学习热情

兴趣具有一种推动力量,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多的热情和动力,表现出乐此不疲的状态。教师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热爱读书,善于感悟,乐于表达。在教学设计时,要深入阅读文本,准确分析学情,根据文本的特点,依据教学目标,挖掘文本中语文学习的兴趣点,创新教学设计,点燃学习热情。

如一位教师执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在第二课时完成阅读任务之后,又向学生抛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读完鲁迅的文章,我们感到的是一种震撼力,我们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而且大有人在。那是鲁迅的时代,在我们现代呢?鲁迅的观点还能站稳脚跟吗?请你阐述一下自己 观点,并模仿本文的结构和写法加以证明。学完课文以后,对于一般学生来说,往往会觉得“大功告成”,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已经减弱。教学过程中,这位老师深知学生的学习兴趣特点,在学生觉得学完课文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又亮出一个新的学习目标,由于这个学习目标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所以一下子又激发起学生继续深入探究的兴趣,把学习引向新的深度。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先是要进入文本,再是走出文本,最后还是要从文本出发,回归到文本。每个环节的兴趣点是不一样的,这位老师的成功之处在于,没有让学生的兴趣点停留在一个地方,教师找准了不同阅读阶段的不同兴趣点,通过教学设计成功地转移了学生的兴趣点,在课文学习结束后依然让学生对文本充满了兴趣。

2 对不同学生的气质了然于胸,并据此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多血质的学生生性活泼,对事物的反映较为敏感,爱交往,但注意力易转移,兴趣发生变化较快。这种血型的学生,当老师讲到其感兴趣的内容时,表现兴奋、积极;反之,则情绪低落、消极。粘液质的学生大多安静、沉稳,情绪内敛不外露,注意力稳定且难以转移,表面上看在学习活动中往往表现得不是那么主动、积极。胆汁质的学生性格直率、精力充沛,但情绪易受波动。此类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一段时间的热情,也可能因为精力的迅速耗尽而显出冷漠。抑郁质的学生,在课堂上常表现为异常安静,当教师让其回答问题时,常会显得局促不安。不同气质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属于哪种气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气质的差异,灵活地设计自己的教学,尽可能给每一个学生创设一个施展才智的舞台,以张扬个性,发展能力。

譬如,一次要在班里举办“我看风流人物”演讲比赛,笔者就先将活动计划告诉学生——活动将分三步走:第一,按照书本上的第一个内容,写出你所喜欢的十个人,并将他们进行排名,说说你所喜欢的理由;第二,选择你所喜欢的人物写一篇演讲稿,话题就是“我所喜欢(崇拜、敬重)的××”;第三,在全班范围内开展一个演讲比赛。演讲比赛的具体要求为: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一个小组根据组内的实际情况,推出两位演讲者、两位评委、两位演讲陪练;②演讲者的演讲稿可以是自己写的稿子,也可选择组内同学写得较为优秀的文章;③演讲要求脱稿完成;

④评委选定以后,在评委中产生评委组组长,组长负责制定评审表格和安排活动当日的成绩汇总;⑤班级里还要选出两位主持人(一男一女)、两位计时员(负责提醒演讲时间)。从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来看,演讲活动应该是每一个学生都上台演讲。但是每位学生的气质是不同的,有的文章写得很好,但是未必善于说;有的站在讲台上能够镇定自若、侃侃而谈,但文章写得可能不好。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气质来设计演讲比赛的内容。如上述案例中,通过前两个环节,笔者让每位学生都得到了写的锻炼;在第三环节,虽然只有部分学生真正上台演讲,但是通过当评委、演讲陪练等方式,其他同学同时也得到了说的方面的锻炼。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就是要根据他们之间的差异,为每位学生提供表现机会,创设展示平台,以锻炼心理素质,提高语文才能。

3 正确分析学生的焦虑水平,减弱其消极情绪

焦虑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据笔者调查分析,初中生中不喜欢语文学科的同学大有人在,从人数上看要多于其他学科,这些同学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一定的焦虑情绪。这一不尽人意的结果引起了笔者的高度重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笔者尤其关注学生的焦虑水平,反思学生产生焦虑心理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举措,以减弱学生这种消极情绪,增强语文学习效果。

笔者曾听一位教师执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在完成“疏通文意”环节之后,宣布要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程度——这一要求,在心理上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焦虑感:但是接着又告诉学生比赛环节设计成小组比赛,计算各组总体得分——这又降低了难度,强化了竞争意识,缓解了学生在单独背诵字词时的焦虑感。使其立足于自己的现有水平,能记住几个就是几个,不求记得多,但求记得牢。此案例启发我们,要对学生的学习焦虑有客观准确的了解,教学设计要提出适当的学习要求,锁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范围内,保持学生一定的焦虑感,又要减低焦虑,让学生拥有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

参考文献:

[1]梅万才.初中语文教学非智力因素的研究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09(10).

[2]管选军.赏识学生也要讲辩证法[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09(07).

猜你喜欢

兴趣点非智力因素焦虑
浅谈如何激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兴趣点
高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研究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影响
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非智力因素的训练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兴趣:玩球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