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学科自主学习中的创新发展
2015-11-24周怀斌
周怀斌
摘 要:创新是教学的最终目的,通过学科教学为引领的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创新思维。从这个角度讲,创新是教学的生命,只有追求学科自主学习,才能换来课堂质量的有效提升,学生才能获得更大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自主学习;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9-081-1
创新是以思想活跃、不因循守旧、富于创造性和批判性、具有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精神和追求为主要特征。数学教学不仅是对数学基本概念的准确把握,更是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对数学特有思维的理解和对数学美的鉴赏,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觉得就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努力探索、发现,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敢想前人没想过的事情,敢创前人不曾创成的业绩。而要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就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对学习新知识的渴望,也包括探索未知的欲望。在心理学上,也可称为求知动机。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个人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时,便会在内心产生一种心理上的需求,从而萌发迅速行动,采取某种适当的方法获得知识的愿望,这就是求知欲。一个人意识不到自己知识结构的缺陷和水平的不足,就容易自满自足,没有多大的求知需求。如此,便不可能学习与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从而也就谈不上创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非常的密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领域都可以找到成为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切入点。一般来说,好奇心的强烈程度与求知欲的强烈程度成正比,好奇心愈强,渴求获得知识的心情就愈迫切。好奇心通过惊奇、疑问等心理活动,诱导人们有选择地、主动频繁地接触产生新奇感的客观事物;进而激发人们寻求这一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的强烈愿望。正是由于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有时候学生会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提出一些听起来与教学内容没有直接联系的问题,或者听起来很简单的问题。其实这正是学生求知欲望最强的时候。这时教师一定要停下来,认真的回答,或者与学生积极的讨论,也许讨论的结果会给你一个惊喜。教师尊重学生的好奇心,热心回应每一个问题,会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注意观察和思考,使教与学更加的融洽,更加的有效率。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就一定会增强。
二、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提出问题是取得知识的先导,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从而认识才能前进。以存疑的头脑来观察事物,以便较敏锐快捷地抓住事物发展的某些新趋势。要让质疑在青少年自主学习过程中正确地、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的好习惯呢?我觉得应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权威。在苏教版数学新教材中,对于数学的概念定义要有自己的理解,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进行争议。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点,在日常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教材质疑。处于探索和创造中的青少年,尤其是当自己还是无名小辈时,一定要树立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既要尊重权威,虚心学习他们的丰富知识经验,又要敢于超过他们,在他们已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上,再进行新的创造。大胆质疑要有胆魄,老跟在别人后面走,是永远也不会做出成绩的。一个人不敢站起来超过权威的高度,不敢越过传统这个雷池半步,他就不会有什么创见。我们要鼓励青少年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对习惯的观点提出异议。鼓起勇气,拿出胆魄,大胆质疑,努力创新。
三、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独立性得到发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根据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点燃他们的创新火花,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需花时间思考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通过教师的讲解、例题的分析与学生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知识。这显然是不适合现代学生的旧的教学模式。自主式的学习应该是具有探究性的。学生通过开放性、探究性问题的展开,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进行变式训练,以巩固应用所学的知识与思想方法。学生在探究性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发现问题的解答,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创造性的心理体验,对知识的本质产生一种新的领悟,使认知结构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将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真正实现学生是课堂的中心的载体。通过构建开放式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索和交流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巩固运用知识,体验思维策略,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支架:如FLASH短片、音乐片段、景观图片、电子表格等等。在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中施予有效的支持。通过各种支架的使用,帮助学生挖掘潜在的发展空间,达到明显的助学效果。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适时的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地理知识,互助学习,完成新知识的探究和建构。
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科教学这块主阵地,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想方设法尊重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实现学生的全面、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