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南客家民居夯土建筑形制与工艺

2015-11-23肖龙

设计艺术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夯土墙围屋夯土

肖龙

王研霞

江西理工大学,江西 赣州 341000

赣南即江西的南部,被誉为世界客家摇篮,是客家人居住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早在两晋时期,就有客家先民从遥远的北方南迁到这里。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客家民系逐步开始孕育、形成、发展和壮大①。并在此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居建筑风格,在这里,尤为称道的是保存了大量的客家围屋和夯土民居。近年来,由于现代城市的急速发展与扩张,夯土民居建筑遭到了肆意破坏或拆除,留存下来的也大多分布在村镇地区以及与村镇接近的郊区,其中赣州城区内的夯土建筑,已经几无踪迹了。

夯土建筑,是一种最为古老的建筑类型之一。据载,世界上仍然有1/3的人口居住在夯土建筑之中。夯土建筑主要是用焙烧或以简单加工的原状土为材料,来营造主体结构的建筑。土,是人们最早使用的一种建筑材料。从最早的挖洞穴居,到后来的地上造房,人类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土这种最原始的建筑材料。用土作为建筑材料,主要是因为它分布广泛,取材方便,土层深厚,容易挖掘,而且经济实用。筑土为居,是客家人防暑寒、御外敌重要的“聚族”形式之一②。因此,夯土民居建筑在古代客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夯土建筑类型

赣南地区的夯土建筑,主要有“厅屋组合式”(见图1)和围屋两种民居样式,它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按照使用材料及组合形式,其大致可分为夯土木、土坯砖、夯土与青砖并用等类型。特别是围屋和多进式组合厅屋,其建筑体量都非常巨大③,它们的外墙往往构筑得十分高耸坚固,而内部空间则井然有序,雕琢精致。

图1 “厅屋组合式”民居④

赣南围屋的建造年代,最早的可溯至明代晚期⑤,其平面大多呈方形,外围有2~4层楼之高,墙厚度可达80~150cm,而且在四角通常还建有高出一层的炮楼(见图2)。

图2 赣南客家围屋的角楼④

龙南和全南的围屋,既有三合土和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垒砌的。而定南的围屋,常为夯土墙,屋顶多为悬山。围屋的外墙体,大多采用“金包银”的砌法,表层用砖或石砌1/3厚,内墙层则垒筑2/3厚的土坯或生土,这主要是为了加固墙体和出于防御的需要。赣南围屋形制各异,以方形围屋为主,也有前方后圆的围拢屋,大圆形围屋在赣南,则已经不多见了。

其实,“厅屋组合式”民居,也是赣南最为普遍的夯土民居样式之一,其基本单元组合为“四扇三间”, 即开间为“一明二暗”的三间房,赣南人俗称为“三间过”。因为围屋的名气实在太大了,以至于研究者常常忽略这种类型的民居。独立建制的“三间过”住家民居,进深较浅、空间较单一,立面装饰朴素,以散户人家或因经济条件所限的家居为主。经济条件相对宽裕者,一般建有前后两栋,再通过腋廊将前后两栋连结并围建出一横向天井。随着家族子孙不断繁衍,原先的使用面积也将无法满足需要,同一族性就此不断地扩大建筑规模,直至发展为民间所说的“九井十八厅”式的大屋场⑥。这种建筑形制,实质上脱胎于古代中原庭院府第式民居,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了中原文化的历史印记。赣南客家夯土民居以此为最,有的为了彰显族人的富贵和荣誉,常常改夯土为青砖,立面装饰极尽雕梁画栋之能事。

赣南地区夯土材料组合形式或制作形式十分多样,不同材料的制作组合,又使该地区的夯土民居建筑有不一样的艺术效果。夯土木是一般民居筑墙时常用的建筑材料,赣南民居中的夯土木砖结构,以东北部的宁都、兴国、于都等县为盛,也最具代表性。这种结构的墙面坚固耐用,以致于到后来,房主若想“拆旧建新”,则需费大力气才能将其拆掉。土坯砖砌筑技术,是赣南夯土建筑运用中最为广泛的结构方式,它大多采用手工在木模中制作,用粘土草泥胶合施工砌筑。较有钱的人家,或围屋常常夯土与青砖并用,或青砖一建到顶,但这在赣南地区属于少数。

二、夯土材料分析

赣南地区的夯土材料,主要用到的是夯土、木材、石块及瓦等,青砖仅少处使用。

夯土原材料的采集,主要来自田间地里或山上。使用时,可直接将夯土挑运到目的地,无需作任何处理。曾经用过的夯土,不用时可以再将其运回到原处照常使用,并且还是很好的肥料。赣南地域面积宽广,因地区不同土质也存在着差异,主要体现在色泽上,有些地区可能偏黄,有些地区可能偏红。在夯土墙的砌筑时,工匠经常会在夯土中加一些稻杆、小石子、鹅卵石、竹片,以增加夯土墙的坚固性(见图3)。土坯砖集合了粘土和草并混合拌入一些粉煤灰等附加料,通过人力或畜力搅拌均匀后,置入木模中晒干成型。建房时采用原始的分层垒砌技术,做到砖块层层咬接、严丝合缝。

图3 夯土制作④

围屋外墙体的“金包银”砌法,常会用到一种比较特殊的夯土,即三合土。三合土主要材料是由石灰、黄泥和沙,或石灰、黄泥和鹅卵石组合而成。三合土按比例不同又可分为湿土、干土、特殊配方的湿土三种。湿土以沙为主,石灰和黄泥为辅。干三合土则以黄泥为主,沙和石灰为辅。特殊三合土是加入红糖、桐油、糯米浆等黏性物的三合土⑦。不过,这三样东西不能直接加入,因为红糖、桐油容易招引蚂蚁。这一配方通常的制作过程,遵循一套较为严格的程序:将糯米磨成粉,先以冷水和均,然后加入大量热水,使糯米粉汤变得非常稀,再加入红糖,然后在温度冷却之后加入桐油,最后将这种特殊的粘合剂倒入三合土中彻底和均。客家人常说:一碗猪肉换一碗三合土。可见造价十分昂贵。赣南客家围屋的墙体厚实坚固,外墙上的门牖,主要使用方整的青条石或红条石搭接,显得朴茂敦厚。

在客家夯土建筑中承重的,主要是夯土墙。木材在赣南民居土屋中,主要用于天花、柱子及檐,一楼与二楼的隔层,也是用木材搭建的,木材的大量使用,使夯土民居有了层次感。有些富裕家庭,通常会在二楼的房间,用杉树作为隔墙。用料的时候,必须是完全干透的杉树木材,否则使用的时间将会大大缩短,而且容易变形导致失去承重的效果。杉树本身树干端直,树形整齐,在赣南山区繁衍种植。杉木纹理顺直,耐腐防虫,本身就是很好的材料,使用起来不用做太多的修整,也不用上漆,剥皮晾干以后可直接使用。

石块主要用于地基中,用于加固建筑。石块选用的,是普通的岩石。夯土建筑有它本身的先天不足,就是怕水。客家先民为了防止雨水侵蚀夯土墙脚,在墙的下部做高大概30cm的地基,这样就保证了墙体的安全,不易倒塌。有时候为了加固夯土墙的坚固性,会在夯土里加入少许碎石块。在靠近河边的居民,有时候也会用夯土作为粘合剂,以鹅卵石砌筑墙面等(见图4)。

图4 夯土鹅卵石砌筑墙面④

此外,赣南夯土建筑的瓦,也是常用到的建筑材料,与江南民居的青灰瓦,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主要是用于防止雨水渗漏、隔热、隔音、保温。青砖除少部分富裕家庭会用到外,在赣南夯土建筑中则很少会用到。围屋中也会用到青砖,通常是将之作为墙面、地面铺装的建筑材料。

三、夯土建筑工艺

赣南地区的夯土民居建筑,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地基、筑墙、盖瓦。工程开始时,需夯土用于人工加固地基,使基础有整体性,提高耐压强度,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找平地面。然后,往上砌筑大概30cm的左右的石基,再往上筑墙直至墙脊。筑墙,一般分为版筑和砖砌两种。版筑,即在夯打前,将土体外围用板或成片的的椽围紧,以防夯打时挤散、挤裂土体。它可以分段、分片地夯打。砖筑,是先将夯土放入固定的模具中夯打完成,再将完成的夯土坯砌成夯土墙。盖瓦在赣南夯土建筑中,相对来说不是很复杂的工序,主要采用“一仰一覆”的施工方法。

1.夯土建筑工具

夯土民居建筑的施工,离不开建筑工具。它的建筑工具多种多样,不同建造阶段,使用不同的工具。根据版筑和砖砌的不同,夯土建筑工具也有差别。只是由于现代烧制机械砖,替代了夯土建筑的施工,其生产工具也难觅踪影了。

(1)夯土工具。夯土用的工具为夯杵,杵最早是加工谷物的一种器具。夯杵的大小、重量,一般以单人使用方便为宜。夯头一般上小下大或上下一致,下部较平整,其直径约为10~15cm。杵头有铁、石和木制等,赣南客家民居建造,多使用木制杵头,铁器制品并不多见。夯头大小不一,形式也较多。木杵的材料,多用硬木,如枣木、槐木、榆木、柏木之类。夯硪则主要用于大面积的农田筑坝、池塘围堰等夯土,有时也会用废弃的石磨碾子替代(见图5)。

图4 夯硪及夯杵工具⑧

(2)筑墙工具。筑墙工具有两类工具:一类是版筑工具,一类是筑砖工具。版筑厚度一般在30~40cm,长度一般不超过300cm。赣南围屋的墙基比较厚,版筑工具也就显得笨重许多。筑墙时,四周用板或椽子将夯土体加以限制,可以较为精确地控制夯土体的体积。版筑的工具,有打墙板(也可用椽或杆代替)、椽子、插杆、立柱、横杆、抬筐、扁担、簸箕,等等(见图6)。

图4 版筑工具之一⑧

土坯砖可以砌出各种建筑,它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相对而言,土坯砖用于正屋建筑会少一些,大多见于畜圈或者耳房之类的小形体建筑。土坯的制作工具,要用到铁锹、砖模、石板子,甚至直接手脚并用等。土坯墙一般来说,会比版筑墙薄,大约有27cm。

2.施工时间的选择

按《管子·度地》的说法,夏历“春三月”是土作施工的最好时机。可是在赣南,却不一定是建房的好时机,因为这个季节正好进入梅雨季节,常常连续下雨1~2个月时间,土料的含水量过多,雨天也不适宜人们工作。相对而言,反倒是春夏之交或是“秋三月”,起房较为合适。那时,第一季劳作播种已经基本结束,雨季已过,泥土新鲜且不误农时。在赣南,“秋三月”时,土壤含水量适中,也是起房的好时机,第二季收成也基本结束,最主要的是可以赶在新年前乔迁新居,讨个吉利。

3.基本施工工序

夯土时,槽底可以视为夯土墙或台基的基础,一定要认真处理,否则会引起塌陷或上部的结构开裂。赣南夯土墙对台基基础也同样十分重视,加上赣南风水观念正盛,选址、择日开工与上梁,都是极为重要的仪式。另外,要达到夯实的厚度要求,这是决定结构强度的关键。赣南虽然是个多山地区,但多为丘陵地带,台基石材硬度有限,以红壤岩石居多,这种石材易风蚀粉化,因此需要深埋并做裙墙处理。裙墙以上则以版筑夯土为主,有时需夹入多片竹条以增强夯土的拉应力。夯土时,一般两人相对手执夯杵,有节奏地夯打直至严实。制作的夯土要有恰当的水灰比,太大或太小都不利于夯实。最后的泼灰要过筛,不可以有过大颗粒,防止施工后白灰的继续消解,且泼灰宜在1~2天内使用,防置太久就会失效。

四、结语

夯土民居建筑在当地人的认识中,有一个共同的优点,那就是冬暖夏凉,建造相对简单易行,尤其是对于广大农村来说,建筑成本也较低。夯土民居建筑的所有材料,都来自自然,冬天能有效地阻挡凌冽的寒风,保持屋内温暖的环境;在炎热的夏天,屋内夯土地面与大地相通,接收大地的凉气,使室内清气凉爽。夯土民居建筑功效好又方便取材,随着时间的推移,夯土建筑又能回归自然,是一种优良的、轮回往复的超循环自然结构体系。赣南民居夯土建筑,具有就地取材、节省资源、建造工期短和造价低等优势,同时又不会给大自然带来任何不可降解的垃圾。

夯土建筑与外界环境有一定相互关联的区域,室内外土体表面材料基本一致,土体建筑材料取自天然的状态,表现出粗犷的土质感,室内外没有明显的边界,也分不太清楚建筑与环境的界线,居民始终与土地保持了天然的亲和性,加上室内外大量采用原木装饰,尽量避免了材料带来的环境污染。因为夯土没有经过任何的加工,抗侵蚀能力以及坚固程度,自然是没有钢筋混凝土建筑强,因此也有它自身的缺点。比如,夯土建筑的前期保护工作如果没有做好,墙面容易崩塌,楼板的木材容易腐蚀,瓦面就容易破损。夯土墙面经过长久的雨水冲刷后,容易产生裂缝,严重的甚至会倒塌。要想让夯土民居建筑保持良好的居住状态,还需要定期对夯土建筑进行维修和保养。如对屋顶瓦片进行查缺补漏,以及对夯土墙不定期地进行粉刷等。

如今,在建筑材料与工艺日益发达的时代,夯土民居建筑因其天然存在的缺点,正逐渐被砖瓦楼房所代替,传统的赣南民居瑰宝遭到了大面积毁坏。一个地区的文化形成,往往需要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沉淀,在大规模的新农村建设与改造过程中,一些地方“拆旧建新”,导致民居被建设性破坏,很可能在短时间内使得许多具有悠久历史文化遗产的建筑“灰飞烟灭”。保护和利用夯土民居建筑的优点、施工技术,传承古代文明,可以使之成为现代建筑设计可资借鉴的经验,这是值得我们加以重视的。

注释

① 据著名客家学者罗香林考证:两晋南朝至唐以前,迁入赣南的客家人“人数无多”。参见:罗香林.客家源流考[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89:3-8.

② 客家传统民居是集家、堡、祠于一体的“聚族而居”的天井式民居,其主要类型大致可分为围屋、围拢屋和天井式院落等几种,赣南地区的土楼比较少见。参见:肖承光,金晓润.客家传统民居的主要类型及其文化渊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4):50-53.

③龙南里仁白围体量较小,俗称“猫柜围”,但不多见。参见:万幼楠.赣南围屋与围屋背景[J].客家研究辑刊,1997(1):167-174.

④ 图1至图4来源:作者摄影.

⑤ 参见:万幼楠.赣南客家围屋[A]//陆元鼎,杨谷生.中国民居建筑:中卷.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611-631.

⑥ 这类建筑旧时一般为世家大族或商贾巨富所建,能使一个宗族、一个姓氏甚至一个村落的所有人,可以和谐地生活在一个拥有数十间或数百间的巨祠里,是赣南客家人建房追求的最高境界。参见:罗勇.客家赣州[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80-82.

⑦ 这种“三合土”是一种“补料”,古人常用这种材料补陶器、米砻和米砻槽沟等.

⑧ 图5、图6来源:作者自绘.

猜你喜欢

夯土墙围屋夯土
黔中访古·榕江客家围屋
现代夯土建筑材料特性及抗震性能数值模拟
赣南围屋与闽中土堡的建筑比较研究
夯土建筑研究现状综述
夯土墙
围屋的月光
郑州商城遗址出土夯土材料的分析研究
竹筋夯土柱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客家围屋的文化寻绎及其保护策略——以贺州莲塘江氏围屋为例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夯土墙质量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