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篇翻译教学研究──以俄语专业翻译教学为例

2015-11-23安利红黄小昱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俄语语篇语境

安利红 黄小昱

(大连外国语大学 俄语系,辽宁 大连 116044)

一、建国以来翻译教学与翻译教材的基本情况

翻译教学是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就高水平翻译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环节。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翻译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探讨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但也存在一些误区。中国翻译协会会长刘习良(2006:6)指出:“懂外语就能做翻译这种错误的观念还相当普遍,其结果是许多人能够与外国人进行对话,却不能完成翻译任务”。何其莘(2007:11-12)认为:“学会外语就能从事翻译工作,这是我国外语教学中的一个误区”。外语水平与翻译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如果把外语人才培养等同于翻译人才培养的确有失偏颇。翻译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需要我们不断加深理论认识,并将理论用于对教学的指导,提高人才培养效果。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西方学者纷纷把语篇语言学理论引进翻译研究领域”(张美芳 黄国文,2002:3)。这可以认为是语篇翻译研究的开端。语篇翻译是把翻译看成由源语语篇引发的目的语语篇的生成过程。换言之,“语篇翻译研究是以实际翻译活动作为考察对象,通过源语语篇、译语语篇的对照研究,多种译文的比较研究,‘描述’而非‘规约’语际转换的内在规律,包括对源语语篇的理解和阐释,翻译情景的把握,译文构建的策略等各个环节”(康宁,2005:88)。语篇翻译更加重视翻译过程规律的揭示,对翻译教学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教材建设始终是人才培养的必要前提。好教材可以解决许多教学上的疑难问题,有效贯彻人才培养的目标。教材存在的问题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教学存在的问题。陶友兰(2006)曾通过问卷和访谈形式分别调查了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共100名学生对英语专业翻译教材的看法,主要体现在:①翻译理论太笼统,简单划一,针对性不强,没照顾到专业差异;②译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注重整体性,对学习者启发作用小;③对文化差异重视不足;④选材面不够宽,大部分以文学为主,脱离现实,缺少在不同情境中如何用两种语言来分别描述的讲解;⑤提供的范文太完美,让人感觉无法达到境界,语言最好接近普通人的水平等。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根据,教材存在的问题可以直接反映出教学问题。据笔者调查,国内颇有影响的学术杂志都极少刊登有关翻译教材研究的文章。以《中国翻译》为例,在2004年至2014年期间发表的文章中,仅有3篇专门讨论教材问题。其中一篇研究的是对外汉语的翻译教材;一篇为法律专业翻译教材研究;另一篇是对某一翻译教材的译例进行评议或质疑。可见,翻译教材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非常不利于翻译教学水平的提高。下面我们以俄语专业教材为例,说明目前俄语专业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二、俄语专业翻译教材建设历程

学者李红青(2006)曾经对建国初期至2002年我国俄语翻译教材做了调查,纵观我国高校俄语专业翻译教材的建设历程,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

(一) 政治色彩较强的初始期(20世纪50—60年代)

建国初期,在全国出现俄语学习高潮时,俄语翻译教材的编写工作正式开始并初具规模。由于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教材内容政治化色彩较强,涉及内容主要有社会主义、革命领袖及中苏友谊。

(二)题材多样化的发展期 (20世纪80年代)

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外语教学受到极大重视,极大地促进了翻译教材建设。受当时国家对外交流需求迅速增大的影响,这一时期编写的教材摆脱了过去以单一性政治题材为主的状况,题材开始多样化,内容更加充实,编写思路主要是进行双语比较,语法、修辞的分析,基本属于语法流派翻译教材。

(三)突出实用性的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

为编写出更加适合人才培养要求的教材,学者们不断反思,更新教材内容。进入20世纪90年代,翻译教材的实用性更加突出,出现了包含各类应用文翻译教材,题材也扩大到外贸、科技、新闻等多个领域,旨在满足当时兴起的对外贸易、科技等领域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更加直接地运用到工作中去。

此外,学者们也开始关注理论对教材编写的指导意义,进行了相关理论的探索,并将理论研究成果贯彻到翻译教材的编写之中,从而指导翻译教学。出现了教材将美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理论引入翻译的交叉性研究,如傅仲选所著、1993年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实用翻译美学》;也有的教材开始注重翻译中的文化现象,在教材的专题中,补充相关的文化语言知识,讲解俄汉语言表达方式的异同,分析俄汉、汉俄翻译的特点和难点。如王秉钦著,1995年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化翻译学》,从民族心理与思维方式入手,深入地探讨了二者对翻译活动的影响。此时篇章理论也进入到学者们的视野,一些翻译教材开始注重语篇的整体理解与表达,从而改变了以语法为纲的传统编法,按照词、句、句段和篇章的翻译单位层次进行编写。例如,李世骏,张永全等所著,1999年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俄名作译文选析》一书共选中俄佳作100个篇段,每个篇段都附有相应的译文,并对译文的长处、不足及翻译方法进行简要分析。这种教材编写方法能够使读者站在语篇的层次理解两种语言的异同,更好地领会原文的某些深层含义及翻译技巧的运用,是对翻译教材传统编写方法的突破。

(四)多元化发展期(21世纪)

21世纪成为翻译教材建设的鼎盛时期。我们对2000至2014我国国内出版的俄语专业翻译教材进行统计,重新修订出版和新出版俄语翻译教材达到了28种以上,如下页表。

教材是教学之本,也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俄语教师一直致力于研究翻译教材的编写原则和进行翻译教材的编写。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俄语专业翻译教材的类型在总体上达到了一定的数量,从而使翻译课程教学的内容实现了从“单一化”到“多元化”。这一时期出版的翻译教材不同于以往的翻译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改变了有史以来俄语翻译教材无“口译”的状况

“几十年来,翻译的教学与研究,似乎都偏重于笔译,偏重于‘汉译外,很少重视‘外译汉’,尤其是口译”(林宝煊,1994:43)。现在,“和英语比较起来,我们俄语专业的口译还处于无系统、非专业化的阶段”,“问津口译问题的俄语学者还寥寥无几”(顾鸿飞,2000:54)。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社会对口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我国第一本俄语专业翻译教材问世之后将近半个世纪的时候,2002年9月,由丛亚平、张永全编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全国第一套俄汉口译教材《俄汉口译高级教程》。在此之后,又出版了多部口译教材(详见下页表),填补了俄语口译这一领域教材的空白。

2.题材更广泛,更加突出实用性

在教材内容上,以社会需求、学生未来工作为依据,选用贴近现实生活、具有时代气息、反映最新语言变化的语料。如2006年出版的《俄语——高级口译技能训练与实战演练教程——同传捷径》一书涵盖了经济贸易、政治外交、人与自然、科学技术等不同领域的口译实战场景,语料非常多样化,专业性更强。由胡谷明编写的《俄汉翻译教程》、《汉俄翻译教程》在保持传统的词汇、语法及翻译技巧编写思路的基础上,增加趣味性和实用性的语料,覆盖政论、文学、经贸、体育、卫生、旅游、环保、艺术等领域。而黄忠廉,白文昌编写的《俄汉双向全译实战教程》则包括了交流、访问、谈判、合同、企事业单位、工农业、科技、政治、经济、改革、国际关系、法律、教育、交通、通讯、广告、医疗、保健、文化、艺术、文学、爱情、婚姻、家庭、休闲、旅游、体育等20多个专题,培养学生的全译技能与全译意识。

还有的教材突出应用文,如丛亚平等编写的《实用俄汉汉俄翻译教程》;也有的教材强调语体体裁对翻译的影响,如杨仕章编写的《俄汉翻译基础教程》讲解了不同语体体裁的相关例句,帮助学生建立起语体意识。上述这些教材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选择面更加广泛。

21世纪出版的俄语专业翻译教材

3.针对性更强

在教材的种类中,注重教材的“个性化”。不论是笔译教材,还是口译教材,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如201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杨仕章编写的《军事翻译》;2007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陆永昌编写的《俄汉文学翻译概论》;200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利众、张廷选编写的《俄汉/汉俄科技口译教程》;200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国亭编写的《大学俄语翻译精粹》;200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利众、童丹编写的《新编大学俄语翻译技巧与训练》与200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白文昌编写的《大学俄语四级翻译教程》,都做到了各有侧重,教学目标明确这一点。

此外,针对传统的以全译为主的翻译教学方法,学者们还提出了“变译”的思想。全译即语法翻译法,是指将外语翻译成母语,母语译成外语的逐词翻译法。针对传统的全译法,黄忠廉(2002:96)提出了变译法,“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并在《变译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俄汉翻译开发基础》,使学生不仅重视微观技巧,也能够有意识地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需求改变原作的内容与形式,以适应灵活多变的翻译要求,满足社会翻译实践的需要。

另外,我们还看到,在这一时期的教材当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继续得到了关注。由丛亚平编写、2012年出版的《俄汉翻译教程》除了对传统的词汇、语法、修辞进行对比之外,对俄汉语之间存在的语言文化障碍、形成的具体原因及其在翻译中的克服方法进行了讲解。2006年由陈洁编写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俄汉语言对比与翻译》以词、句、文并重,理论结合实践,突出教学中的“疑难”,侧重阐述俄汉语言在词汇、语法、修辞、语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原因以及对其的翻译转换。但是体现文化因素与语篇意识这两方面的教材仍然为数不多。

透过几十年来我国俄语专业翻译教材建设的发展,我们可以管窥到我国高校俄语翻译教学的状况,题材越来越多样化,读者针对性越来越强;并逐步意识到,只有词、句的翻译单位是不够的,开始重视语篇的整体理解与表达,重视真实的交际语言及交际情景文本,使词句与篇章结合,以形成完整的翻译教学内容体系。此外,开始注重翻译中的文化现象,探索民族心理与思维方式对翻译活动的影响。综上所述,俄语专业翻译教学取得的成绩十分显著,但是,对于快速发展的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不能完全满足翻译教学的需要。

翻译教材应突出应用,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用于指导自己的翻译实践,分析解决翻译实践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也就是提供在培养学生应用翻译能力方面所必需的理论知识。为了真正做到突出应用,在教材中对于理论来源、推导过程、理论争议等可能不是重点,而翻译实际技能训练内容和案例分析则更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认为,通过案例探讨翻译技巧应优先于泛泛而谈的翻译技巧讲解。不管是在翻译教学理念的改革、改善题材的实用性、还是解决文化因素相关问题,以实际翻译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的语篇翻译原则都能够发挥强大的作用。因为它揭示的是语际转换的内在规律,可以使学习者触类旁通,提高学习效率。我们认为,语篇翻译教学原则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思维模式转换的语篇翻译原则、修辞语境的语篇翻译原则及文化语境的语篇翻译原则。

三、语篇翻译教学原则

翻译过程中最让人感到困难的往往是两种语言结构方面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可归结为两种语言思维模式或习惯的不同。“讲不同语言的人从事认识思维活动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思维影响、决定语言,尤其是语言结构的面貌”(司显柱,1999:80)。把握汉语与外语两种语言宏观结构的差异、民族思维习惯的不同,对翻译学习者大有裨益,可帮助他们触类旁通,在翻译时自觉地进行模式转换,从而生成通顺流畅的译语语篇,提高翻译效率。因此,在翻译教学和教材的编写中贯彻思维模式转换的语篇翻译原则是十分必要的。

两种不同的语言在词汇、语法、修辞等各方面以及文化、思维等方面都相差悬殊,绝非词与词的对等这样简单。我们看到,很多翻译教材的引例是以句子为单位,以语篇为单位的大多也没有语境,这有悖于语言规律,因为词语只有在语境中才会产生意义。教材选材如果缺乏语境及相关信息,学生就不会很明确翻译的目的。例如,在节选原著时未将原著背景信息引入,学生往往无法清晰地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缺乏相关语境的背景知识,致使翻译质量降低,达不到预期目标。语篇的形成和对语篇的理解是在交际中发生的,语篇是在具体交际过程中的产物,因此往往依赖语境方能存在。立足于语篇整体,结合语境去分析、理解句子和词语才能深刻理解原语语篇,促进译语语篇的准确构建。翻译教学应以语篇为单位,语篇里的段、句、词的翻译选择均以符合语境要求、实现文本的交际功能为目的。这种教学方式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让学生学会从语境的角度考虑文章的翻译方法,而不是只把目光停留在对某些具体词汇和句子的翻译思考上。本文将主要探讨修辞语境与文化语境的语篇翻译原则。

(一)语言结构转换的语篇翻译原则

普遍认为,思维影响着语言结构的面貌,即对语言结构有一定的固化作用。俄罗斯学者 Г.Я. Coлгaник(2009:3)认为“正是语言思维决定了思想的语言形式及其关系。思想的联系及其活动规律也体现在言语中”。语篇翻译是两种符号系统的转换,涉及信息不同的组合排列方式,其本质是“译者转换思维定势的过程。……都要求译者站在篇章的层面上不断调整、改变自己母语固有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王武兴,2005:92)。“思维模式决定语篇结构,语篇结构是思维模式的表达形式。”(吕世生,2011:61)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汉民族从总体而言表现出一种重整体、重悟性、重主体意识的思维模式及认知心理图式。“在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有一种主体意识”(周培志,2003:186)。以书面语为例,汉语语句的建构通常都是从人的角度出发,主动态的句子居多。而在俄语和其他欧洲语言中被动态则更加常见,因此俄汉两种语言互译时经常需要进行思维模式的转换:汉语主体思维模式与俄语客体思维模式的转换。例如:

(1)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这就迫使羽绒服厂不断探索和更新产品的花样,寻找既为顾客满意又能赚取利润的新途径。然后按照需求组织生产,不断完善产品的花色和质量,保证了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和利润的增长。

(丛亚平 张永全,2002:113)

译成俄语为:

Кoнкypeнция нa pынкe нaпpяжeннaя. Этo зacтaвляeт фaбpикy пocтoяннo вecти пoиcк, oбнoвлять accopтимeнт пpoдyкции, иcкaть нoвыe пyти к пoкyпaтeлю, к пpибыльнocти. Пpoизвoдcтвo cтpoитcя в cooтвeтcтвии co cпpocoм, нeпpepывнo c oвepшeнcтвyeтcя pacцвeткa и кaчecтвo пpoдyкции, чтo oбecпeчивaeт peaлизaцию пpoдyкции нa pынкe и pocт пpибыли.

(丛亚平 张永全,2002:98)

在该例的汉语原文中,“组织生产”、“完善产品的花色和质量”这两个行为都是由主体“羽绒服厂”发出的。译成俄语时,则需要把“组织”的对象和“完善”的对象“生产”及“花色和质量”改为主语,将主动态改为被动态。此外,还需加上关联词чтo,做从句中的主语,以使主谓一致。

汉语句中倾向于以人为中心,显得主体性较强。在译成俄语时,行为客体要转变为独立的对象,而不像汉语那样通过主体的体验来体现,这样才能译成更加客观的、形式严格、紧凑、地道的俄语语句。

中国人习惯于从侧面表明自己的想法,先把围绕主要思想的所有周边问题阐述清楚,然后在最后说出重点信息。这种思维方式我们称其为“螺旋思维模式”。这也是为什么汉语语句通常开始部分介绍背景、条件、原因、证据,然后才做出结论、说明观点的原因所在。螺旋思维模式可使中国人避免直截了当。相比之下,俄语思维更加直接,重要的部分放在语句的开头,表示看法、观点或主题,然后引入各种次要成分,说明条件、原因等等。这种思维方式我们称其为“直线思维模式”。俄汉语句的词序完全不同,这是俄汉、汉俄翻译工作者,尤其是口译译员通常感到最为困难的地方,把握汉语螺旋思维模式与俄语直线思维模式两种思维方式的转换有助于较好地解决这类问题。例如:

(2)近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五届亚太生殖健康大会上,中国人口发展成就展引人瞩目。自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30多年的时间中国人口少出生近4亿人,使世界60亿人口日推迟了4年。

(胡谷明,2011:54)

译成俄语为:

Ocoбoe внимaниe пpивлeклa выcтaвкa дocтижeний paзвития нaceлeния Китaя нa cocтoявшeйcя нeдaвнo в Пeкинe 5-й Aзиaтcкo-Tиxooкeaнcкoй кoнфepeнции пo Пpoблeмaм peпpoдyктивнoгo здopoвья. Зa 30 c лишним лeт, кoгдa в Китae былa в вeдeнa пoлитикa плaниpoвaния poждaeмocти, в Китae poдилocь пoчти нa 400 млн. чeлoвeк мeньшe, чтo oтoдвинyлo oтмeткy нaceлeния Зeмли в 6 млpд. чeлoвeк нa 4 гoдa.

(胡谷明,2011:53)

汉语原文中的时间地点状语“近日在……大会上”位于句首,然后出现主语谓语,先出现次要成分,后出现主要成分,符合汉语螺旋思维的特点;译成俄语时则根据直线思维把主语谓语提到前面,把状语放到后面;汉语原文时间状语从句“自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位于句首,译成俄语时,则后移至时间短语“30多年的时间”之后,也是因为螺旋思维模式与直线思维模式的转换。

翻译过程中的句法转变是一个多方面的复杂问题。正像俄罗斯学者 Гapбoвcкий H.К.(2007:506)所说,“该问题非常宽泛,将我们带入某种语言动态世界图景的认识领域,因为言语讲的是某种语言如何展示事件在时空的连续发展。”学习一种语言,等于进入了“另一个人际交往圈”,因此,学习外语不仅仅意味着掌握它的词汇与语法,从本质上说是转换一种思维方式和习惯,即习得说目的语的本族语者的思维模式。学习翻译好比让大脑从不同思维模式的竞争、纠结过渡到和平共处、自如切换的过程。

(二)修辞语境的语篇翻译原则

“翻译这种跨文化语言交际想要获得成功,就需要在交际全过程中,译者和作者之间的语境共享程度应尽可能最大。”(王梅,2010:108)“语篇通常发生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或是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凡是语言交际就离不开修辞语境,这在翻译时表现为译者对不同的修辞语体与修辞风格进行选择。”(宁琦,2007:19)一个语篇的修辞语境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它的翻译基调。因此,尽可能多地把握原文特定的修辞语境因素,是正确翻译的关键。语篇翻译的难点有时不是说明语篇的字面含义,而是跟修辞语境有关的词义的准确选取、词的修辞意义的判断等。修辞语体的不同往往对此有很大的影响。

为服务于艺术形象,文学语体词汇选择范围大,涉及面广,语法的限制作用被大大降低,句式的选择也随着作品不同体裁的变化而变化。“在俄汉文学翻译中,时常应采取“意合”和“淡化形合”的方法。改变原文句际衔接词语的修辞色彩。”(陈洁,2007:270-271)例如,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有这样一段文字:

(3)Hecмoтpя нa вcю cвoю лoвкocть, oн нaxoдилcя пoчти пocтoяннo нa caмoм pyбeжe нищeты и ocтaвил cвoeмy cдинcтвeннoмy cынy cocтoяниe нeбoльшoe и paccтoяниe. Зaтo oн, пo-cвoeмy зaбoтилcя oб eгo вocпитaнии: Bлaдимиp Hикoлaич гoвopил пo-фpaнцyзcки пpeкpacнo, пo-aнглийcки xopoшo, пo-нeмeцки дypнo.Taк oн и cлeдyeт: пopядoчным людям cтыднo гoвopить xopoшo пo-нeмeцки; нo пycкaть в xoд гepмaнcкoe cлoвцo в нeкoтopыx, бoльшeю чacтью зaбaвныx, cлyчaяxмoжнo...

从字面上直译,此段应为:

尽管自己一生工于心计,他却经常几乎处在赤贫的边缘,给自己的独子留下一份不大的、已经破败的产业。但是,他按自己的意思关怀儿子的教育,所以说弗拉基米尔·尼科拉伊奇的法语说得非常好,英语也行,只是德语说不好。这理所当然:上流社会的人们都不屑于把德国话说好;但是在一些场合,在大多数寻开心的场合,谈话当中插入个德语词儿——是可以的……

原文段落划线词有四处,第三处的冒号表示后句是结果。译文划线词有五处,增加的一处“只是”使中文表达更加清晰,与下文形成很好的衔接。但是这段译文读来感到表达生硬、死板,如鲠在喉。“在文学语体的汉语表达中,不宜使用太多的因果、转折句,老舍先生也主张要少用“然而”、“所以”、“但是”这些词转来转去。在一定的语境中,往往依靠文气的贯通来衔接,能够省略掉关联词语时,尽量省略为好。”(宗廷虎等,1988:208)此段较好的译法为:

虽说他一生工于心计,却常常陷入几乎赤贫的困境,仅给独子留下一份已破败的微薄产业。可他完全按自己的主见教育儿子,果然潘辛的法语讲得很出色,英语也不错,可德语不行。这很自然,要知道上流社会人德语讲得好,那是不光彩的;不过,在某些场合,大多是逗乐场合,冒出个德语词也可以……

这里用了较为口语化的词语,移译了原文中的转折、因果等语气,衔接分寸得当,文气顺畅。与文学语体完全不同,科学语体的表达要准确、客观、严谨、富有逻辑性。需要特别注意之处就是句际衔接词。当不用句际衔接词容易招致歧义时,务必不能省略衔接词。例如:

(4)Жeлeзo извecтнo чeлoвeкy нecкoлькo тыcяч лeт. Ho в пoлнyю cилy oнo cлyжит eмy лишь coтни лeт.Teпepь этoт мeтaлл cтaл нeoбxoдимым для coвpeмeннoй тexники.

Tpyднo нaзвaть бoлee нyжный чeлoвeкy мeтaлл,чeм жeлeзo. Жeлeзo - этo мaшины и cтaнки, aвтoмoбили a кopaбли, элeктpocтaнции и мocты. Гдe нeт тeпepь жeлeзa.

在这段文字中的“Ho”,“Teпepь”在译文中都必须有所体现,才能使语句的逻辑关系十分清晰,避免误解。可译为:人类认识铁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充分利用铁只是近几百年的事情。现在铁已成了当代工程技术必不可少的金属材料。目前,很难找到哪一种金属,比铁的需求量还要大。因为有铁,才有汽车船舶、电站桥梁、以及机床等机器。总之,铁无处不在。

商务俄语一般不苛求语言的优美性,而是简洁扼要,旨在解决商业具体事务,其中牵涉到业务磋商,商业谈判,索赔理赔等语用功能,最终目的是使商贸活动运作顺利并产生盈利,这就构成了商务俄语的话语方式,选词精确,行文简约。

(5)Ha ocнoвaнии пpeдcтaвлeннoгo дoкyмeнтa зaинтepecoвaннaя cтopoнa ocвoбoждaeтcя oт oтвeтcтвeннocти...只需简单译为:据此证明当事方豁免……责任。

(6)Уcлoвия cдaчи-пpиёмa тoвopoв дeйcтвyют в cooтвeтcтвии c «Кoммepчecткими ycлoвиями cдeлoк вo внeшнeй тopгoвлe, peкoмeндoвaнными мeждyнapoднoй и пpaвилaми иx тoлкoвaниями». 此处用在话语方式上选择高频出现的“依照、按照……处理”,译为:交货条件依照国际商会制定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办理。

(三)文化语境的语篇翻译原则

李运兴(2001:120)认为:“语篇与其文化背景的种种关联构成其文化语境,任何语篇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生成的……文化背景在语篇中以语言的形式反映出来。”翻译过程中,与源语语篇有关的源语文化语境由于与译语文化语境不相容而无法或很难用译语加以表达时,就造成文化语境的冲突。我们认为,语篇翻译的过程就是对读者头脑中可能出现的文化语境裂缝的文化语境进行补救的过程。好的译者应该是一个尽心尽力的文化使者。学者李运兴(2001)归纳总结了译者在处理文化成分的过程中应当采取的几种模式:文化直入模式、文化阻断模式、文化诠释模式、文化融合模式、文化归化模式。采用显示模式可以给读者提供必要的文化语境信息;采用融入模式可促进对外来文化语境的吸收;如果源语文化语境在译语中空缺,则可采用直入模式,为译语文化输入新鲜血液。

例如:

(7)— Bacилий! Гдe зeлeныe вecлa? — кpичaл ктoтo. Bacилий, xмypый, кaк oктябpьcкий дeнь, yклaдывaл нeвoд в бapкace, a Cepeжкa cмoтpeл eмy в coгнyтyю cпинy и oблизывaл гyбы, — пpизнaк eгo жeлaния oпoxмeлитьcя.(——瓦西里!那绿色的桨在哪里?——有人喊着。瓦西里脸色阴沉,就像俄罗斯十月的阴雨天,他在舢板船上收拾着渔网,而谢廖沙看着他弯曲的后背,舔着嘴唇,——露出想再喝点儿酒的标志性表情。)

(Гopький Maкcим,1933:17)

上述语篇中的 oктябpьcкий дeнь(十月的天)与词语xмypый(阴郁)搭配,如果直接译为“瓦西里脸色阴沉,就像十月的天”会令中国读者十分费解。对于汉文化读者来说,十月是和 “风和日丽”、“金秋”等色彩绚烂的概念相联系的。在俄罗斯,十月正是阴雨连绵的季节,这就是高尔基在作品中用“十月的天”来比喻瓦西里阴郁面孔的原因。考虑到的差异,译文采用文化语境显示模式处理为“瓦西里脸色阴沉,就像俄罗斯十月的阴雨天”,给读者提供必要的文化语境信息,这种译法成功地解决了文化语境的冲突。

四、结语

翻译教学需要实践,翻译理论能够减少翻译实践的盲目性。合适的理论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翻译观,更好地帮助学生自学,甚至使译员终生受益。翻译教材是教师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既不能通篇都是理论,也不能完全抛开理论指导去一味地实践。传统翻译教学重在词句的转换,译例几乎大多以单个句子的形式出现,对语境等语篇因素没有足够的重视。这种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学生对词句层面的翻译能力,但往往也会使学生的翻译能力局限于词句层面,而产生译文语篇缺乏有效的衔接、连贯,对原文语篇理解过于片面甚至错误的现象。

因此,我们需要对现有教材中遵循的教学原则教学修正,补充语篇的相关知识,以语篇为原则编写翻译教材,使学生深刻理解语篇对翻译的要求,并提高翻译能力。随着我们对语篇翻译理论认识的不断加深,相信学者们还会发现其他有效的语篇翻译原则。在翻译教学与翻译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突出语篇意识,意味着把翻译中的问题巧妙融合到各类语篇中,站在语篇整体的高度解决翻译问题。因为,翻译不仅要体现原文的意义,还要体现原文的交际价值。

猜你喜欢

俄语语篇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基于3D虚拟情境的俄语视听说教学
跟踪导练(三)2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
俄语称呼语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