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本论》看归纳与演绎辩证统一的方法论意义
2015-11-23王俞晓
王俞晓
(中州大学德育教学部 河南郑州 450044)
从《资本论》看归纳与演绎辩证统一的方法论意义
王俞晓
(中州大学德育教学部 河南郑州 450044)
归纳与演绎的辩证统一是辩证逻辑的基本观点。《资本论》的整体结构以及商品和资本的流通过程,体现着归纳与演绎的统一关系;在对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的描述,以及论及货币职能时又体现出归纳与演绎二者的本质区别。《资本论》把归纳和演绎二者的统一和区别揭示出来,从而可以更好地去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资本论 归纳 演绎 辩证关系
归纳与演绎的辩证统一,是辩证逻辑关于归纳和演绎相互关系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在导言中提出政治经济学方法的两条道路,并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及其以后的《资本论》等政治经济学著作中,在其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上实现了两条道路即从具体到抽象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接合,也就是在其方法论意义上实现了归纳法与演绎法的融合。这在马克思的整个方法论体系的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
马克思对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斯密和李嘉图的认识与批判,是其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理论起点,而之后对于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尤其是对于蒲鲁东的批判,乃是其在一般方法论上将归纳法和演绎法融合在一起的连接点。对蒲鲁东的批判及其随后进行的更为深入的理论研究,使马克思具备了对蒲鲁东所表述的“范畴”进行历史性剥离的条件,把历史的过程真实地剥离开来,把其活生生的真实地展示出来,由此而取得的思想成果是马克思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思想前提。其在批判的过程中实现归纳法与演绎法的融合,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体系。下面就从《资本论》中来探讨归纳与演绎的这种辩证关系,从方法论角度来看《资本论》的结构,《资本论》更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演绎的形式。这部经典著作主要论证和说明了资本主义的实质,以及它要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代替的必然性。但是在具体内容上,不仅仅只有演绎的形式,也有归纳的存在。我们可以从下图的粗略轮廓中看到:
整个逻辑结构的开端表现为它是从对商品的分析开始的,而且这个分析表现为对“单个产品”的分析。通过这样的分析和必要的中介环节,达到从“单个”导向一般(价值),在逻辑中再现出现实的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过程;然后,表现为从一般(价值)通过必要的中介环节(资本的流通过程等)导向个别(价值的各种形式),在逻辑中再现出现实的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过程。通过上述归纳与演绎的统一,再现了商品这个个别开始,最后又回到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社会)这个个别,也就是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再现出来。当然,《资本论》逻辑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个别,二者绝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经过一系列的过渡转化,呈现为螺旋形的上升运动。[2]
具体到流通领域,不仅在简单的商品流通过程中,而且在资本的流通过程中,都体现着从个别到一般和从一般到个别的辩证统一。在简单的商品流通过程中,特殊的交换价值要同一般的交换价值相交换,这体现为从特殊到一般;然后一般的交换价值在同特殊的交换价值相交换,这体现为从一般到特殊。商品只有通过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运动,才能作为交换价值来实现。从马克思的这些相关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归纳和演绎总体上来说是两个不可分离的运动;分开则表现为每一个都是不完全的,都是没有完成“为买而卖”的简单的商品流通的活动。在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同样体现着归纳和演绎的辩证统一。正如马克思所说;“货币作为一般财富的物质代表,只有当它重新投人流通,和个别特殊形式的财富相交换而消失的时候,才能够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184-185页)在归纳和演绎的关系问题上,既要在两者区别之中看到它们的统一,又要在统一之中看到它们的区别。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生动地揭示了归纳和演绎之间的区别,例如他在《资本论》的第一个手稿中,第一次把他对资本主义调查研究的材料分为三大部分,并运用了“三段论形式”描述了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他的三顶就是:地租、资本和雇佣劳动。资本作为一般,地租和雇佣劳动则分别被看作个别。在历史和逻辑上,既有从地租到资本再到雇佣劳动,即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又有从雇佣劳动到资本再到地租,即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过程。前者揭示的是封建主义被资本主义代替的过程,后者揭示的是资本主义本身发展的过程。尽管这两个过程在逻辑的形式上都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资本在这两个过程中总是作为活跃的中词出现,但是,在这两个过程中的个别,是地租还是雇佣劳动在资本之前,则是具有本质区别的。[3]
从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研究方法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是归纳。它的主要任务是直接从外部的感性世界开始,来对大量个别的具体的事物进行归纳概括,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抽象规定。在叙述方法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是演绎,它的主要任务是把前一阶段通过归纳概括出来的抽象规定,按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内部联系和运动过程,在逻辑上再现。但是无论是研究方法阶段还是叙述方法阶段的归纳和演绎,都不是什么纯粹的归纳或纯粹的演绎,而是互为前提互为补充的对立统一关系。[4]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9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
[3]周昌忠.西方科学方法论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4]刘大椿.科学哲学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5]《归纳逻辑》北京市逻辑学会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6]陈晓平.归纳逻辑和归纳悖论[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王俞晓(1981—),男,河南方城人,硕士,中州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