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初探
——同济大学信息素养教育模型构建
2015-11-23袁希蓓刘玉红同济大学图书馆上海200092
●袁希蓓,刘玉红(同济大学图书馆,上海200092)
基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初探
——同济大学信息素养教育模型构建
●袁希蓓,刘玉红△(同济大学图书馆,上海200092)
信息素养教育;科研创新能力;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模型
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调研,发现不同层次学生的信息需求、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获取渠道有很大不同,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的机会也不完全相同,但对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都很迫切。信息利用对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需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和内容,让学生对信息利用有系统思考和灵活运用的能力,以达到进一步提高科学研究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在创新型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中,信息素养能力是重要的基础之一。本文从不同层次的学生信息需求和科学研究能力调研入手,重点探讨基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信息素养教学模式,即以科研项目完成过程中的信息素养教育为主线,以研究性学习习惯养成为目的,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良和创新,同时对大学信息素养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建立服务于本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1 不同层次在校大学生信息需求和科研能力调查分析
为摸清学生的信息需求和利用状况,笔者针对同济大学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探讨学生信息需求状况和对图书馆资源利用的水平。同时,基于文献检索课堂,观察分析了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参与机会的不同。调查分析过程中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低年级本科生(未接触专业课程教育的大一本科生)、高年级本科生(大二~大四的本科生,已有部分专业课程教育)和研究生(已有深入的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训练)。
1.1 基于调查问卷的信息需求和资源利用分析
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9份,回收率为96.3%。其中,本科生占70.4%,研究生占29.6%。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1)不同层次学生对不同类型信息资源使用情况。
图1 不同层次学生使用不同类型信息资源情况
从图1可明显看出对于互联网资源和多媒体资源的熟悉和使用情况,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学生均占很大的比重。但对于低年级本科生,印刷版资源还是主要的信息参考源,对于数据库资源需求较少;高年级本科生逐步减少对印刷版资源的使用,增加了对数据库资源的利用;研究生对于印刷版资源的使用率最低,数据库资源的使用率大幅度增加。即随着大学学习的开展和年级的增高,对学术数据库的熟悉程度在不断提高,需求和利用机会也在不断增加。
(2)不同层次学生使用图书馆资源的目的。
从图2可以看出本科生使用图书馆资源的目的相对单一。学生在书目查询和撰写学位论文时使用图书馆资源的可能性最高。高年级本科生有少量学术研究上的需求;研究生则以完成科研课题和搜集资料所占比重最高,撰写学术论文和书目检索在其次。本科生和研究生对研究型信息的需求和利用,是从单个项目逐步扩展到日常的学习研究中的,需求频次和程度逐步增加。
图2 不同层次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目的
1.2 基于随堂观察的不同层次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分析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每学期都让学生带着问题或课题跟进课程,从提交的课题以及围绕课题进行检索的过程观察得出不同层次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有很大的差异。
低年级本科生:①课题或问题与生活和学习有基本的联系,很少涉及专业课(即使有,也仅限于对专业未来前景的了解);②不能称之为科研课题,仅限于某些概念或一个大范畴的疑问;③最基本的科研训练几乎都还没有参与,对于课题和研究没有清晰的认识;④所需信息都是很基础的知识。
高年级本科生:提供的课题已开始围绕自己的专业设立内容,有针对生活或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引发的一些思考,也有参加各种创新比赛的课题。这其中反映了:①开始对自己的专业有了一定的思考;②对科研课题已有初步认识,从题目的设立上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痕迹;③思考的问题大多比较宏观,不够深入;④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科研、创新比赛。
研究生:课题大多可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科研课题,对于课题的设计都已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处理方法,需要深入的研究和调研。
1.3 不同层次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及科研创新机会分析
从以上调查问卷和随堂课题的分析还可以很明确地看出,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科学研究也有不同的认识和局限,但各类学生均有一定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见下表)。因此,信息素养教育要想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就必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有针对性的内容,以不同的课程形式达到相应的效果,这样才能最大化体现信息素养教育的价值。
表不同层次学生信息需求及利用特点与科研机会分析
2 基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构建
2.1 基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内容
在以往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中,把信息素养的培养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础信息素养,第二层次是专业信息素养。[1]而笔者认为不管是基础信息素养还是专业信息素养,还仅仅停留在教会学生检索信息的层面,并没有真正将信息素养教育与科学研究、创新活动结合起来。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不管是专业的科研课题需求,还是非专业需求,能够熟练应用信息素养知识查找信息、利用信息,并能通过信息的筛选和分析,完成知识的整合。同时,通过积累,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和知识库。因此,参与科研的机会也不相同,笔者将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分为三个层次:信息素养基础、信息素养进阶和高级信息素养(见图3)。
信息素养基础针对的教育对象为低年级本科生,目标是通过信息素养基础的培养,大学生能够明确什么时候需要信息,有哪些渠道可以获取信息,怎样更快更好地找到需要的信息。信息素养进阶的教育主要针对高年级本科生,前提是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基础,教学内容主要是将信息素养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结合,重点在于将信息素养的内容和方法应用到研究性问题和简单的科学研究中去。信息素养进阶的培养目标是让高年级本科生能够熟练利用信息资源,完成大学课程中的研究性作业,能够参与或独立完成各种科学研究训练项目和比赛性项目并取得相应成果。而到了研究生阶段,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逐步加深,转变为高级信息素养教育。
2.2 基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以上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分析,以同济大学为例,结合信息素养教育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构建“三维一体”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见图4)。
图3 信息素养层次模型
图4 同济大学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1)纳入大学生培养计划的常规课程。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需求设立三个层次的课程,分别为新生入学教育、本科生文献检索课、研究生文献检索课。其中,新生入学教育课程不纳入学分体系,为新生入学必备内容;本科生文献检索课程已列入本科生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选课学生主体为高年级本科生,占学分体系的1.5学分,一学期34课时的系统课程;研究生文献检索课为研一硕士必修课程,课程时间为18课时,占学分体系的1个学分。(2)针对性的系列讲座。针对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对文献信息需求集中的时段开设系列讲座,把学生吸引到图书馆资源全面利用中来。讲座分为三个系列,以满足不同基础、不同需求的学生灵活选择。一是介绍不同数据库资源和不同应用软件的系列讲座,重点介绍学习和科研中常用的数据库和软件。二是基于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开设的针对性的讲座,以帮助硕士生和博士生更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完成论文开题。三是针对本科生参与各种科研创新训练计划开设针对性信息利用讲座。这些科研训练计划包括同济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是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机会和平台。针对本科生科学研究能力薄弱,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差等特点,开展针对项目申请及完成过程中信息检索与利用方面的讲座,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找到选题,针对选题发现更好的切入点,以及利用已有研究选择项目创新点等。(3)嵌入用户中去的个性化课程。根据研究性学习课程、科学研究生命周期以及科研项目周期的不同需求,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嵌入到本科生创新基地、学术团队和研究性课堂中去的信息素养教育,以三种形式嵌入到不同用户中。一是嵌入到研究性课堂,包括专业课程或通识教育课程,由图书馆员和任课教师共同完成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二是嵌入到某一具体项目组,根据科研项目的进程,在不同时段为项目组成员提供不同信息资源和相关软件的培训;三是嵌入到不同院系的创新基地,根据基地的具体需求,提供针对性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
将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结合,形成基于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型,三个层次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逐步加深,阶梯式上升。针对本科生的文献检索课,重点包括信息素养基础和信息素养进阶;针对研究生的文献检索课则是三个层次内容打乱重组,精炼和融合,但以信息素养进阶和高级信息素养内容为主。平时的讲座和嵌入式课程则均有安排,学生可根据自身基础自由选择。
以全方位培养同济大学学生信息素养为宗旨,以能把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培养中为最终目标,依托同济大学图书馆网站,构建同济大学信息素养教育一体化网页,让学生了解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以便灵活选择课程内容。
2.3 基于科研课题的信息素养教学方法[2-5]
为了将信息素养能力真正应用到科学研究中,学生需要独立完成科研课题系统调研的训练过程。因此,笔者提出基于科研课题“四管齐下”的信息素养教学方法:理论教学、课堂讨论、作业实践、独立课题,该方法主要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文献检索课,同时可以应用到嵌入式课程。
基本要求:参与该课程学习的学生要以个人或团体为单位提出一个具体的科研课题,跟踪课程教学内容系统完成课题的前期调研,再结合理论教学、作业实践和课堂讨论,完成全方位科学研究思维锻炼的课程。具体内容如下。①理论教学。重点在于信息素养的基础理论和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及典型数据库的介绍。②课堂讨论。主要针对科学研究及其方法的理解,曾经参与课题的文献调研经验分享以及独立课题完成的过程和问题讨论。③作业实践。重要数据库的操作实践。④独立课题选择。低年级本科生可以以其他科目的研究性问题或学习生活中引发思考的基础问题为出发点,在课程教学的帮助下将简单的问题上升为学术型课题,参与随堂系统调研。高年级本科生课题的来源首选于各种科研训练计划,包括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课题,省级比赛课题以及校级科研训练计划课题和各种大学生科技比赛课题等,比如大学生桃李杯大赛、F4赛车设计大赛、电子大赛、软件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研究生直接以毕业论文或正在参与的科研项目作为随堂训练课题。⑤课题完成模式。本科生以自由组合小组为主,小组成员分别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通过讨论决定最终采用的题目。小组成员全程参与,跟随课程最后完成检索报告和汇报ppt,检索报告中除包括各种文献的检索过程,还要写一份简单的综述。研究生要独立完成自己课题的系统调研和综述写作,并完成课题检索报告,作为期末考核的主要依据。
3 结论
笔者2008年接触信息素养教育,最早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内容包括数据库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实习,发现课程效果很不理想。2010年开始尝试让学生提出科研课题参加课程学习,到目前为止,已有14个本科生班级约520名本科生、6个班级360名研究生参加这种模式下的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效果得到学生好评。信息素养教育是一个常规的内容和长期的过程,教学模式的改变仅仅是初步的思考,还有更多的内容值得深入研究。比如,对教学效果进行量化评估;[6,7]针对国内大学生建立信息素养标准,特别是根据工科学生的特征,建立适合同济大学等工科院校各层次学生的信息素养标准,[8]一方面作为教学的指导,另一方面用于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估,并为未来课程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范秀凤,等.基于学科服务的高校研究生专业信息素养教育[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11): 84-87.
[2]李桂贞.基于建构主义的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8):75-78.
[3]张琴.基于课题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新设想[J].情报探索,2009(2):79-81.
[4]杨光武,郭向勇.基于项目课程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2):70-73,81.
[5]杜安平.项目驱动和专业整合——基于科研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J].图书馆论坛,2009(4):140-143.
[6]Kathleen Dunn.Assess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skills in the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A progress report[J].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02,28(1-2):26-35.
[7]Project SAILS.Project SAILS standardized assessmen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skills[EB/OL].(2013-07-25)[2014-12-20].https://www.projectsails.org/ Home.
[8]The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InformationLiteracyCompetencyStandards for HigherEducation[EB/OL].[2013-10-20].http://www.ala. org/acrl/standards/informationliteracycompetency.
G254.97
B
1005-8214(2015)11-0012-04
袁希蓓(1968-),女,同济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参考咨询、信息素养教育、情报服务等,发表论文数篇;刘玉红(1980-),女,同济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虚拟参考咨询、信息素养教育、情报分析与服务、科学评价等,发表论文数篇。
2015-02-28[责任编辑]邵晋蓉
本文系2012年同济大学青年女教师成才资助金项目研究成果之一。
△通讯作者:刘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