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时政新闻的写作技巧

2015-11-23张莹莹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9期
关键词:时政导语党报

□张莹莹

(秦皇岛日报社,河北秦皇岛066000)

浅谈时政新闻的写作技巧

□张莹莹

(秦皇岛日报社,河北秦皇岛066000)

时政新闻报道在党报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仅在一版和二版上,时政新闻报道就占据大部分版面。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迅速崛起,并以其信息传播速度快、方式灵活广泛等特点,大大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报纸作为传统媒体,开始受到巨大冲击。当下,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如何既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又能增强党报的可读性,这就需要不断地探索改进党报时政新闻报道。

让时政新闻更接地气

时政新闻大多来自领导活动、会议或政府部门的政策及措施,涉及面广、影响巨大。“会议召开、全市、本系统”这样的词语出现率较高,很容易就写得枯燥乏味,产生隔阂和疏离感,甚至让读者读不下去。如果在写这类报道时能“接地气”,不仅可以弥补现实性的不足,还可以让报道的内容更加丰满、生动,不仅市民爱读,又能使党和政府的政策深入人心。

要学会换位思考,以观众的视角,尽量去捕捉市民关心的、感兴趣的信息,选取题材、提炼主题,注重创新、灵活、特色。《秦皇岛日报》找准主题宣传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契合点,在重要版面开设“走基层·干部在一线”等栏目,刊登了多篇生动鲜活的来自帮扶村现场的报道。对各级领导参加的活动、会议等报道的字数都进行严格规定。这样一来,记

者在采写过程中就会更注意提炼精髓,避免文章冗长、大喊口号、空洞乏味。

会议报道如果不加注意就很可能写成“总结性语言+各项成绩罗列”的报道模式。要把握好领导活动和会议中领导与受众共同关注的最佳结合点,采用新的取材角度、报道手法和处理手段,尽量把报道采写得有新意,吸引读者。

2015年1月,笔者在采访教育工作情况汇报会的过程中,对老百姓比较关注的规范办学、有偿家教现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做到信息来源材料、跳出材料,报道对2014年教育工作的总结用了少量篇幅,对下一步工作打算特别是市民更为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报道,并诸如“下大力整治有偿家教”之类的亮点工作写进导语,一下子抓住读者的阅读心理,特别是将作为学生家长的大部分受众吸引过来。

延伸时政新闻报道领域

时政新闻中,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会议或领导活动大多都涉及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时,不仅要关注会议或领导活动的表层,还要学会挖掘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深层,寻找新闻亮点。在报道内容上,既重“人”,也重“事”,有独特视角、独到见解。

采写时政新闻的记者,往往接触到的都是第一手材料,如何从领导讲话和会议材料中选取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尤其是寻找到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相关联的事件,从而使稿件避免出现令人生厌的会议程序报道和领导的空话套话,更多的是人民群众所关心的政策、做法、效果等新闻点,这就需要下一番功夫了。

2015年6月底召开的全市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犯罪专项行动动员大会上,市领导对行动提出了具体要求,非常重要,但是行动中的具体做法也是市民所关心的,而稿件要求控制在500字以内,既要把领导讲话要求写得深刻全面,指导全市工作,又要体现出新闻点,这样一来,在一篇报道里就很难做到。要从会议的框框里跳出来,或变成事件报道,或变成经验介绍。因此,笔者把本次会议的报道分为两篇来写,一篇主要写会议和领导讲话,传达上级决策部署,另一篇则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深入采访,报道以专项行动的打击重点、通过行动达到的目标等为主要内容,这些都是老百姓所关心的内容。

时政事件,也是市民关心的新闻。要把时政新闻写活,写生动,就必须到会场外寻找与会议相关的有价值的新闻内容,了解会议召开的背景,到与会相关的部门搜集素材,再根据素材到基层去找“人”和“事”,这样写出的稿件可读性强、影响力大,社会反响好。有一次记者参加市政府召开的工作会,会议共有5项议程,涉及到很多专业性强的工作,既枯燥又繁冗。为增加稿件可读性,记者着重选取其中的两个跟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议题,详细加以记录。会后又找到相关部门负责人,了解来龙去脉,问明详细过程,作为稿件背景。在写稿过程中,对这两个议题着重叙述,加上翔实的背景材料和生动实例。这种写法收到良好效果。

时政新闻要有生动语言

导语是新闻的起始部分,是帮助读者阅读该新闻的关键性段落,也是该新闻最重要的部分,起着“开门见山”的作用。时政新闻要吸引人,导语必须“活”起来。把导语写好,可以采用“描写式”、“问答式”、“悬念式”、“复合式”等形式,手法新颖,生动可读。具体到内容上,就要善于从读者的视角出发,把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或最为关注的内容提炼到导语中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一次市直部门会议中,记者改变“某月某日,会议在某地召开”的导语写法。而是提炼出会议的精髓,将老百姓最关心的事件放在导语的最前面。又如,“失信被执行人将被限制乘坐G字头动车组列车全部座位。这是记者7月27日从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的‘集中打击拒执罪’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这样的导语让时政新闻变得可信、可亲、可读。

“构建‘1+x’组团帮扶机制,联合早教中心开设早教课堂,建立集绿色食品供应点、快餐配送、家电维修于一体的便民服务站……海港区白塔岭街道森林逸城第一社区,以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为主线,创新多项为民服务举措,打造‘十分钟’便民服务体系,为群众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赢得了百姓称赞。”这篇稿件把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事件写在最开头,导语形式新颖,抓住精髓,吸引读者。

时政新闻的语言要通俗化。党报的受众也是广泛的,文化素养也各有高低,只有语言通俗化,才能吸引和服务更多的读者,更好地发挥党报密切联系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比如,在2014年全市教育工作会上,材料中“全市99%以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这段话引起记者的兴趣。会后,记者深入学校采写了题为《“同城待遇”让城乡孩子手拉手》的报道。报道以一个小女孩的话作为典型开头,“我很喜欢来上学。学校很漂亮,能学知识,能跟同学们一起玩。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对我特别好。”通过孩子稚嫩朴素的话语表达出对上学的渴望,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这样的语言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愿意读下去,社会反响很好。■

猜你喜欢

时政导语党报
导语
阳光
如何写读后感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时政
时政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