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心中的三步两座桥(外一篇)

2015-11-23

含笑花 2015年6期
关键词:南桥盘龙柴禾

●蒋 琼

文山城因盘龙河绕城而过,造就了各种各样的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文山城市建设的发展,现代的桥梁更是如雨后春笋,横跨在盘龙河上,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老的如南桥、北桥,新的如双桥、建禾桥、永通桥、长虹桥、卧龙桥......一座座桥见证着文山的发展,无不使文山人感到自豪。但是,对老一代文山人来说,心中还有一座永远也不能忘怀的桥,那就是三步两座桥。

说起这三步两座桥,当年就坐落在如今的楚图南故居旁边。没见过的人们也许不会理解,会误以为走三步就有两座桥。其实不然。所谓三步两座桥,它就是一块盖在一条水沟上的大石板。它长有三步、宽有三步。这座石板桥东连南正街,南接下条街,西连上条街,北接大坝子。一般说来,所有的桥不是连接东西,就是连接南北,而这座桥却不仅连接东西,还接通南北,发挥了两座桥的功能。这,应该就是三步两座桥的名字的由来。

在今天看来,三步两座桥并不壮观,也不美丽,但它连接着老文山城的四条主要街道,与老文山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它深深地扎根在老文山人的心中。如今,这座桥虽然被宽阔平坦的大街所代替,但那座石桥上留下的许多记忆却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上小学时,我从家里去学校,每天有4 次过这座桥,风雨无阻。每次过桥,总要数着一步、两步、三步。记得有一天下午放学,天下起大雨。身为班长的我要去下条街辅导一位同学做作业,又冷又饿的我走到桥上,正数着一步、两步......一不小心跌到桥下。是家住桥旁的一位师傅冒雨把我拉起来。见我的脚崴了,疼得不能走路,这位好心的师傅便背着我,把我送回家。在家的外婆看见师傅送我回来,千恩万谢,并煮了姜汤给师傅喝。送走师傅时,看着他那湿透了衣服的身影,我流泪了。他那朴实的身影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参加工作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这座桥。在桥上数一步、两步、三步的习惯依旧。

改革开放以后,我不仅见证了盘龙河上一座座大桥的崛起,而且也走过国内外许多有名的大桥,如长江和黄河上的几座大桥,还有马来西亚的跨海大桥等等,跟这些现代化的大桥相比,三步两座桥根本就算不上桥,但它镌刻着几代人的记忆,有着特殊的意义。据说,楚图南老人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后,文山老乡去北京看望他,警卫人员怕打扰楚老休息不让进家。文山老乡就说,请转告楚老,我们是从三步两座桥来的。楚老听说是三步两座桥来人了,连声道:“老乡来了,老乡来了!快请进!”可见,在楚老的心中,三步两座桥也是很有分量的。

三步两座桥,它留给我们的记忆是那样深刻,那样温馨。它似乎融化在我的血液里,让我永远不要忘记故乡的养育之恩。每当想起那座石板桥,我总会在心里默默地数着:一步、两步、三步……

南桥旧事

盘龙河环绕着文山城,旧时进出文山城只有两座桥——北桥和南桥。顾名思义,城北的桥叫北桥,城南的桥叫南桥。北桥是开远方向入城的关卡,南桥是通往西畴、马关、麻栗坡等县和越南的咽喉,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北桥和南桥在上个世纪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国人民的援越抗法、援越抗美及老山自卫还击作战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的家就在南桥头。在那里,我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似乎只是一转眼之间,六十多年就过去了,但当年在南桥头和盘龙河边的欢乐时光还深深地留在记忆中。

儿时的盘龙河水清澈见底。因为城里还没有自来水,除少数居民饮用井水外,大多数居民的饮用水源就是盘龙河水。每天清晨,到河边挑水的人络绎不绝。太阳出来之后,到河边淘米的、洗菜的、洗衣服的男男女女在河两岸的芭蕉树下小鸡树下忙碌的身影又成为另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小鸡树和芭蕉树都是我们的最爱,芭蕉树上那一串串的果实自不必说,那小鸡树可是根深叶茂,树干粗大,每到开花季节,那一串一串的花朵垂挂在枝叶间,煞是好看。小鸡树的花朵状若小鸡的头,故此得名。大人们把花一串一串地摘下来便可成为娃娃们的玩具。我们把小鸡树花一朵一朵地摘下来,或数数字,或摆成各种造型,其乐无穷。

三年困难时期,不知有多少挨饿的百姓从那高大的小鸡树和挺拔的芭蕉树上得到了营养得以延续了生命。我记得小鸡树上会生长一种菌子,叫人头菌,不仅个头大,而且数量多,大人们爬到树上采下人头菌,用石灰水焯一下,没有油,用盐炒熟,也是一种美味。成熟的芭蕉自然好吃,不成熟的可就苦涩难咽了。但是,饿急了的人等不得它成熟就把它摘下来,用火烧了吃,尽管味道不好,总比吃草根树叶强。

熬过了三年困难的日子,欢乐又悄然而至。夏季到来天气炎热,每天下午放学,我们一个个会竖起右手大拇指,这是相约去南桥一号桥洞跳水的暗号。同学们来到南桥一号桥洞上脱掉衣服,就像投炸弹似的一个一个跳入河中。如果能够再骑上一节芭蕉树干顺流而下,那就再开心不过了。

洪水季节的南桥,常常会被洪水漫过桥面。但是洪水也同时给人们带来了财富。汹涌的洪水从上游带来枯木朽树成为不要钱的柴禾,胆子大的人们会站在桥上或河岸边打捞这些从很远的地方漂来的柴禾。看着那一堆堆湿淋淋的柴禾,人们总会露出愉快的笑容。须知当时的文山城是个缺乏燃料的地方,煮饭烧水用的柴草要到一二十里的地方去肩挑人背,捞到这送到家门口来的柴禾谁不高兴呢?

南桥不仅水美,而且鱼肥。我的舅舅由于家境贫困,少年时便学会自立。他有一身捕鱼的本领,就是靠捕鱼,他挣够了读书的学费。我经常跟着他在南桥一带的河里捞鱼摸虾,不仅得到了许多乐趣,也学到了他自强自立的精神。

如今的南桥几经变迁,已成为宽阔的双桥。但是人们仍然习惯把双桥称为南桥,这是因为南桥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猜你喜欢

南桥盘龙柴禾
上海中粮南桥半岛文体中心与医疗服务站
家乡的盘龙山
南桥河,家乡的河
每个伤口,都有它的原创(外一首)
遥远的盘龙塘
母亲的柴禾
王雪莲的诗
美丽的南桥
“柴禾”的前世今生
柴禾妞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