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那片苍茫
2015-11-23邓宗艳
●邓宗艳
每当说起曾经的往事时,我们都喜欢以当年、那时、很久以前开头,然而,此时我却不想这样。因为我始终愿意相信,那些美好的场景,并未远去,虽然不会时常闪现,却一直深藏在内心深处。
林荫坡上,雪絮纷飞,一条板凳,两三孩童,肆无忌惮,舞动娇身,溜下蹿上,起坐嬉笑,爸妈受惊,久聚不散,十分开心。且不看那红苹果脸蛋,也不论那彤彤小爪儿,只须听那朗朗笑声,再观那毫不识倦的劲儿,便可知其中之愉悦,乃世间至乐。这便是我关于儿时雪景的记忆。没有落寞的感伤,没有溜冰的滑板,没有对腊梅迎寒开放的赞赏,那时的我们,没有想过这些。在那个交通不那么发达的年代,在那个贫瘠的农村里,孩子们对世界的认知也仅限于村子里的那些瓦房,村口那条唯一通往乡镇集市的土路,还有那种田种地必经的条条山路。所以,下雪的时候,只需要一条板凳,和一群小伙伴,便能拥有无尽的快乐。
那时的我是不怕雪的,也是不怕冷的,因为,就算怕,也没有用。缺衣少食,怕冷也就只是那几件衣服,一双从年头穿到年尾早已脚拇指外露的解放鞋。怕雪,放学的时候也还是要冒着寒风大雪回家。
父母除了农时忙于田间地头的事,还需一年365 天,不管春夏秋冬,每天都要去寻猪草,煮猪食,伺候那每天在猪圈里只会哼哼叫、睡大觉的猪,谁叫那几乎是全家一年所有的经济来源,所以是不会有时间来管我的。我无法去想象,那个才几岁的孩子,是有多么期待下雨、下雪的时候学校门口能出现父母的身影,哪怕只是一次。我也无法去理解,为什么会认为下雨、下雪天送伞是一种值得向小伙伴炫耀父母疼爱自己的方式,而且还一直坚持了整个小学、中学时代。也许是因为心里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越是要倔强地守住那个愿望。
又是一个大雪天,那时我8 岁,一个倔强的孩子,早上见到同学背了个好看的书包,中午放学回家后,知道了前日卖黄豆的30 多块钱在母亲兜里揣着,就死缠烂打地要她给自己买个书包。本来也就是闹闹,没想到那个平日里对我胡闹不置可否、沉默以对的母亲,那日却不顾晌午饭还未煮,饿着肚子背着弟弟牵着我,大雪中走了一个小时的路,到乡上的集市去给我买书包。
大雪飞扬的集市,商贩们都没有出来摆摊,只有供销社还敞着半道门。母亲怯怯地走进去,低声说:“我想给女儿买个双肩背的书包,有卡通人物图案在上面的那种。”卖货的说:“没有,我们这里只卖这一种包。”那种包只能斜挎,除了上面没有印着雷锋头像和“为人民服务”的字样外,几乎与现在市场上卖的军旅包一模一样。在去的路上我就一路强调过,只要双肩背的有卡通人物的书包。母亲只好说,要不改天再买吧。我却死活不答应,一定要买。最后,我背着那个小挎包,三个人四只脚印,深深浅浅地在风雪中又走了一个小时,回到了村子里。
父亲干完活回家发现没有煮饭,又累又饿,自然是免不了他一顿骂的,这是预料中的。出乎意料的是,他骂的却不是我,而我仍是伤心了一地。父亲说:这几十块钱,攒起来要过年买点肉的,翻过年还要买肥料,怎么这么惯着她,什么袋子装不了书,读书笨的话,买个黄金做的书包都没用。
那天,在脑海中印着的那片茫茫的白色上面,留下我满心的委屈和不甘,硬生生地被压出了一个凹痕。
1997年冬天的一个深夜里,空气中弥漫着透心的寒意,一阵喧闹和慌乱的叫声把我惊醒,奶奶过来紧紧搂着我,叫我不要起床,半小时的喧闹过后,我昏昏地又睡着了。第二天早上起来,才听奶奶说,昨晚母亲突然吐血不止,拿了个洗脸盆接着,起码吐了半盆的血,用板车送到乡卫生所去了。我来到母亲平日睡的床前,看着已经盖满草灰的满地狼藉,始终无法想象吐了半盆血是什么概念。后来,叔叔回来了一次,拿了些换洗的衣服,说母亲已经转到县医院了。三日后,母亲在医院辞世了。
可是一个10 岁的孩子怎么能够知道死亡是什么。后来,在年岁增长的过程中,日渐拮据的生活,永远干不完的农活,年纪轻轻却已满是老茧的双手,指甲缝里嵌满的泥土……此等种种,才逐渐让我明白了母亲的死去,是多么残酷而可怕的事情。因此,我也只能偶尔在每一个静得出奇的夜晚看着墙上挂着的军绿色书包,幻想着每日放学回家,看到家里门敞开的时候那瞬间弥漫的喜悦,然后在一张张奖状面前,忏悔着曾经少不更事的胡闹和任性。
许多年过去了,不知道是气候变暖还是因为身在异乡的缘故,总是错过雪花飞舞的场景。新年伊始,滇南这片红土地迎来了2015年的第一场大雪,堆雪人、晒雪景的随处可见,除了能够一览满地的白色苍茫,我还可以通过微信、通过QQ 空间,看到身在各地的朋友、同学,晒出来在大雪纷飞中畅笑的照片,不管在哪儿,总有那片纯洁无瑕的白色,照亮我沉寂暗淡的心房。
仙子泪凝花雪,洗尽铅华诉不平,世间纵有憾百千,片片道是不如归。雪意渐浓,茫茫人海,多维苍穹,既然身在不同经纬度的挚友能看见洁白无瑕的雪花,我更愿意去相信,也许在我看不见的地方,仍然有那样一片乐土,那里没有病痛,没有穷苦,在不同的空间里,我们一起健康幸福地度过每一个春夏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