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疗人类学视域下的童谣研究

2015-11-22刘彩珍

当代文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巫术

刘彩珍

摘要:

中国古代的医事童谣被看做是沟通神灵的媒介,它的内容、题材总是涉及到与神灵的沟通,被看做儿童疾病治疗的重要方法,它与以往从“诗妖”来解读童谣的政治功能有很大的区别。医事童谣常常用来给儿童防病治病、禳解恶梦、驱逐鬼魂。因为题材的神秘性,这类童谣习惯以一种故弄玄虚、隐蔽晦涩的语言形式来表现,重复性、神秘性、仪式性成了这类童谣的语言特征。医事童谣的独特语言,又使之成为一类特殊的诗歌样式,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童谣的内涵。

关键词:巫术;医事童谣 ;灵媒

童谣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往往散见于历代史书传记、逸文杂录。童谣,又称“儿谣”、“ 儿童谣”、“小儿语 ”、“孺歌”等。与今天的童谣不同,古代童谣被赋予了神秘色彩,甚至认为是人与神沟通的媒介,是神灵用来传递信息、表现灾异祸福的“诗妖”①。朱自清先生在《中国歌谣》里说道: “自来书史记录童谣者,多信荧惑说,列于五行妖异之中,故所录全为占验及政治的童谣,童谣的范围于是渐渐缩减,而与妖祥观念相联不解。”②然而,笔者在翻阅古籍时,却发现很多避邪护身、禳解恶梦、去除疼痛的童谣,而且数量颇多。例如,在北京、浙江、福建流传一首童谣《夜啼郎》:“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行路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这就是一首典型的医事童谣。这首童谣是在小孩夜哭时,家长唱给孩子听,据说,有着神奇的效果,唱完后,孩子的夜哭情况有所缓解。《夜啼郎》这类童谣本文统称为医事童谣。

何谓医事童谣?医事童谣表面上谓之童谣,只是就其外在形式传播方式而言的,实际上医事童谣是一种特别形式的民间歌谣,它与古代“祝由”、“禁咒”治病有着相似的地方,都是通过语言的魔力来祛除疾病。所不同的是,医事童谣在形式上具有朗朗上口的“歌谣”特征,同时,医事童谣所关注的对象更多的是儿童。然而,在古代,医事童谣作为治疗儿童疾病的一种方式,往往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具有特殊的神秘性。例如,古代笔记中有记录治疗被蜈蚣螫的情况,童谣内容是:“止见土地,神知载灵,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勒。”③江南地区,也流传着一些治疗儿童痱子的童谣:“拍拍胸,不伤风;拍拍背,不生痱。”④在儿童疾病史上,这类保留下来的童谣有很多。而且由于这类童谣有神秘因素的搀杂,围绕它有很多的谬论与误解,因此,关于这类童谣的题材、内容和语言形式等问题研究,更处于一种空白状态,本文将对它进行深入探讨。

疾病是威胁儿童生命的重大问题,然而,在中国古代社会,儿童若发生健康的问题,人们并没有马上求医的习惯,而是采用自己已知的疗养方式,或求教附近乡人朋友之建议来驱除疾病。⑤这种治疗习惯使得民间流传的“医事童谣”特别流行,它们往往被作为灵验的偏方给儿童治病。因为,人们相信童谣的语言具有特殊的魔力。通过童谣的语言力量,很多未知的事情都可以灵验。例如,小儿夜哭,家人唱出童谣“天黄地绿,小儿夜哭,君子念过,睡到日出”,小孩就不再哭了,小孩感冒了,就念上“出卖重伤风,一念就成功”的童谣,感冒就会慢慢好起来。在马林诺夫斯基看来,童谣是巫术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他认为:“民谣中已具有雏形的咒语,在巫术中却占着重要地位。”⑥

本文根据疾病内容的不同,将医事童谣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防病治病童谣;二是禳解恶梦童谣;三是驱逐鬼魂童谣。

(一)防病治病童谣

1.夜哭。在儿童疾病治疗中,感冒、伤风、眼疾、疮癣等疾病,会出现一些对应的童谣。例如,小孩夜哭历来被视为儿童疾病。宋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中就记录:“小儿夜啼者,证候甚多,其所专者,不出三种……三者邪祟,谓有鬼气所持,其候睡卧不稳,或作疼痛。”⑦该书中明确提到了小孩夜啼的原因。对于这种小孩夜啼,民间记录了相关的童谣,希望通过念诵童谣,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在北京、福建、温州等地流行的《夜啼郎》出现了多个版本。

天皇皇,地皇皇;

我家有个夜哭郎,

行路君子念三遍;

一觉睡到大天亮。⑧

这首《夜啼郎》还有一些变异:

天汪汪,

地汪汪,

我家有个夜啼郎,

过路君子念一遍,

一夜睡到大天亮。⑨

在浙江温州一带,这首童谣还加入了一些当地的英雄人物,变成了:

天皇皇,

地皇皇,

莫惊小儿郎。

倭倭来,

不要慌,

戚爷会抵挡。⑩

2.传播性疾病。疟疾是由疟原虫经蚊叮咬传播引发的疾病,俗称“打摆子”。由于具有传播性,在古代社会,疟病是非常严重的一种疾病。但是,古人却不知道疟疾与蚊子叮咬有关,把疟病归结为邪气干犯,认为疟疾是“疟鬼”作祟。可参见韩愈《谴疟鬼》:“屑屑水帝魂,谢谢无余辉。如何不肖子,尚奋疟鬼威……”在古书中,也有记载专门对付疟疾的童谣,童谣内容为:“我从东方来,路逢一池水,水内一尊龙,九头十八尾。问它吃什么,专吃疟疾鬼。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据说患疟疾后,一直念这首童谣,重复多次后,病人就可以治愈。江苏常熟一带,如果四、五岁以下的小孩第一次生疟疾,称为“胎疟”。小孩生病后,外祖父家派人到病童家把厨房灶上祭祀一番。然后,再进行各种祭拜祝祷活动,喃喃自语说“我以后不再来了”,疟疾就会彻底根治好。

3.各种疼痛疾病。 由于古代医术不发达,古人认为人的许多重要部位,都有一个守护神。因此,如果人的某个部位发生了疾病,可以向其“主管”的神明唱出祈祷的童谣,神明听见后,就可以给予帮助。

福建一带,如果幼儿被沙子迷了眼,母亲为其吹沙子,就念诵向“主管”眼睛的神明祈祷求助的童谣。在浙江诸暨农村,儿童如果患有“火眼”即红眼病,红眼病医学名叫急性结膜炎,患者眼睛通红,和鳊鱼类中鲂蚍的眼睛相仿,又被称为“烂眼鲂蚍”,由于这种病有很强的传染性,只要与患者相视,就会被传染。小孩见到患者时,马上用眼看看天,看看地,同时,用手指做出一个向自己眼睛一挖,投掷送还给对方的姿势,口中念道:“看看天,看看地,烂眼鲂鲲给你。”如果儿童眼睛是患“偷针”,也叫“生鸡疲”,儿童患者就用手捡一块小石头,跑到水井旁边,把小石掷沉于井中,面向东方,口里念童谣:“鸡疫袭、鸡疫哑,鸡疫落下井。”还有一种治疗眼疾的童谣这样唱道:“眼光圣母,慈悲求人,弟子眼病,求先添神,戒去燥心,心清头新,善贯一体,着照乾坤。”

小孩如果碰到饮食不当,腹痛难忍时,也有相应的童谣来治疗。例如,苏州地区针对治疗小孩肚子疼的童谣是:“—食多,屎多,稻柴灰多,登堆大坑,(登:拉屎之意。坑:屎。)伲格囡囡肚皮不痛哉。”诸暨地区治疗肚子痛的童谣是:“棍棍挪挪,衣食消磨,吃要吃得少,尽要俨得多。”由大人连续不断地唱,直至孩子将腹痛忘记或沉沉入睡为止。

此外,在所患的各种具体疾病中,民间都有相应的童谣。例如,被虫子咬了,就会唱《叮叮虫歌》:“叮叮虫,虫虫飞,柯只麻雀剥层皮。要吃吃点去,勿吃‘嘟飞去。”如小孩在屋檐或树下被俗名“黑寡妇”(一种黄黑纹相问的大蜘蛛)的尿淋到了,皮肤会红肿疼痛,有烧灼的感觉,称“蜘蛛疮”,北平人的办法是拿些碎麻头放在蜘蛛疮的疮口上,用手搓麻头,边搓边念道:“蜘蛛疮,蜘蛛疮,死在麻头上。”一连念三遍,也搓三遍,就可以逐渐病愈了。如果小孩吃鱼时,被鱼刺卡到喉咙了,这时候父母就会弄一个小饭团,以食指在饭团上画一“升”字,一边画、一边唱道:“横画,直画,即食,即下。”如果儿童摔破流血了,就马上念《止血咒》童谣:“大金刀割过长江水,小金刀割过人血不流,一不作脓,二不作血,祖师请我刀下过,重新请土隐。”在古代典籍中,记录了很多受虫咬、外伤、皮肤疼痛后,患者念童谣收效甚速的一些案例。

(二)禳解恶梦

古人对于梦境中出现的一切深信不疑。在古人看来,梦有兆示吉凶的作用。一个人如果做了吉梦是非常吉利的现象。为使吉梦应验,古人还会施一定的咒语促其应验。《云笈七签》卷四五《秘要诀法·恶梦吉梦祝第二十六》就记载了使吉梦应验的咒语:“若夜有善梦,吉应而梦,而心中自以为佳则吉感也。卧觉当摩目二七过而祝曰:太上高清,三帝丹灵。绛宫明彻,吉感告情,三元柔魄,天皇受经。所向谐合,飞仙上清。常与玉真,俱会紫庭。”若是做了恶梦,人们并不甘心等待那厄运的到来,会想出一些禳解凶梦的办法。童谣被认为是禳解恶梦的主要手段。民间有一首禳解恶梦的童谣,则流传不同的版本,例如:“日朝东来月朝西,黑夜做梦天早知;好梦落在今何日,不好落在莲花池,消灾,消灾,祸去福来!”这首童谣是在直隶京兆、河南沁阳两地流行的:“昨夜梦不祥,今朝书上墙;四方君子读,凶事化为祥。”这两首童谣都是着相似的功能,都是用来禳解恶梦,但童谣内容、形式稍有不同。同样,有些禳解恶梦童谣,它的句式类咒语,往往是在恶梦醒来之后,再进行诵念:“太阳出来日朝西,我奴梦梦神不知,好梦变成财和宝,歹梦化作水和泥,言言哉。”

(三)驱逐鬼魂

在众多的疾病中,得罪鬼神的疾病是非常可怕的。在古人看来,人是有灵魂的。即使是在医生中,也有人认为是存在鬼神之说。清代医生徐春甫把“鬼神之病”分为三类:1.因“神气虚”所致的病例;2.“触犯鬼神”所致;3.一旦涉及“冤谴之鬼”的恩怨情仇、因果报应等事。而在所有人群中,最容易受到鬼神的影响与侵袭的莫过于小孩了。如果小孩出现神志不清、口发呓语、发烧、口吐白沫等症状时,古人就会认为是小孩冒犯了某位闲神野鬼,小孩的魂被鬼神惊吓得离身出窍了。对于得罪鬼神的治疗方法,徐春甫认为,最好的方式是通过祈祷等仪式来处理。在民间,流传着《收惊歌》的童谣。这类歌谣的功能就是把小孩的魂找回来,这在小说中也有记载。在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三回里,西门庆一岁多的独生子官哥给猫吓着了,“日夜啼哭,只管打冷战不住”、“两只眼不住反看起来,口里卷些白沫出来”,官哥的母亲请刘婆来看病,刘婆说:“这个原是惊,不如我收惊倒好。”刘婆就唱了“天惊地惊,人惊鬼惊,猫惊狗惊”的《收惊歌》。

在浙江宁海,也流传一首《出惊咒》,这是一首专门给小孩收惊的:“拍一消,天惊、地惊,床公床婆惊,床子床孙惊,房前床后惊,爹娘父母惊,上有门环惊,下有门槛惊,灶前灶后惊,屋檐四后惊,沿阶头尾惊,路头路尾惊,园头园尾惊,猫儿狗犬惊,有惊出惊,无惊解退晦,时时改退,更更改晦,出一惊,稳一心。”

民国时期,报纸上就记载了通过念诵童谣抵制灵魂被摄的医事案例。1928年,鲁迅先生在《太平歌诀》一文中引用了1928年4月6日《申报》上登载的一则新闻和三首内容相近的童谣。这则新闻说,孙中山陵墓将要竣工,社会上有人谣传石匠要摄收幼童的灵魂,以合龙口。因此,每家小孩左肩上悬挂着一块红布,上面写着四句五言童谣,借以避邪,一首是:“人来叫我魂,自叫自当承。叫人叫不着,自己顶石坟。”另一首是:“石叫石和尚,自叫自承当。急早回家转,免去顶坟坛。”还有一首是:“你造中山墓,与我何相干?一叫魂不去,再叫自承当。”从这则新闻和这几首童谣的内容来看,当时人们相信童谣的医事功能,只要佩戴红布和念诵童谣,便可逃脱灵魂被摄的厄运。

总之,在中国古代,医事童谣的功能主要作为通过向神灵的媒介,来达到祛除疾病的目的,有着特殊的神秘性。而且,这类医事童谣如同巫术一般,具有不可言说的特征,它的产生与古代医学信仰、儿童养育观念、民风民俗等有重要联系,属于特殊的文学文化现象,在古代各种文体中也是罕见的。同时,在古代医学社会中,由于它的灵媒功能与神秘色彩,它在古代育儿史上的影响力也不可低估。

如上所述,童谣经常出现在儿童生病的特殊时期。这类童谣的出现,与中国古代的巫术医学学说有着重要的联系。自古以来,人们对人类病因的解释往往存在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种是“自然主义式”的思维,即诉诸超自然力量的解释观点,这也就是近现代医学的最早源流。另一种思维模式则是将疾病归因于超自然力量起作用的结果,这种思维模式对于疾病致病原因的解释与治病方法则主要跟鬼神、巫术信仰有很大的关系。

对待儿童疾病,特别如此。因为,在他们看来,“幼儿之疾苦,一如人生中之死生,灾难,祸福,认为与天意之违逆有关。”

因此,很多儿童疾病是由于神灵和邪魔附身所致,包括得罪神灵、鬼怪作祟、灵魂丢失、祖先怨恨、黑巫术攻击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列出了“百精老物”、“殃鬼邪气”、“中恶腹痛”、“鬼附啼泣”、“鬼疰精气”、 “尸疰传尸”、“鬼撃”、“魍魉”、“鬼胎”、“中恶魇寐”、“妇人夜梦鬼交”等鬼神引起的疾病。对这些超自然力量引起的疾病,古代医生会建议以祝祷、咒禁之法加以处理。例如,晚明龚廷贤主张应付邪祟时“不用服药,但宜用符咒治之,或从俗送鬼神亦可”。清代医生徐大椿也说:“其外更有触犯鬼神之病,则祈祷可愈。”要祛除这类鬼神类疾病,两位医生的建议都是依靠敬奉、祛除、咒语治疗方法,希望通过语言魔力,来震慑、阻挡、驱赶、击退疾病。

在民众看来,童谣的确是通达宇宙、感应神的声音;有祈福,降祸等神秘力量。在祈祷时,童谣可以作为赞颂神灵、祈福求愿之辞;呼风唤雷时,童谣又可作为灵媒请神运化之辞;治病驱邪时,童谣还可以为道法灵光,病邪俱亡等语。 为了使童谣更好传播也为了增加童谣的神秘性,医事童谣往往采取特别的修辞手法,谜一般地传达出有关意向。

在语言形式方面,医事童谣与其他古代童谣一样,在字数、音节、长短、快慢方面具有一定的规律,富有节奏感外,它还有自身独特的一些特征。

一是重复性。在上述童谣中,要使童谣达到祛除疾病的效果,一般来说,都得反复念诵。有的童谣在医治病人时,需要反复三遍,有的反复七遍,还有的则需要反复念诵一天以上。不管是重复三遍、七遍还是重复多少遍,这些童谣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重复性。例如在治疗蜘蛛尿的《蜘蛛仓》童谣中:“蜘蛛仓,蜘蛛仓,死在麻头上”,这几句童谣需要重复三遍。前面的《夜啼郎》,童谣内容中就直接写到了“行路君子念三遍”。

二是神秘性。医事童谣的语句中,有些词句很神秘、深奥、不可解释。例如,前面所讲的治疗眼疾的童谣:“眼光圣母,慈悲求人,弟子眼病,求先添神,戒去燥心,心清头新,善贯一体,着照乾坤”,是在首句呼唤分管眼睛鬼神之名“眼光圣母”,中间述说对眼光圣母的请求,希望能“照乾坤”,让眼睛能好。“眼光圣母”、“求先添神”这些语言在世俗中并不常见,而是在神灵世界中才可能存在的,充满了神秘色彩。前文中所提到的那首驱赶恶梦的童谣,结尾两句:“不好落在莲花池,消灾,消灾,祸去福来!”更像是两句神秘的谶语。那首化解鱼刺的童谣,则更加神秘、不可解释了:小孩被鱼刺卡住,这时候唱童谣“横画,直画,即食,即下”,同时伴随着一系列动作进行,一边拿着饭团、一边用食指在饭团上画“升”字,吞食饭团,几个动作就构成了一首能化解鱼刺的童谣,这也是非常神秘的。

三是仪式性。唱医事童谣时,往往会伴随一系列仪式性动作以及充满仇恨的激情和无限虔诚的心情,通过语气加强、气氛的渲染,增强了童谣的效果。前面治疗疟疾的童谣只是疟疾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唱童谣,还伴随着清洁、祭祀、跪拜等仪式性程序。又如《拜月扣星歌》是一首祈求免生疮疥不再溺床的童谣,在唱“月月月,拜三拜,休教儿生疥,参儿辰儿,可怜溺床人儿”时,往往是小孩一边唱,一边对夜晚的星月叩拜。再如,《拜鸡大哥》的童谣,在治疗尿床时,也伴随着一系列动作,把夜晚尿床的小孩,抱到鸡窝面前,唱道:“拜拜鸡大哥,你替俺娃黑了屙,俺娃替你白天屙。”大人一边念唱,一边拿着小孩的双手,对鸡作拱揖的样子,据说小孩不再尿床了。

以上医事童谣的这种语言形式只是相对而言,实际上述方法有时单用, 有时合用,以致普通民众难以一下理会童谣的意思,但是,它用神秘怪异的方式、 隐晦微妙的言语,作为通往神灵的媒介的功能是一致的。而其语言表达方式,当属于诗歌艺术的范畴。总之,医事童谣的语言形式, 是其内容所决定的。这种特殊的语言,使其成为一种特殊的诗歌样式,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文类。

注释:

①王娟:《游戏童谣“牵郎郎释”说》,《民俗研究》2013年第1期。

②朱自清:《中国歌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转引自吕肖奂《中国古代民谣研究》,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146页。

③陆以湉:《冷庐杂识》,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55页。

④⑨姜彬:《吴越民间信仰民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231页,第231页,第230页,第230页,第231页,第232页,第229页。

⑤熊秉真:《近世士人笔下的儿童健康问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94 年第23期。

⑥[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6页。

⑦佚名:《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年,第208页。

⑧杨琼:《歌谣的医用之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6月27日。

⑩朱秋枫:《浙江歌谣源流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92页。

韩愈著《韩愈集》,严昌校点,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93页。

姚周辉:《神秘的符箓咒语:民间自疗法及避凶趋吉法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第55页,第55页,第40页,第42页,第55页。

殷登国:《中国人的礼俗》,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68页,第73页,第72页,第73页,第72页。

朱秋枫:《浙江歌谣源流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92页。

谢云声:《闽歌甲集》,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所1999年出版,第194页。

徐大椿编撰,万方整理:《医学源流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第72页。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19页。

鲁迅:《鲁迅杂文名篇》,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52页。

陈秀芬:《当病人见到鬼:试论明清医者对于“邪祟”的态度》,《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2008年第30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刘衡如、刘山永校注,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第149~150页。

龚延贤:《寿世保元》,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年版,第377页。

杨德瑞:《读“医事用的歌谣”的杂感》,《歌谣》1925年第74期。

(作者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浙江婚礼歌谣:雅俗文化交织中的仪式呈现”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NDJC070YB)

责任编辑杨梅

猜你喜欢

巫术
浅谈人类思维实质的艺术显现特征在现代艺术中的体现
“讨厌”来自巫术用语
试述原始音乐与巫术的关系
浅议巫术与心理治疗本土化
屈原作品《九歌》中体现的楚地巫文化
傩文化、巫术神秘语境下“童子”扮相的属性与功能认定
神秘的地索拉诺“巫术市场”
马来西亚人对巫术半信半疑
西藏歌谣中的巫术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