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巫术与心理治疗本土化

2017-03-23赵崔楠

关键词:巫术心理治疗本土化

赵崔楠

摘 要:巫術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虽然巫术和心理治疗的文化基础与心理基础有所不同,但有的巫术确实起到了心理治疗的作用。巫术只有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的评判才是真正有效和有力的,将心理科学与民间巫术相互渗透,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关键词:巫术;心理治疗;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11-01

世界上有许多令人难以理解的事情,巫术便是其中之一。巫术,在国际上用magic来表示,在中国则是“法术”,巫术是人类企图对环境或外界做可能控制的一种行为。巫术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它的复杂不全是因为词的本身,而是因为巫术行为的许多未可知性。因此,给巫术下定义似乎是件不容易办到的事情,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位学者能给出恰如其分为大家所公认的概念。人们倾向于在那些无法把握的事情上寻求巫术的帮助,而不是在所有的方面,只有在还不太了解的过程中,人们需要心理寄托的时候,巫术才可能起到安抚心灵的作用。

参照民俗学的研究成果,巫术是指运用想象的力量,以象征的行为,企图达到控制事物的进程使之符合自己愿望的方法。在中国,巫术有占卜、算卦、命相、风水等形式。巫术是人类在获得科学的外部世界认知之前,为了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精神支柱。从外部形态看巫术,是一套以实用为目的的文化操作。在古代中国,医术这一行就是从巫产生出来的,巫医和巫师往往是一职两兼的,他们治病时,常常一面用巫术驱走鬼怪邪魔,一面用原始药物进行治疗。从现代心理科学的角度看,巫术确实也具有一定的心理治疗作用,单纯地认为巫术是迷信、装神弄鬼和伪科学而全面否定巫术的观点具有片面性。毋庸置疑,巫术和心理治疗都具有解决人的身心问题的功能,也就是说,这两种文化背景相距甚远的治疗技术竟然在实践的意义上有着极大的一致性。

从吉普赛人的水晶球到中国人的扶乩,尽管这些巫术很难用科学的方法去证明,却仍然有相当多的人愿意去相信和使用这些技术。因为在某些时候对某些人,巫术好像是行之有效的,比如能治病的巫医。但在某些时候来看,巫医采取的形式又看起来是荒谬的,因为他们并没有做什么实质性的工作,结果有时却是有效的。巫术的背后有着心理治疗的机制:疾病始终是那个疾病,但通过心理层面的转换,它对病人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心理操作控制生理变化,从而治疗疾病。

心理治疗是在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治疗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过程,其目的是消除或缓解来访者的问题或障碍,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随着跨学科跨文化心理学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心理治疗工作者将目光投向了传统文化领域,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治疗理论和技术。

心理咨询与治疗虽然在中国起步晚,但其发展十分迅速。如何发挥出适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治疗技术,是我国心理治疗本土化过程中面临的最现实也最迫切的问题。

巫术文化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根深蒂固,已经构成了中国人的一种心理情结。尽管心理咨询与治疗在中国得到了近二十年的蓬勃发展,但在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里,巫术依然是平民化心理治疗的代名词。与之相比,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治疗依然局限于学府之中,唯有深刻地提取中国巫术文化中的科学精华,为当代中国的心理治疗所用,心理治疗的本土化才会有实质性的进展,心理治疗才有可能走出校园、走向大众。巫术作为一种文化,虽然含有许多迷信的成分,但它与心理治疗并非根本对立、水火不容的。相反,二者在技术和操作上有着很多相通之处,具有极强的相容性和交叉性。

巫术的治疗机理,一是具有积极的心理暗示和安慰剂作用;二是在仪式过程中使用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在印第安人中的“peyote”仪式中会使用一种仙人掌,其中含有九种具有麻醉作用的生物碱;三是具有宣泄情感的作用,在埃及有种古老的仪式“Zar”,这种仪式就是增加情感表达、帮助宣泄个人感受的历程;最后,具有帮助个体转换角色的作用,“度戒”,是瑶族男子成年时的宗教仪式,是一种教育和训诫男子如何做人的特殊方式,帮助人们顺利地完成角色转换,获得新身份,让受戒者融入社会生活。

从技术层面和操作层面上来说,巫术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巫术毕竟不是现代医学意义上的心理治疗,尽管在功能上巫术有心理治疗的作用,但是两者还不能完全等同。从文化及精神现象学上来看,巫术与心理治疗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巫术的文化和心理基础是建立在对“万物有灵”的信仰上的。不仅如此,在一个充满巫术文化环境中的人们不仅相信万物有灵,而且更愿意相信这些充满灵魂的事物是可以相互感通交往的,这种感通交往可以起着好的、有利的作用,也可以起着坏的、不利的作用。巫术的目的就是在于通过法术让这些作用按照行巫人的意愿行事。而现代心理治疗的理念却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既不相信“万物有灵”,也更不相信灵物感通。这是两者根本不同的地方。

长期以来,我国所运用到的心理治疗方法基本上从属于西方,其创立者是西方的心理学家,理论也是在西方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建立的。西方的心理治疗虽然设计比较严密、手段比较先进、实证性比较强,但这些成果的可信度和可行性往往有一定的地域限制。处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其心理现象会有许多共性,但在类型、性质、规律等方面仍然有着不小的差异。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和西方人有着诸多不同之处,用西方的心理学理论来诠释中国人的心理问题,用西方的心理治疗方法来治疗中国人的心理疾病,难免会有局限性。

因此,充分挖掘巫术合理性内涵,广泛搜集散落民间的巫术文化素材,认真剖析其蕴含的科学知识,才有可能利用巫术文化中的有益成分,研究和发展适合中国民众的心理治疗技术,实现心理治疗本土化。

猜你喜欢

巫术心理治疗本土化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本土化研究
团体心理治疗对酒依赖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讨厌”来自巫术用语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法律移植视阈下英、德民事诉讼制度在山东租借地的“本土化”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
神秘的地索拉诺“巫术市场”
摄影与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