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收入份额波动背后的生产要素效率分析
2015-11-22谷卓越肖于波
谷卓越,肖于波
(1.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36;2.沈阳化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142;3.沈阳化工大学体育系,辽宁沈阳110142)
劳动收入份额波动背后的生产要素效率分析
谷卓越1,2,肖于波3
(1.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36;2.沈阳化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142;3.沈阳化工大学体育系,辽宁沈阳110142)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不断下滑,近年又出现异常波动。研究表明,生产要素使用效率是劳动收入份额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要素市场价格机制、财政收支政策、对外经济贸易、城市化进程都可能影响要素使用效率。
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劳动收入份额
劳动收入份额即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它反映的是劳动在各类生产要素中的收益公平性,亦关系着社会的稳定性及居民消费的可持续性。国际劳工组织《2012/13年全球工资报告》中提到从1990年至2009年间,在可获得数据的30个发达国家中,有26个国家的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例下滑。除发达经济体外,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劳动收入份额也呈现下降趋势。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的份额保持在55%以上,到80年代末已近60%。然而,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劳动收入份额整体呈现下滑趋势。至2007年,我国劳动收入份额降至46%。2008年劳动收入份额突然跳跃式升至53%,至2012年劳动收入份额一直在53%左右徘徊。然而,与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55%-65%的劳动收入份额相比,我国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仍有待提高。为此,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解释了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成因,并希望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然而,由于要素收入份额的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在如何提升劳动收入份额方面学者们也颇有争议。本文经研究发现,要素收入份额的诸多影响因素都与生产要素使用效率有关,通过改变要素的相对效率可以有效地改善我国要素收入分配的状况。
一、劳动收入份额与要素效率的关系
从理论上讲,一种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程度与这种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度应是相匹配的。而要素的贡献度与要素的投入量和要素的使用效率有密切关系。利用CES生产函数可以清晰地看到劳动收入份额与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之间的关系。假设厂商生产过程中只投入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则不变要素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形式如下:
其中,At和Bt分别表示资本增进型和劳动增进型技术进步参数,反映了资本和劳动的使用效率。c∈(0,+c)为要素替代弹性,a∈(0,+c)为要素份额参数。若记资本收入份额为和劳动收入份额分别为SKt和SLt,则SLt+SKt=1。分别对(1)式求Lt和Kt的偏导,可以得到资本边际产出和劳动边际产出,分别记为r和w。则劳动收入份额和资本收入份额之比为:
由式(2)可以看出,影响要素收入份额之比的因素包括要素替代弹性c、资本和劳动的相对使用效率(At/Bt)以及资本与劳动投入之比(Kt/Lt)。若c>1,(At/Bt)的上升或(Kt/Lt)的上升都会导致劳动与资本收入份额比的下降;反之,若0<c<1,(At/Bt)的上升或(Kt/Lt)的上升都会导致劳动与资本收入份额比的上升。因此,要素替代弹性是一个关键参数。
对于我国的生产要素替代弹性,学者们的估计值基本是在大于0且小于1的范围内。这意味着资本与劳动使用效率之比与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是同向的,资本与劳动投入之比即劳均资本存量与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也是同向的。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正是取决于这两种因素的变化方向及作用力的大小。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均资本是不断上升的,因此,劳动收入份额出现下降的主要原因就归结于资本与劳动效率之比的下降,而且其影响程度超过了劳均资本积累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正向推动作用;而2008年劳动收入份额的突然上升与国家4万亿投资有直接关系,当然也可能与某些因素引起的要素相对效率变化存在一定联系。
二、我国要素相对效率变化的成因分析
效率在经济学中的一种解释是产出与投入之比。若在既定投入下产出提高或在既定产出下投入减少,则效率提高。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1997年前的近20年时间里我国劳动投入产出效率的增速超过了资本投入产出效率的增速呢?
第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产业格局的变化会引发不同产业或行业效率的相对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扩大。在制造业和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它们吸收了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但两大产业的资本效率改进速度却不是很理想。产业附加值低、缺乏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经营方式和内部治理落后等问题一直存在。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明显滞后,很多服务企业经营管理粗放,缺少技术含量。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第
二、三产业内部竞争加剧导致的劳动效率的快速提升。资本和劳动效率的相对变化造成了资本收入份额的上升和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
第二,要素市场价格机制。要素价格决定了要素成本,从而影响要素的使用效率。如果一种要素价格相对低廉,获取相对容易,这种要素的效率改进动力就比较弱。我国劳动力和资本要素市场的定价机制尚未健全,资本和劳动的价格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扭曲。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上,户籍政策、地方保护措施等限制了劳动力在地域间的流动,无法合理地进行要素配置和劳动力市场定价,降低了其议价能力,劳动力定价往往偏低。经统计发现,我国劳动价格扭曲程度从1997年开始逐渐下降,劳动价格扭曲程度从1.456降至2007年的0.882①如果用要素边际产出与要素实际价格之比来表示该类要素的价格扭曲程度,那么,扭曲程度大于1就表示要素定价偏低,小于1就表示要素定价偏高。本文的劳动边际产出用以1978年为基期的劳动收入与就业人数之比来表示。劳动力实际价格用劳动力名义价格(即全国职工平均工资)除以以1978年为基期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来表示。,这意味着这段时期劳动力实际价格持续上升。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增加了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同时迫使厂商努力提高劳动要素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在资本市场上,政府干预、行业垄断等因素导致资本要素价格长期被低估,我国资本价格扭曲度从1985年的4.97升至2007年的10.08②本文的资本边际产出用以1978年为基期的资本收入与资本存量之比来表示。资本实际价格用一年期实际贷款利率即名义贷款利率减去以1978年为基期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来表示。,资本边际产出是资本实际价格的十倍之多。因此,企业提升资本效率的动力明显不足。
第三,财政收支政策。在财政收入方面,税收对要素效率的影响最为明显。作为对资本收入征税的重要税种之一的企业所得税会影响企业的投资收益。2007年以前,我国国内企业税费种类比较繁多,非税负担较重,但从宏观税负水平来看,企业所得税占财政收入及GDP的比重在90年代之后还是有所减少的。1985年我国企业所得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34.7%,2007年则为17.1%。宏观资本收益率的上升弱化了资本效率改进的动力。我国对劳动收入征税的主要税种之一是个人所得税,但个人所得税中包含了劳动税收和资本税收两部分。长期以来,我国个税设计中对劳动所得征税仍重于对资本所得征税,劳动税收的相对压力迫使那些没有资本收入来源的低收入群体努力提高劳动效率,从而与资本使用的低效率形成对比。在财政支出方面,科技支出、政府投资性支出的资本使用效率拉低了社会资本的整体使用效率。首先,我国财政科技支出规模虽然在不断扩大,但对财政科技资金绩效的管理仍存在不足,部分仪器设备利用率低、评估与终止机制不健全等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其次,政府投资性支出对我国经济建设起到了较强的带动作用,但研究表明政府投资会对民间投资在短期内形成“挤出效应”。而相对于民间投资,政府投资的市场动力存在先天缺陷,不利于提高投入产出率,因此,从投资的结构、质量及效率水平来讲,很难使投入的资本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第四,对外经济贸易。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度的加深,进出口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出口额的增加虽然可以增加国内劳动就业岗位,但我国长期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为主,这种产品产品生产以高效率、低成本的劳动为基础,因此,出口贸易额的增加强化了劳动力的高效率特征。在进口方面,由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机器设备是我国的主要进口产品,这些先进的机器设备大多要求与技能劳动相匹配,因此,这使得劳动效率的改进具有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进口会使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成本也是厂商的战略之一。外商直接投资虽然可以产生“就业效应”,增加国内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工资收入,但由于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领域多为劳动密集型部门,随着“技术溢出效应”的显现,这些外来的资本更多改善的是劳动效率,而非资本效率;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在关注外资引进数量的同时却忽视了外资利用效率。部分外资在行业和区域间的配置不够合理,某些地区或行业内出现资本相对过剩,过多的外资甚至“挤出”了国内的民间资本,不但造成资源浪费,而且由于资本获得比较容易,导致这样的行业或部门失去了改进资本效率的动力。
第五,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使劳动力更趋向合理配置,改善了劳动使用效率。此外,城市化建设通常伴随着城市内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然而,有研究表明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城市化建设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的配套资金规模一直在不断增加,但投资效率却不理想,投资项目决策失误的情况时有发生。
上述因素与要素效率的变化和我国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有着直接联系。而2008年劳动收入份额的突然上升与要素投入和要素效率的变化都有关系。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国家投资4万亿用于拉动经济,这直接导致了劳均资本的上升,对于劳动收入份额而言,其正向拉动作用超过了要素效率变化的负向作用。当然,如果考虑下列因素,2008年我国资本与劳动相对效率的下降也可能有一定减缓,从而使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有所减弱:第一,要素价格扭曲程度的相对变化。我国银行基准贷款利率在2007-2008年之间有所上浮,资本成本的上升促使企业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受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很多企业也出现了不景气的状况,就业难度加剧,市场的劳动价格也受到了影响,劳动价格扭曲程度由2007年的0.882升至2008年的0.994,劳动价格的下降使劳动积极性和劳动效率下降。第二,进出口的减少。金融危机使商品需求锐减、企业开工不足,企业资本和劳动的产出效率都出现下滑。很多原本靠大量资本支撑的企业必须改进资本效率,以减少资本成本。第三,个人所得税制的变化。2008年,我国个税起征点从1600元提高到2000元,个税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1.198%降至2008年的1.185%,个税起征点的提高意味着低收入群体负担减轻,而这部分人在我国劳动者中占有较大比重,原本巨大的劳动效率改进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2009年之后,劳动收入份额基本保持在52%-54%之间,这主要是受到2007年和2008年经济和政策效应的延续影响。
三、劳动收入份额的改善途径
改善要素收入分配的现状不仅是我国收入分配改革中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正如式(2)所示,劳动收入份额受要素相对效率与劳均资本两大因素影响。然而,劳均资本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是有限的,因为要素替代弹性显示我国的资本和劳动并不是完全替代关系,两种要素都是企业生产不可或缺的,二者的投入数量存在某个最优的匹配比,如果要素投入之比超过了这个临界点,就会造成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因此,一味地依靠增加劳均资本来提升劳动收入份额是不可行的。可见,提升资本使用效率是改变要素收入份额的有效途径。促进厂商提高资本效率必需一定的政策和机制,为改进资本效率创造条件和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我国劳动收入份额提升的原因中除了个税改革外,贷款利率的上浮、金融危机、贸易额的缩减等状况都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因此,依靠这些方法来改善资本效率具有很大风险和不确定性,并不是很理想的办法。目前,我国可以考虑从如下几方面来改善劳动收入份额。
一是在产业政策方面,加快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调整升级,提高产业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利用优惠政策或价格杠杆激励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提高资本使用质量,尤其应加快发展以智力化、资本化、专业化、效率化为特征的高端服务业,从而促使资本使用效率提高。
二是在政府财政收支政策方面,一要加快科技资金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国家财政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优化科技评价与创新政策体系;二要改革个税征收和监管体制。目前中国的个税来源主要集中在中等及中下等收入阶层,有关统计显示我国近2/3的个税收入来源于中低收入家庭,富裕阶层的税负较外国来说相对太轻。加上个税征收效果主要是那些拿死工资的工薪阶层,而对收入来源更多元的“富人”的逃税、避税却难以约束,因此出现了“个税”变“工薪税”的状况。因此,个税的改革不仅是提高起征点的问题,更应尽早实现个税的综合所得征收模式,当然,前提是要加快税务部门信息化建设,以及全社会医疗、教育、住房等各部门的信息联网和信息时时更替技术开发。
三是在对外经济贸易方面,应不断改善出口商品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提升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样才能促使国内企业不断提高资本效率。在外资使用方面,合理利用利率、汇率等措施引导外资的适度使用规模以及外资在行业和区域间的流向,使外资更多流向资本稀缺或利于结构性优化的行业或地区,创新外资引进制度,加强对外资使用的监督,规范政府引资行为,从而提高外资利用效率。
四是在生产要素市场建设方面,加快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市场化减少,减少人为的政府干预、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措施,消除地域间价格差,使生产要素实现优化配置和价格合理化。
五是在城市化建设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的适度超前投资是可以的,但如果过度超前投资、又缺乏合理的论证和科学决策机制,很可能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因此,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必须谨慎论证,建立全面的投入产出评估机制,完善阶段性的全过程监督机制,以减少投资偏误。统筹节省建造成本、缩短项目时间、提高项目质量、降低决策风险、提高投资效益的目标,吸引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有适当回报的可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以提高投资效率。
[1]Guscina A.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on Labor’s Share in National Income[Z].IMF WorkingPaper,2006.
[2]Decreuse B&Maarek P.FDI and the labor sha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theory and some evidence[Z].THEMA Working Papers,2008.
[3]Leon-Ledesma M A,McAdam P&Willman A.Identifying the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with Biased Technical Chang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0(4):1330-1357.
[4]Gollin D.Getting Income Shares Right[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2(2):458-474.
[5]陈晓玲,连玉君.资本—劳动替代弹性与地区经济增长——德拉格兰德维尔假说的检验[J].经济学,2012(1):93-118.
[6]戴天仕,徐现祥.中国的技术进步方向[J].世界经济,2010(11):54-70.
[7]许圣道,刘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瓶颈与破解[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6-30.
【责任编辑赵伟】
F270.3
A
1674-5450(2015)04-0061-04
2015-03-15
谷卓越,女,辽宁阜新人,辽宁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生,沈阳化工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