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学语境下集约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11-22薛冬雪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薛冬雪

(沈阳体育学院学生工作部,辽宁沈阳110102)

人学语境下集约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薛冬雪

(沈阳体育学院学生工作部,辽宁沈阳110102)

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为各学科理论或原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提供了土壤,集约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正是在教育成本论的启发下应运而生。马克思人学为集约型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思想指南,经济学中的边际效应原理和成本收益原理为集约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以问题缘起——理论重构——实践解决为研究路径,从高校、社会、大学生三个方面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革新的必然性,提出了集约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按历时态进行分阶教育,即以每一学年为一个阶段划分为适应阶段、探索阶段、提升阶段、过渡阶段,按共时态进行分类教育,即按问题趋向划分为心理问题、思想问题、行为问题、价值问题。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按阶段和群体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理论相结合,注重教育资源在不同阶段和不同群体中的合理配置,拓展具有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来突破教育瓶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人学;集约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

自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颁布以来,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探索可谓汗牛充栋,思想政治教育在学者们的积极探索中不断回应来自现实的挑战,突破制约发展瓶颈,借鉴其他学科理论以增强自身的内生动力。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马克思人学思想中“现实的人”“人的需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从文本到人本的转型提供了理论指南。经济学中的边际效应原理和成本收益原理为集约型的教育理念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转换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无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如何转换,教育主导的模式创新及教育主体的接受程度增强都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最终标尺。因此,人学语境下的集约型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从宏观上适应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的社会需求,也从微观上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以高校范围内的迎合大学生代际特征的具体的实践观照、学理反思与价值审视。

一、人学语境下集约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缘起

(一)马克思人学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解读

“现实的人”既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理论出发点,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核心对象,正是现实的个人的能动性及可塑性为思想政治教育革新提出了理论空间与现实保障。

人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另一个重要范畴,需要的满足是人的发展的内在条件与深层动力,是教育思想革新的目标的规定性与现实标准。马克思认为“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1]。

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既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终极关注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归。在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务必始终关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保障其方向的正确和程序的合理。

(二)集约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提出的动因考察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型是伴随着其他相关学科的介入与综合的基础上深入的,在各学科的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结合学科自身的特质与要求加以系统的整合、创新,以此实现自身理论体系不断完善。

从教育资源论的角度讲,对思想政治教育各渠道、载体、中介等的开发、利用也就是资源拓展与配置的过程,而资源的拓展与配置是否合理无疑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将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理论和成本——效益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觉树立和增强成本意识和效益意识将降低教育成本、提升教育收益。

二、集约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提出的现实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是个历史范畴,而集约型思想政治的提出源于经济领域的生产由粗犷型向集约型转换的启示,因此,这一转换是历史必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来看人本精神的缺失是其转换的内在因素;其次,当前社会发展的所处历史阶段的世情、时情是推动集约型教育理念出现的外部因素;最后,大学生自身成长、发展需求,尤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间性的渴望与诉求是助推集约型思想政治教育登上教育革新舞台的主导因素。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文本——人本的转型

任何时代的教育都有其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身于文本教育理念,曾经为我国的教育做出过积极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本范式的缺陷与弊端必将带来的现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本精神的缺失。正如克拉克·克尔所指出的,“高等教育的历史,很多是由内部逻辑和外部压力的对抗谱写的”[2]。如果真正理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就不难看出,人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不是对文本的完全否定,也不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弱化、虚化、取消化,而是在扬弃文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破除对思想政治教育目中无人、心中无情等错误认识,将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化、生活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外部动因

首先,全球化及多元文化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伴随经济的全球化而来的是文化的多元化,正如辩证法的事物的两面性。当前影响中国大学生的文化既有推动社会发展、给大学生传递积极正能量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也不可避免地遭遇阻碍社会发展、影响大学生价值形成与判断的消极信息的侵蚀与渗透,这些消极的因素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中桎梏先进思想的封建残余思想,也有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看似尊重人权与自由的虚假平等的意识形态干扰,复杂的社会意识形态对传统的、单调的、孤立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带来了致命的冲击。其次,自媒体时代对文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颠覆。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信息内容的多元化特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丰富了人们的知识与思想的同时也催生出了“唯技术主义”,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创新意识的体现,但是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较量中如果忽视了“人”主体性,教育就会沦为“工具人”或“技术人”的生产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责无旁贷地在工具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凸显对人文和价值的尊重。再次,市场经济对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现实吁求。市场经济的出现改变的不只是经济领域的资源配置方式,更重要的是改变了计划经济时代人的生存、生活、生产方式,正因有了这样的社会转型才更充分地实现“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3]。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市场经济在为人的独立性及积极性提供了现实条件的同时也对人的独立性人格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会为人的发展带来相应的负面效应,就是容易形成物对人的主宰和奴役从而导致人的“物化”“异化”,使人片面发展,成为马尔库塞笔下“单向度的人”、马克思笔下“异化的人”。

(三)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诉求

一方面,当前大学生的自身素质现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变革提出了客观要求。尽管大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是积极进步的,但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而且会对周围同学形成消极影响。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4]。另一方面,当前大学生的人本意识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变提出了主观要求。随着社会生活不断地向着丰富、复杂的高度发展,尤其是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决定了其对自身的多样化需求的满足,在一般的物质性生活需求满足的基础上,大学生更关注自尊、自我实现等精神性发展的需求,尤其对于当代大学生存在的理想信念、价值选择、道德情感等多方面内容尚未成熟的现实情况,思想政治教育更应担起这一历史使命,提供满足大学生精神需求的高品质服务。大学生需求的多样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考虑教育的必要性和主导性,同时应更加关注对受教育者的可接受性与实效性。

三、集约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建构

集约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发下图)总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人学理论;模式构建主要理论依托是经济学原理中的边际效应理论与成本收益原理;理论建构的理论指向是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教育内容的结构优化表现为将教育内容按历时态进行阶段性划分即学生在大学的四个阶段分为适应阶段、探索阶段、提升阶段、过渡阶段,按共时态进行群体性划分即把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分为几种问题取向:心理取向、思想取向、行为取向、价值取向;教育载体的配置更新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积极主动汲取其他学科的有效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多学科理论之间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集约型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中最重要的就是实事求是原则和效率优先原则。实事求是就是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实际情况,针对客体的个性特点,遵循人们思想生成和发展的规律,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目标,自觉摒弃一切形式主义,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以求收到最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效率优先原则就是在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既定目标的基础上,借助于诸多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努力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化的效益。任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开发都是教育成本的投入,投入过程中要尽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四、集约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了解并认同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以高度的责任感主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以能够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及模式的创新,在职业素质方面需不断提升满足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吁求及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诉求。

(一)实施阶段性思想政治教育(历时态)

阶段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按照大学的不同阶段将其分为适应阶段、探索阶段、提升阶段与过渡阶段。各个阶段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并非绝对的独立割裂的非连续阶段,充分了解各个阶段的规律,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第一,适应阶段: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以情感互动代替单向灌输

大一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直接影响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开展以情感融通为目标的团体辅导、对话式讲座、素质拓展、心理游戏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方法,精心设计的教育活动有利于快速形成归属感和群体成员间的信任,为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及开启人生更美好的大学篇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第二,探索阶段: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用鲜活的道德行为取代抽象的道德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的共同目标都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利用专业的特点与优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各专业都有其专业精神支撑,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的提升也正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表现。如果能够及时发现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并将其合理运用就会产生相得益彰的教育效果。尤其是对于国防、体育、政法等专业都有明显的与核心价值观一致的专业精神,而专业精神的弘扬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有就是结合本专业出现的名人结合名人效应开展典型模范教育,也会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纯理论说教的枯燥,如此道德行为——道德认知——道德选择的逆向道德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提升阶段: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文化相结合,以批判反思的思维习惯代替肤浅消极的被动接受

大众文化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渗透势不可挡,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追求。一方面为学生思想观念的成熟与转变提供重要的渠道,另一方面也为冲击、弱化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了可乘之机。只有积极利用大众文化才能塑造大学生的独立个性、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克服其价值观裂变及思想偏激或颓废。

第四,过渡阶段: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以个体发展的现实目标代替单一空洞的工具价值

当前就业问题是困扰大学生最突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就是一方面要了解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同时也要了解当前的社会需求。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就是要将大学生与社会结合得更加合理,这样就需要培养大学生把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统一起来,科学合理地规划自身发展目标,一方面从核心竞争力出发培养大学生的服务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将社会尤其是用人单位的需求呈现在大学生面前,使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方面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做到人尽其才。另一方面根据自身及社会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使大学生能够适应快节奏的社会变化,做好适应性心理准备,树立危机意识与前瞻意识,积极主动开发自身优势,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克服盲目从众心理,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二)实施群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共时态)

将存在共性问题学生分为心理问题群体、观念问题群体、行为问题群体和价值问题群体,根据群体分别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心理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双方的情感互动效应经历一个由“触动——共识”到“交融——共鸣”再到“自由——共享”逐渐演变的过程。[5]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规范性教育是存在的,但是发展性教育才是主流。心理疏导方法越来越被广泛运用,一方面是当前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及成因错综复杂,另一方面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新审视历史定位与工作方法。合理利用心理教育方法,比如将心理辅导中的会谈技术、团体辅导设计、尤其是人本主义流派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等教育理念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将会克服以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身份与地位的对立,有效削减学生的心理防御,消除师生的先入为主的隔阂,充分考虑大学生心理特征,把教育目标的权威性与教育方式的可接受性在教育的实效性中有机结合,只有被受教育者心悦诚服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永葆青春,更有生命力。

第二,观念问题: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后现代文化相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性。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尤其是后现代文化某些方面是相左的,但是也有很多方面是共同的,比如说合作共赢、诚实守信等。毋庸置疑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而现代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深入骨髓,因此将二者结合会更易于接受。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可以将中国典型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的精华比如“仁”这一核心进行文本背景剖析,并与现实处世方式结合,“百家讲坛”就是很好的学习、研讨内容;而对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不能忽视网络这把双刃剑,教育的阵地如果不被正能量控制,那么负能量的影响就是主流,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就是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筛查,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教育,主动参与大学网络文化生活,加强与他们进行网上交往活动的主动性,利用网络交流的便捷、平等、开放等优势,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倾听他们心灵深处的声音,更好地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平台。

第三,行为问题:将道德行为培养与社团活动设计相结合,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社团活动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实践载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社团的功能与性质向学生讲解清楚,把学生自身的爱好兴趣与社团的活动联系一起,让学生在社团中满足兴趣、发挥特长、找到归属,同时实现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例如理论研究类社团能够触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科技类的社团能够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艺术类社团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公益性社团倡导建设美丽中国、和谐、友善、爱与助等。这些都能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第四,价值问题:将伦理建构与时事评判相结合,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内心的要求。”[6]当前许多社会热点都是大学生非常关注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紧握时代脉搏,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通过发生在身边的时事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比如从十八届四中全会、国内重大体育赛事、媒体重大国内国际新闻等重大事件中进行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学习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尤其是“五四”讲话等与大学生相关的精神树立大学生的责任感,通过对传递正能量的时事的分析与讨论激发大学生从自身体验形成对党和政府高度信任、对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当然也可以通过一些反面的教材进行正向教育,比如利用自然灾害频发、旅游的不文明行为等对其进行生态伦理教育;食品造假、名品欺诈等对其进行商业伦理教育;对贪污腐败、非法敛财等社会现象进行财富伦理教育等。

思想政治教育的困难与价值都体现在强烈的时代性与复杂的对象性。当前世情、时情、国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坐标。而当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因素还有很多,微观研究不足的现状依然存在[7]。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植根于生动的实践,才能在不断的分析与探讨中厘清思路,在反复的交锋与碰撞中找准定位,在积极的回应与突破中寻求出路,以不断规范范畴,调整结构,理清层次,完善体系,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发展就要与时俱进,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集约型思想政治教育概莫能外,小小的理论思考与实践尝试不足以影响到一个学科的发展,但是尝试就是创新的开始,并且永远在路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0.

[2]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4]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1-19.

[5]邹国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互动效应及其实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96-98.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08.

【责任编辑王凤娥】

G41

A

1674-5450(2015)05-0012-04

2015-05-04

2011年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Lslktsz2011-100)

薛冬雪,女(满族),辽宁铁岭人,沈阳体育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