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历探究过程 深化数学思考
——从一道思考题的教学说起

2015-11-22江苏海安县城南实验小学226600刘智勇

小学教学参考 2015年14期
关键词:思考题解决问题苹果

江苏海安县城南实验小学(226600) 刘智勇

经历探究过程 深化数学思考
——从一道思考题的教学说起

江苏海安县城南实验小学(226600) 刘智勇

在各类数学问题解决中,思考题是直接以“思考”来冠名的。要充分体现思考题的思考价值,不能只关注解题的方式和结果,更要关注研究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需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主动进行反思,以思考题的教学推动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

思考题 过程 结果 反思

下图是学生刚刚学习三个两位数连加后的一道思考题(苏教版义务教育数学新教材二年级上册第5页)。这道题里数量多,信息量大,思维要求高,初次看到它时,我也琢磨了一会儿才形成思路,对刚刚进入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显然是有难度的。

该怎么教学呢?我请教了本年级的几位老师。有的老师说,班上总有“好”的学生能解决,请这些学生做“小老师”;有的老师说,还是等教好了后面的几道例题,让学生对两位数的加减法有了比较好的基础后再来研究这道题。我想,数学课堂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是“好学生”的主场;教材在此处编排这道思考题应该是为后续教学作铺垫,如果等后面的相关知识学好了再回头教学,思考题的价值就大大削弱了。于是,我决定还是“还舞台”给学生,进行一次教学尝试。

(学生读题,同桌合作研究)

生1:我们两个人做了一下加法,左边车上30+28+ 26=84个,右边车上26+24+22=72个,两车上的苹果数不一样多。

师:通过计算,你们发现左边车上的苹果——(多),右边车上的苹果数——(少)。

生1:我们还算出左边车比右边车多12个苹果。84-72=12(个)。

师:看到数据想到计算,真会学习!既然两车上的苹果不一样多,怎么能让“两车运的苹果个数同样多”呢?

生2:从左边车上拿6个给右边车上。

师:题目中的意思是——

生3:交换筐。

师:怎么交换?

生3:我们把两车上的苹果数量整理了一下,左边车上最多的一筐是30个,右边车上最多一筐只有26个;左边车上最少的一筐是26个,右边车上最少的一筐是22个;左边车上还有一筐是28个,右边车上还有一筐是24个。把30和26换一下。

师:你们把数据整理后,题目的意思变得清楚多了。把30和26换了以后,两车运的苹果个数同样多了吗?

生3:好像不对,28和24换,26和22换也都不行。

生4:两车中都有一筐是26个,只要考虑其他的四框怎么换。

师(表现出很惊喜的样子,擦掉两个26,简化表格如右):交换哪两筐苹果就可以使两车的苹果个数同样多?再研究一下。

生5:把30个和24个的筐换一下。左边车为24+28=52(个),右边车为30+22=52(个)。

生6:把28个和22个的筐换一下也行,左边车为30+22=52(个),右边车为24+28=52(个)。

师:如果把30个和22个的筐换一下,行不行呢?

生7:不行,这样换左边有22+28=50(个),右边有30+24=54(个),不一样多。

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这道思考题终于被解决了。比较两种成功的换法,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8:这两种换法都没有换26个。

师:为什么不让26参加换呢?

生8:两车上都有26个。

师:是啊,两边都有26个,交换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不考虑。看来解决问题时,可以先排除一些无关信息,让问题解决变得简单一点。

生9:30比24多6,28也比22多6。这也是两种换法中的相同点。

师:还记得原来左边车上比右边车上多几个苹果?

生:12个。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10:6是12的一半。

师:是啊,所谓换框,实际上就是换总数“12的一半”。刚才有一位同学好像说到了“6”。(伸手邀请生10起立)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10:从左边车上拿6个给右边车,两车运的苹果就同样多了。

师:要是这道题中,没有提出“换框”的要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

生:从左边车上拿6个给右边车。

(老师带头鼓掌,教室里响起了掌声!)

教材中的思考题是大家公认的超越了一般学习难度的题目,它的难度往往体现在解题的思考过程比较复杂,思路比较特殊,解法具有独特性和开放性。思考题的教学,如果处理得好,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精彩;如果处理得不好,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进而会害怕数学,结果与初衷相背离。上述思考题的教学案例,给了我很好的启示。

1.数学思考的基础是让所有学生的脑子都“转动”起来。低年级的数学学习因为难度不大,解决问题的步骤一般不超过两步,学生普遍“看一眼”就知道怎么办,甚至于答案脱口而出。事实上,面对稍有难度的问题,解决时不可能一步到位,首要的不是直接解题,而是梳理解决问题所具有的素材和信息,寻找数量之间的关联。这就需要让所有学生的脑子都要“转动”起来,能迈出一步迈一步,能迈出两步就迈两步,一步一步地前进,最后逼近问题解决的关键和核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在学生都充分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后,教学就有了很好的基础,交流和深入就有很好的依托。比如,解决上述思考题,有学生首先想到“计算”,这很正常,一是最近集中学习计算,二是有了数量就想到计算。只是纯粹的计算本身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地分析数据的特点,以及考虑计算后所得到的初步结论(左边车上比右边车上多12个)有什么可利用的价值。如果没有学生脑子的“转动”,那数学思考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过程孕育结果,结果就在过程中。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对数学问题解决的结果保持着“极高的热情”,以结果判得分,以结果论对错,这也导致了关于“重结果轻过程”“重过程轻结果”“既要重过程又要重结果”的各种讨论。我认为,这些讨论都是将“过程”和“结果”分离开来看,对立起来看。事实上,过程孕育结果,结果就在过程中,过程就是我们需要的结果。这里的结果不只是问题解决的方法、过程和答案,还包含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互动性、生成性、发展性等。这在上述思考题的教学案例中是体现得非常充分的。从试图通过数量的直接计算来解决问题,到发现“两车上都有一筐是26个”后把问题解决的思路变得简单一点,再到借助于数感和口算能直接看出答案,层层剥笋,环环相扣,拾级而上,最终进入“豁然开朗”的境地。数学是冰冷的、抽象的,可思考是火热的,可以触摸的,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获得的不只是数学思考的方法,更有对数学的感受——享受到深刻的、有趣的数学学习的成功愉悦。

3.在反思中超越。反思也是一种思考,是一种对学习行为的对错、优劣、好差等更为深入的思考。通过反思,可以更好地提升思考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的个体思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但是经过梳理、对比、讨论、交流后,彼此间的差异性就显现出来了,此时,每个学生都可以进行反思活动,不仅反思自己,还应该在散乱中寻找有序,从多样化中寻找最优化。只有经过反思,学生才会逐步建立反思意识,产生反思自觉。这种反思也应该包括教师的教学反思。例如“两车苹果相差数12”“相差数的一半是6”“拿出相差数的一半给较小数,两数量就相等”等数量关系学生在一开始的研究中似乎就有所感觉到,这出乎了老师的预料。要是顺着生10的发言,花点时间,让他解释自己的想法“从左边车上拿6个给右边车”,可能整个课堂就首尾“翻转”过来了,同时对于解决涉及“相差数”的问题,他们也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那样,整节课的教学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总之,教材中的思考题,我们要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引导学生充分思考,经历探究过程,掌握探究方法,发展学生思维,最终达到深化数学思考的目的。

(责编 金 铃)

G623.5

A

1007-9068(2015)14-009

猜你喜欢

思考题解决问题苹果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超级思考题
超级思考题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收获苹果
拿苹果
会说话的苹果
减法变成加法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