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产后无乳综合征的综合防治
2015-11-22刘国信
刘国信
(山西省阳城县畜牧局,山西 晋城 048100)
近年来的临床调查显示,规模养猪场的哺乳仔猪死亡率不断增高与母猪无乳综合征有着极大的关系,且由于猪场管理水平的不同发病率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做好母猪妊娠后期和哺乳期的饲养管理,对预防母猪无乳综合征等产后疾病,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和断奶窝重,促进母猪及早恢复体况发情配种,缩短生产周期,发挥遗传潜力,提高养猪经济效益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主要临床表现
母猪产后缺乳常与便秘、乳房炎、子宫炎、产后热等诸多产期疾病同时发生,所以又统称为无乳综合征(MMA)。发病后母猪临床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粪便干结,乳房红肿发硬或萎缩干瘪,乳汁分泌严重不足甚至无乳,发生涨奶时导致乳房水肿,乳房发炎严重者,常有疼痛表现,往往拒怕仔猪吮乳;此时,若治疗不及时,导致继发感染,极易伴发多种产后疾病,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到哺乳仔猪的正常生长发育。
由于乳汁分泌不足或质量下降,常常导致全窝仔猪营养不良,并发生严重腹泻;起初为了争抢吸乳,仔猪会用头部撞击或不停地拱母猪乳房,并用嘴拉扯乳头,吸吮乳头无乳后转抢吸吮其他乳头,并不时发出尖叫声;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后期仔猪会因吃乳不足而缺乏营养,渐渐出现精神萎靡、被毛粗乱、皮肤苍白、极度消瘦等症状,尤其是睡在母猪周围的仔猪常因无力动弹,极易被母猪踩死或压死。一般情况下全群仔猪有很高的死亡率,个别幸存者会出现生长迟缓,体质衰弱,形成小僵猪。
2 发病原因与对症施治
分娩本身就是一个应激过程,在分娩前后母猪对于外界的变化极度敏感,如饲养管理不当、营养不均衡、环境突然改变以及各种应激因素等都可引起无乳综合征的发生,而且初产母猪发病率明显高于经产母猪,在临床上应认真分析发病原因,并根据具体情况,针对性地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2.1 由母猪自身原因导致的无乳症及防治方法
2.1.1 发病原因
由母猪自身因素引起的泌乳性能下降或无奶。如有些青年母猪或头胎母猪,由于生产经验缺乏,生产过程过于兴奋、紧张或因产程过长恐惧、烦躁,或生产过程母猪受到惊吓和强烈刺激导致母猪泌乳机能发生抑制而发生心理性无乳症;还有些仔猪由于牙齿尖锐吮吸乳汁时咬伤乳房,母猪疼痛难忍,对仔猪吮吸过分敏感,不让仔猪接近甚至伤害仔猪,时间一长导致乳腺胀满,乳汁回流;另外,有些母猪由于乳头发炎、病变或先天畸形翻转,引起堵塞不通。
2.1.2 防治方法
对缺乏生产经验而激动、烦躁,过分敏感,导致发生心理性无乳症的青年母猪,通过注射镇静剂及催产素的方法,可使母猪安静后,逐渐排出乳汁;为防止尖锐牙齿的仔猪,吃奶时伤害到乳房,应在仔猪出生后不久就将其两边尖牙剪断;对于老龄母猪、过早配种的青年母猪,或因生理机能本身就不健全,导致产乳量差的母猪应及时淘汰。
2.2 环境变化和饲养管理不当引起的产后无乳及预防方法
2.2.1 发病原因
分娩前后是母猪的生理敏感期,如饲养管理不当、营养配比不均衡、生活环境突然改变以及各种应激因素等都可导致无乳综合征的发生。
1)饲养管理不善,发生应激反应。如圈舍通风不良,空气污浊,天气过冷、过热或泌乳期间突然变换饲料,转栏时粗暴地对待母猪等环境应激因素,都会引起乳汁成分的变化,导致消化障碍,造成仔猪腹泻;母猪分娩前缺乏运动,饲料中粗纤维含量不足,缺乏饮水或妊娠后期胎儿压迫直肠等原因造成直肠蠕动减少而发生便秘,也可导致产后少乳或无乳。
2)对妊娠母猪过度饲养,营养供给失衡。妊娠期过度饲养,使母猪因沉积大量脂肪而过于肥胖,这样不仅会因产道狭窄引起难产,造成产程过长,胎衣排出迟缓,胎衣碎片滞留等引起生殖系统感染,而且也容易导致内分泌失调,造成产后缺奶; 另外,饲料配方不合理,营养低能低蛋白或缺乏某些维生素(如VE)、微量元素、氨基酸(如赖氨酸)等,导致怀孕中后期或哺乳期营养供给不足,也是引起产后无乳的常见原因。
3)产后发生“涨奶”现象。产前1~2周,饲料营养水平过高或临产时应用催产素等激素类药物,导致产后乳汁急剧分泌且浓度较高,造成乳房内乳汁及结缔组织中的血液及水分骤增,从而使乳房水肿,堵塞乳头,乳汁流不出,而发生“涨奶”。
2.2.2 防治方法
母猪分娩本身就是一个应激的过程,不仅体能消耗大,而且容易产生恐惧、烦躁感,此时加强精细管理,给猪群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可以预防无乳综合征,提高仔猪成活率,而且对于促进母猪及早恢复体况有着重要作用。
1)加强精细管理,给猪群创造良好环境。改善圈舍条件,适时采取防暑降温、防寒保暖、通风换气等措施,经常保持圈舍空气清新和产房安静,避免不良刺激,防止应激反应;怀孕中期要求以单栏饲养为好,限位栏的大小要根据品种体型确定,不能太窄,以有利于母猪的活动;同时,哺乳母猪的饲料要保持相对稳定,如必须更换饲料应当由少到多,使之逐渐适应,严禁吃食冰冻、变质、霉败饲料。
2)根据孕期调整饲料配方和喂量,使母猪保持适宜膘情,产后有良好的泌乳性能。一般要求怀孕90 d 前,每日约1.4~1.8 kg 饲料,怀孕90 d 以后,加大饲喂量至每日2.8~3.2 kg;产前7 d 开始,在饲料中添加钙制剂和维生素AD,以防止母猪缺钙引起产力不足;在产前3 d 至产后2 d,每天减少0.5 kg饲料,每天喂3 次麦麸食盐水,临产的当天不喂精料;产后第3 天再逐渐增加全价饲料至常用量。
哺乳期是母猪耗料最多的阶段,为保持较高的泌乳量,其饲料营养水平要求达到每kg 消化能12.55 MJ 以上、粗蛋白质18%~20%、钙0.8%、磷0.6%、赖氨酸0.9%,并供给充足饮水。除按照上述饲养标准给料外,生产上也可按母猪体重大小和哺育仔猪头数多少来计算给料量。如按母猪体重的1%给维持饲料,在维持饲料的基础上每哺育一头仔猪再加饲料0.3 kg。
3)为预防营养不良、便秘等导致的产后无乳,造成仔猪腹泻或生长发育不良,可在母猪怀孕后期和整个哺乳期在饲料中添加美益生(主要成分:左旋肉碱、蛋氨酸锌、VA、VC、VE、叶酸、生物素等)全程饲喂,用量为1 000g/t;同时在饮水中添加绿益态(主要成分:多种维生素、必需氨基酸、枯草芽孢杆菌、粪肠球菌等),让猪自由饮用,可补充营养,强效抗应激,改善肠道功能,提高泌乳性能及泌乳量,从而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和断奶窝重,并能促进哺乳母猪生殖功能的尽快恢复。
4)预防产后“涨奶”。产前产后清洗和消毒母猪的乳房、腹侧和臀部,尤其要按摩乳房,至少3 次/d,每次30 min 左右,并且每隔几小时挤奶10~15 min,可缓解产后涨奶并促进泌乳。
3 疾病因素导致的无乳症及防治方法
3.1 发病原因
临产前后对产房环境、用具、乳房、乳头消毒不严密,导致急性子宫炎、乳房炎、产褥热等细菌感染及寄生虫病、猪瘟、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猪乙型脑炎等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传染性繁殖机能障碍等疾病,均可引起产后无乳。
3.2 防治办法
1)加强消毒,搞好卫生。在母猪产前半个月,对产房进行清扫消毒,清除圈内的粪便污物,然后晾晒干燥备用;在产前7 d 将产房及用具用2%的烧碱溶液或甲醛溶液进行全面消毒,临产前后再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母猪乳房、腹侧和臀部,以防止感染;同时,还要定期对全场猪群进行驱虫,如用新乐驱虫(主要成分:阿苯达唑、伊维菌素)1 000 g/t 饲喂,连续7 d,可驱除各种寄生虫;但母猪妊娠期前45 日慎用。
2)积极预防产期多发病及繁殖障碍性疾病。在母猪产前产后14 d,在饲料中添加复方阿莫西林(主要成分: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1 000 g/t+并可清(主要成分:黄芪多糖、甘草酸、党参、白术、桑白皮、葶苈子、紫苏子等)1 000 g/t+美益生1 000 g/t;在饮水中添加绿益态500 g/t +均崩(主要成分:阿莫西林)500 g/t 混饮,可增强母猪体质,净化母体环境,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并对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子宫内膜炎、乳房炎等母猪产后无乳综合征有显著效果;同时,对一些与繁殖障碍相关的疾病如猪瘟、猪蓝耳病、猪细小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等,应根据本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计划,切实搞好预防接种,以提高母猪的抗病力。
3)为防止分娩时间过长、胎衣碎片滞留等,引起感染,可适时肌注缩宫素,促进子宫收缩和泌乳,并及时排出胎衣碎片;为预防分娩过程继发产道炎症,可在胎衣排出后用宫炎清(主要成分:聚甲酚磺醛)4 mL,加生理盐水96 mL,灌注入产道;如产后恶露不净,可同时灌注土霉素混悬液(6 g + 水50 mL),1 次/d,可视情况重复2~3 次。
4)对产后发生高热症母猪的治疗。症状较轻者可肌注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2 次/d,连用3 d;症状较重、伴有咳嗽气喘症状者,可分别肌注万特肺灵和穿心莲注射液,1 次/d,连用3 d;万特肺灵(即30%氟苯尼考注射液)用量为每kg 体重3 mg,穿心莲用量为每次15~20 mL;若精神严重萎靡,必要时可皮下注射10%安钠咖注射液10 mL,1 次/d,连用3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