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商贸流通效率对城镇化的影响及实证检验
2015-11-22助理教授助理教授澳门科技大学澳门999078
■ 王 佳 助理教授 张 卓 助理教授(澳门科技大学 澳门 999078)
商贸流通业是连接生产部门与消费市场的重要中间环节,是决定一个地区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引导产业,也是反映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繁荣程度的窗口。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仍普遍存在,城镇与农村商贸流通水平差距悬殊,因此城镇和农村商贸流通业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国内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已是一个研究热点,主要表现在商贸流通业发展规模、效率等方面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但关于分城乡两个角度研究商贸流通效率对城镇化影响的文献较鲜有。基于此,本文就城乡商贸流通效率对城镇化影响的问题展开讨论,为学术界的进一步研究以及政府决策提供一定参考。
理论模型分析
借鉴FUJITA M和KRUGMAN的生产行为模型,假定只有一种农产品,由农村劳动者生产,n种工业品由城镇劳动者生产,劳动者总数量为N。每个消费者消费农产品及工业产品,农村劳动者最优生产决策为:
其中,yA表示农村劳动者消费农产品数量,xA表示农村劳动者消费工业品数量,pA表示农产品价格,pM表示工业品价格,wA表示农村劳动者的工资, θ表示城乡之间工业品交易效率,α、ρ为弹性相关参数。
根据上式可解得农村劳动者需求效用函数如下:
同样地,城镇劳动者的最优生产决策为:
其中,yM表示农村劳动者消费农产品数量, xM表示城镇劳动者消费工业品数量,wM表示城镇劳动者的工资,ε表示城镇劳动者消费农产品的交易效率,μ表示城镇工业品交易效率。
根据上式可解得城镇劳动者需求效用函数如下:
假定工业生产投入满足L = f + aMQ,结合城镇劳动者最优决策,工业品均衡产量为:
其中,γ=ρ/(1-ρ)。
本节课以问题为驱动,采取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利用多个连续的推理探究问题,通过层层探索,引导学生通过假设与论证、归纳与推理,循着科学家的思维路径,深度体验“假说-演绎法”,充分感受逻辑推理之美。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学生不仅构建了知识体系,也发展了自身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设农村生产者生产一份农产品需提供a份劳动力和1份土地,于是农产品价格可表示为:
假设劳动者在农村和城镇生产的效用相等(uA=uM),那么有:
记NA为农村劳动者数量,NM为城镇劳动者数量,借鉴杨小凯(2013)的研究,有:
结合NA+NM=N,化简得到城镇化率的模型如下:
对相应变量求偏导数,有:
由此可见,农产品交易效率和工业品交易效率的提升,都能对城镇化水平提升产生正向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城乡之间的工业品流通效率却不利于城镇化水平提升,这也反映了城镇化建设中可能存在部分商贸流通效率的损失,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均衡。
计量模型构建及数据选取
(一)计量模型构建
以城镇化率作为城镇化水平的变量,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以农产品市场交易效率作为农村商贸流通效率的代理变量,具体用单位区域面积农产品综合市场成交额表示;工业品交易效率作为城镇商贸流通效率的代理变量,具体用单位区域面积工业消费品综合市场成交额表示。同时,由于商贸流通业的规模或效率是统领城乡商贸流通规模的综合变量,因此有必要在原模型基础上引入商贸流通水平的综合变量,采用平均化后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表示,即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根据上述分析,初步构建本文的计量模型如下:
这里再引入经济发展水平、投资份额、出口份额三个变量对模型进行调整,分别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出口比率(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这三个指标来衡量。特别地,对人均GDP添加二次项,以检验经济发展水平对城镇化建设的影响是否存在U型规律。
根据以上控制变量选择,构建新的计量模型如下:
表1 回归结果
其中, PGDP为经济发展水平,INV为投资份额,EX为出口份额。
(二)样本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2003-2012年中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其中西藏、宁夏、海南3个地区因数据缺失,以及港澳台地区未计入样本范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地区统计年鉴。为消除价格因素,对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都按照各地区CPI平减,基期为2003年。
检验结果及分析
利用以上面板数据样本,实证检验城乡商贸流通效率对城镇化的影响机制。通过Hausman检验和LR检验,该回归模型拒绝了随机效应和混合效应,因此最终选择固定效应。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一)城乡商贸流通效率对城镇化的影响
就综合层面而言,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系数为0.278,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我国商贸流通业的总体发展对我国城镇化过程的加速具有较明显的驱动作用。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加意味着社会总体商贸流通效率提升,有助于流通商品交易效率的提升,有利于扩大工农业消费品的交易规模和交易覆盖面,有利于促进城乡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促进城镇区域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农村区域不断加强与城镇联系,对城镇化整体进程的加速提供必要的内在动力。
就农村流通效率而言,其对城镇化的影响系数为0.063,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我国农村商贸流通效率的总体提升对我国城镇化过程的加速具有较明显的推动作用。就城镇流通效率而言,其对城镇化的影响系数为0.471,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我国城镇商贸流通效率的总体提升对我国城镇化过程的加速也具有较明显的推动作用。对比可以发现,城镇商贸流通效率对城镇化的影响系数明显要高于农村,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层次远弱于城镇。
就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实际来看,由于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模式根深蒂固,即便目前国家大力实施商贸流通走进农村的战略,但毕竟农村商贸流通业非常滞后,商贸流通体系尚不完善,直接削弱了农村商贸流通对城镇化建设的潜在推动力。相对而言,我国城镇商贸流通业发展相对较快,特别是东部沿海许多省市(如上海、广东、江苏等)目前已大量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优势,大力发展先进电子商务模式的商贸流通业,对完善商贸流通体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不断深入到农村范围,进一步促进城镇化建设。
(二)控制变量对城镇化的影响
人均GDP。人均GDP的一次项系数显著为负,二次项系数显著为正,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对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具有“U型”特征。对于这个结果,本文的客观解释如下:我国城镇化率总体上刚突破50%界线,目前实际上城镇化建设进程低于经济发展速度,由于表现在户籍、土地等方面的制度还很不完善,人口城镇化远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当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又会加速城镇化进程,这是因为随着经济水平持续提高,经济的发展不仅仅侧重于工业发展,农业现代化、人口素质化、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科技研发普遍化等方面均能一定推进,这些因素都是加速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内驱力。
投资份额。投资份额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这说明投资份额的提升反而有碍于城镇化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是明显滞后于工业发展的,而当前投资重点仍聚焦于工业项目建设,过度的工业开发使国土资源日趋衰竭,生态环境也不断被恶化,这显然不利于城镇化建设。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国家体制机制不与时俱进,一些地方政府借助户籍土地制度约束,实施高价城镇化偏向型政策,不利于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良性转移,有碍于人口城镇化。
出口份额。出口份额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出口份额的提升在现阶段也有碍于城镇化推进。原因可能在于我国对外出口贸易也长期存在区域分割、城乡分割型政策,于是使对外开放对城镇化的驱动作用发生变质。
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理论模型分析了城乡商贸流通效率对城镇化建设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城镇工业品交易效率、农产品交易效率的提升都能加速城镇化进程。然后,以我国为样本,实证检验我国城乡商贸流通效率对城镇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商贸流通业综合效率的提升对加速城镇化进程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农村商贸流通效率对城镇化的影响弱于城镇商贸流通效率,即商贸流通功能也存在较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
因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进一步发挥集聚集群效应,促进分工范围不断扩大和专业化水平提升,降低交易过程中的各种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促进商贸流通业不断发展转型。二是加快农村户籍改革和土地改革,从根本上扭转城乡之间市场显著分割的局面,一定程度上为降低流通成本提供动力,进一步国内商贸流通市场规模,为扩大内需提供支撑。三是努力加强县级以下地区的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扩大这些相对偏远地区或小规模地区的商贸流通覆盖面,促进区域间商贸流通平衡发展,进一步缩短区域发展水平差距,加强区域之间的交流沟通,为城乡二元格局的扭转提供更大动力。
1.魏婕,何爱平.城乡分工、交易效率与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0)
2.杨小凯.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