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资本及其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2015-07-25杨肖丽副教授张一帆王秋兵教授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沈阳0866
■ 杨肖丽 副教授 张一帆 王秋兵 教授(、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 沈阳 0866)
国内外智力资本相关研究概述
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正在逐渐取代工业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企业价值的核心竞争优势,是促进组织生存的重要因素(Gogan,2014;张晓东等,2011)。近年来,关于智力资本的讨论也逐渐成为热点。
早在1969年就有国外学者提出智力资本的概念,但是关于智力资本的理论研究是在近二十年开始繁荣的。在中国知网上查找主题为“智力资本”的文献共有2538篇,其中期刊文献有1657篇,硕博士论文有551篇,又在Science Directed等外文数据库中以“intellectual capital”为主题词搜索外文文献,共找到1217篇。本文将中文期刊文献和外文文献按照年份制作折线图,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关于智力资本的研究从1998年受到较多关注,随后关于智力资本的文献有所下降。从2002年开始,文献数量基本上呈上升趋势,虽然2008年关于智力资本的文献数量有明显的减少,但之后的几年文献数量平稳,可是,近两年有关智力资本的文献数量在持续降低。国外学者关于智力资本的文献数量在1997年有小幅的提升,随后两年有所减少,从2000年开始,文献数量逐年增加,近两年的文献数量虽有减少但是减少幅度并不明显。对于智力资本这一话题的研究,国内和国外学者在文献数量上的发展总体趋势大体一致,只是国内文献数量较国外文献数量波动幅度较大。
从图1可以观察到,国内外关于智力资本研究的总体趋势,但并不能体现出研究的重点。CSSCI期刊是我国社科类学术研究论文发表的重点期刊,能够体现出研究重点和未来发展方向。因此,本文重点对国内发表在CSSCI期刊上有关“智力资本”这一话题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通过在中国知网上以“智力资本”为主题词,来源类别为CSSCI的文献按照年份进行分组,绘制折线图(见图2)。由图2可以看出,从1998年开始关于智力资本的文献数量有明显增加,随后的两年文献数量逐年增加,之后文献数量虽有波动可波动范围不大,但是从2010年开始,在CSSCI杂志上发表的关于智力资本的文献数量逐年减少,2013年是自1998年以来文献数量发表最少的一年,这一变化趋势同国内关于智力资本文献数量的变化大体一致。
为了进一步探究近几年有关智力资本研究的侧重点,本文搜集了近5年发表在CSSCI期刊上的有关智力资本的文献,将文献分为基于企业的研究、智力资本同其他因素的关系研究、智力资本的理论发展、综述类和其他五类(见图3)。近年来,关于智力资本同其他因素的关系研究在有关智力资本的研究中占的比重最高(王智宁等,2014;刘玉平等,2013;张方华等,2013;杨隽萍等,2011;姜文杰等,2011;牛玉颖,2013;任俊义,2011),其次是基于企业的研究(丁一等,2013;郝冬梅等,2012;李经路等,2013;李相银等,2011;刘海燕,2010;王向阳,2011),理论发展和综述类的文献相对较少(何洁,2013;赵曙明,2011;朱瑜等,2010)。
智力资本概念的发展
智力资本最早是由英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Senior(1836)提出,但是他仅仅将智力资本当做人力资本的同义词来使用。世界上普遍认为John Kenneth Calbraith(1969)是最早提出智力资本概念的人(赵罡、陈武,2009),他认为智力资本包括纯粹的知识形态和智力活动,但是他并没有完整地定义智力资本。美国学者Thomas. A.Stewart(2003)是最早给智力资本下定义的,他认为智力资本是组织中一个人知道的能够被用来创造财富的事情的总和。
自从智力资本的概念被提出以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了智力资本的概念。
一部分学者从无形资产的角度提出概念。英国的Annie Brooking(1997)认为智力资本是“使公司得以运行的所有无形资产的总称”。加拿大的Nick Bontis(1999)在此基础上还认为知识和学习能力不能用钱来衡量。Leif Edvinson & Patrick H Sullivin(1996)对Annie Brooking(1997)的定义进行了更准确的归纳,他们将企业价值定义为企业真正的市场价值,将有形资产定义为账面价值,智力资本就是二者的差值。Masoula(2001)认为只有能够增加组织的价值并有助于组织达成目标的无形资产才是智力资本(李志能,2001)。中国学者中,袁丽(2000)是无形资产观的代表,她认为智力资本这种无形资产可以被规范化,并且能给企业带来收益。
还有一部分学者从知识资产角度解释智力资本。摩根·维泽尔(1998)认为智力资本是公司可以接触到的知识和技术,这种知识和技术既包括公司本来拥有的,也包括后天学习的。Nahapiet & Ghoshal(2001)指出智力资本还应该能使员工获得工作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中国学者王勇和许庆瑞(2002)认为智力资本应该是将企业内的知识元素整合在一起能够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企业能力。第三种是从创新能力的角度解释的。我国学者袁庆宏(2001)认为智力资本并不是指知识本身,而是一种集聚知识载体的能力,它是一种潜在的能够在未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从智力资本概念被提出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智力资本进行定义。Klein. Prusak(1994)、Lynn(1998)、Edvinsson &Sullivan(1996)和袁丽(2000)从智力资本增加公司的价值角度来定义,Edvinsson& Malone(1997)从智力资本的创造以及保持企业竞争优势来看,而Brooking(1998)和Johnson. Knight(1999)则从企业的无形资产的角度来定义智力资本。虽然不同学者的定义角度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本文综合已有智力资本的定义,认为智力资本是以知识作为基础,通过人的作用,能够给企业带来超出资本成本价值的资本。
智力资本内容结构
因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阶段、地区文化以及公司的差异,智力资本的组成要素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所以智力资本的组成要素并没有固定的架构,总体上分为三元模型、四元模型和六元模型。
三元模型的代表人物有Bontis(1999)、Edvinsson & Sullivan(1996)以及Sveiby.K.E(1997)。Edvinsson &Sullivan(1996)认为智力资本应该包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顾客资本三部分。Sveiby.K.E.(1997)认为智力资本的结构包括内部结构资本和外部结构资本和人力资本三部分。Bontis(1999)在经合组织(OECD,2002)定义智力资本包括组织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认为组织资本包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
安妮·布鲁金(1997)、Rothberg. H. N.& Erickson.G.S.(2001)和朱朝晖(2004)是四元模型的代表。安妮·布鲁金(1997)根据智力资本等式:智力资本=企业-有形资产,将智力资本分为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以人为中心的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Rothberg.H.N.& Erickson.G.S.(2001)对Bontis的三元模型进行发展,认为竞争优势是企业核心能力的表现,是一个企业优于其他竞争者的难以被模仿的能力,因此他们认为智力资本还应该包括竞争力资本。朱朝晖(2004)在分析Edvinsson & Sullivan(1996)的三元模型中认为创新资本被认为组织资本的一部分是低估了创新资本的价值,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资本是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张方华等,2013),因此,他将智力资本分为人力资本、顾客资本、结构资本和创新资本。
六元模型的代表人物是Bernard Marr.(2004),这种观点是建立在Marr.&Schiuma(2001)的早期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智力资本包括利益相关者关系、人力资源、物质基础结构资本、文化、管理和常规以及智力资产。
国内学者普遍倾向于朱朝晖的四元模型,四元模型不仅满足全面性和差异性的分类原则,还具有可操作性强、具有一定的柔性和实用性强的特点,不仅综合了国外学者对智力资本结构的不同看法,还突出了创新资本在企业智力资本中的重要作用,使得智力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能够与时俱进。
智力资本评价方法
智力资本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并且无法实际触摸到的资产,这种资产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不能被准确表述,但却能反应企业的实际价值(Yildiz & Meydan,2014)。因此其价值评估也非常复杂,不能用一种方法来计量所有的智力资本。现有文献中关于智力资本的评价方法很多,本文综合了这些方法并进行归纳分类,认为对智力资本进行价值评价主要可以分为总体价值评估法、分项价值评估法和系统评价法这三种,并对三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关注内容进行了综述。
目前智力资本的评价方法并不能满足企业全部需求,各种评价方法都有其优缺点,随着智力资本的评价方法从总体评价到分项评价再到系统评价,不同的评价方法有其历史阶段的适用范围。本部分将不同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关注内容以及提出时间进行比较,具体如表1所示。在使用智力资本评价方法时可以根据企业情况,以及需要评价的内容直观地选择评价方法(何洁,2013;汪金燕等,2013;李经路,2012;任俊义,2011;朱瑜,2010)。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总结归纳近十年关于智力资本的国内外文献,对智力资本的概念、内容结构和评价方法进行综述,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第一,关于智力资本概念的发展,不同学者分别从无形资产、知识资产和创新能力的角度提出不同的概念。这些概念是根据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形态以及不同的产业类型所提出的,目前关于智力资本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第二,关于智力资本的内容结构,在总体上分为三元结构模型、四元结构模型和六元结构模型。我国学者普遍倾向于由人力资本、顾客资本、结构资本和创新资本构成的四元模型,但是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发展需求,有必要结合企业的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容结构。
第三,关于智力资本的评价方法,已经从财务层面发展到了战略层面,能够更加全面的评价企业智力资本的各个方面。智力资本的评价不再仅仅是对智力资本价值的评估,更是发展到了对企业的管理价值评上;不仅对企业现有智力资本价值的评价,还可以显示企业潜在的智力资本要素的变化,并关注企业长远的发展。但是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满足以上所有的需要。因此,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需要,可以参照不同智力资本评价方法的优缺点选择适合的评价方法(Dumay,Rooney &Marini,2013)。
现有研究中,对智力资本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对智力资本的应用没有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牛玉颖等,2013)。国内早期的文献偏向于介绍智力资本的理论方法以及智力资本同其他因素的影响关系,且更多的是介绍国外的理论方法,而近期的文献则更多倾向于智力资本在某一企业或某一产业的应用,将现有的智力资本评价方法套用到中国企业中,并没有根据我国的文化、政策等方面提出适合我国企业的智力资本评价方法;二是智力资本的内容结构、评价方法等并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改变,当前世界已经步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二十几年间商业市场上已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但是现有的智力资本评价方法却依旧没有发生重大的改变(Berzkalne & Zelgalve,2014),并不能适应现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迅猛发展。
未来,我国的学者应重点将已有的智力资本内容和评价方法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根据我国南北企业、国企和私企的不同状况,在原有智力资本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和发展适合的智力资本评价方法(赵曙明,2011)。其次,企业会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而发生变化,新的产业要求智力资本的内容结构发生改变,网络的运用也会使智力资本的评价更加全面,因此依赖于电脑和网络的更加复杂的评价方法可以运用到企业中。随着企业形态更加多样化,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的不同需求设计多种智力资本评价方法,运用电脑设计出一套系统,让企业更便捷的选择适宜的智力资本评价方法。
1.安妮·布鲁金.智力资本:第三资源的应用与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丁一,吕学静.雇主品牌构建与战略人力资源优化—以可口可乐雇主品牌构建为例[J].中国流通经济,2013,27(10)
3.郝冬梅,贺森.构建基于智力资本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6)
4.何洁.知识基础视角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3(9)
5.姜文杰,张玉荣.关系资本对集群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的影响[J].中国科技论坛,2011(11)
6.蒋梅科.企业智力资本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
7.李经路.关于智力资本测度的探讨[J].统计与决策,2012(7)
8.李经路.人力资本、创新与企业文化—HW 公司案例探析[J].管理现代化,2013(6)
9.李相银,姚洁.高科技企业智力资本管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
10.李志能.智力资本经营[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1.梁莱歆,官小春.智力资本计量方法综述—兼论高科技企业智力资本的计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5(4)
12.刘海燕,董必荣.智力资本报告:大学科研管理的新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
13.刘玉平,赵兴莉.智力资本驱动企业价值创造的有效性研究—基于智力资本综合评价视角[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1)
14.罗伯特·卡普兰,戴维等.战略中心型组织:实施平衡计分卡的组织如何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M].商务印书馆,2001
15.牛玉颖,肖建华.智力资本视角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指标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3)
16.庆宏.企业智力资本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17.任俊义.社会资本视角下企业智力资本形成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2011,32(2)
18.孙利荣.一种关于高校智力资本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J].科技管理研究,2010(13)
19.托马斯· A·斯图尔特“.软”资产—从知识到智力资本[M].中信出版社,2003
20.汪金燕,李秦阳.企业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模型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3(5)
21.王向阳,马思思,赵英鑫. 高技术企业智力资本结构实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1(6)
22.王勇,许庆瑞.智力资本及其测度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14(2)
23.王智宁,王念新,吴金南.知识共享与企业绩效:智力资本的中介作用[J].中国科技论坛,2014(2)
24.武志伟,茅宁.智力资本度量的记分卡方法评述[J].科研管理,2003,24(4)
25.熊军.企业智力资本评估指标设计[J].统计与决策,2006(3)
26.杨隽萍,游春.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智力资本与企业价值的耦合性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1(4)
27.杨利红.智力资本计量方法的比较与应用[J].财会通讯,2012(4)
28.袁丽.关于智力资本基本概念[J].中国软科学,2000(2)
29.张方华,李守芹.FDI 技术溢出、智力资本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 2013(2)
30.张晓东,何攀,朱敏.知识管理模型研究述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7)
31.赵罡,陈武,王学军.智力资本内涵及构成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4)
32.赵曙明.智力资本与心理资本的理论与实践应用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1(2)
33.朱瑜,王雁飞.西方智力资本结构与测量研究回顾与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