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成就一事必有公心?
2015-11-22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陈敏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陈敏
为何成就一事必有公心?
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陈敏
小至私人生活,大至公共空间,“公心”在事件的具体运作过程中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如果失去公心,将会怎样?
先讲一个历史典故。春秋时晋国大夫祁奚,任中军尉,才华横溢。请求告老之际,推荐了他的仇人解狐接替职务。不料未及任命,解狐便猝然去世。祁奚又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当时人称“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后世也把他奉为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楷模。
有人认为这就是“公心”的典型之一,而也有腹黑哥认为这种举荐跟阴谋论或者厚黑学有关,不免“私心”。
时代不同了。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在世界都在围观中国奇迹而怀揣复杂感情的时代,在年轻人思想多元化、强调个性的今天,“公心”对个人意味着什么?对中国有何影响?或许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
何谓公心,简单解释,为公众利益着想的心意。要谈公心,先谈私心。
罗素1950年获得诺贝尔奖,他在演讲词中说:“人们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在于他有欲望。那种欲望可谓之私人的,能够永不满足,甚至让他即使在天堂,也还会永不停歇。蟒蛇吃饱了之后就去睡觉,直到需要下一次进食才再醒来;而人类,绝大部分并不如此。过去习惯了生活节俭的阿拉伯人在某个时期得到了西罗马帝国的巨大财富后,定居在奢侈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宫殿里,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懒散。饥饿不再成为一种动力,只要轻轻一点头,希腊奴隶就会供上极精致的食物;但是其他欲望让他们保持积极,尤其是可标签于这四种:占有,竞争,虚荣以及对权力的热爱。”
人的欲望可以成为一种动力——罗素这样理解人性。也有不少人认为,要使生产力和GDP得到快速发展,须通过人的私心来推动,社会才会充满竞争活力、想象力、创新。人们想要得到越多,因而会不断努力发展生产力。如果处处压制私心,恐会流入假大空的俗套。
可见,私欲也不是一无是处,有度即有理。
再看看两三年前的一则忏悔录。张泽忠,原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党组成员兼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因受贿罪而锒铛入狱。在分析罪恶之源时,他将私心贪欲放在了第一位:“私字是万恶之源,是犯罪的原始动力。在我身上,公心、奉献的确有不少,但那都是在公开场合、在有人看到的地方表现出来的。在一些非公开的场合,当监督缺失时,我的私心就开始作怪。私心是贪欲的引子啊!”
在满足私心的过程中,能否同时兼顾他人和整体的利益,甚至忘却自我而将大众利益放到最高位置,成为一个微妙而又宏观的问题。
人不是孤岛,不能独立存活;人类是一个整体,所以各种公共关系的稳定,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保障,包括社会的长足发展,必需公心。如果公心不能内化为道德准则,外形成行为力量,只是口头的矫饰,虚假的承诺,那就是皇帝的新衣,无以凝聚公众,国将不国。换一个角度,也许大家对“公心”各有解释,都不妨拿来探讨。
当结局尚未明朗,判断一个人做事是出自公心还是私心,是否重要?
有多少人打着“公心”的旗帜,却在满足私欲?
你曾经历过、目睹过、思索过怎样的“公心”事件?
私心和公心如何平衡?互相制约?如何各司其职共同推动社会发展?
世界范围内,那些具有“公心”的国家对此有何认识,又有怎样的经验积累?
小至私人生活,大至公共空间,“公心”在事件的具体运作过程中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如果失去公心,将会怎样?
凡有思考,尽可发至邮箱chenminxinkan@126.com,一起探讨。